學達書庫 > 史籍 > 元史 | 上頁 下頁
中書省(4)


  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

  濟南路,(上。)唐濟州,又改臨淄郡,又改濟南郡,又為青州。宋為濟南府。金因之。元初改濟南路總管府,舊領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萊路,陵州割入河間路,又割臨邑縣隸河間路,長清縣入泰安州,禹城縣隸曹州,齊河縣入德州,割淄州之鄒平縣來屬,置總管府。戶六萬三千二百八十九,口一十六萬四千八百八十五。領司一、縣四、州二。州領七縣。

  錄事司。

  縣四
  曆城,(中。倚郭。)
  章丘,(上。)
  鄒平,(上。唐、宋皆屬淄州,至元間來屬。)
  濟陽。(中。)

  州二

  棣州,(上。)唐析滄州之陽信、商河、樂陵、厭次置棣州。宋、金因之。元初濱、棣自為一道,中統三年,改置濱棣路安撫司。至元二年,與濱州俱棣濟南路。領四縣:
  厭次,(中。倚郭。初立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縣。)
  商河,(中。)
  陽信,(中。)
  無棣。(下。宋、金屬滄州,元初割無棣之半屬滄州,半以來屬。)

  濱州,(中。)唐屬棣州。周始置濱州。金隸益都。元初以棣州為濱棣路。至元二年,省路為州,隸濟南路。領三縣:
  渤海,(中。初設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此縣。)
  利津,(下。)
  沾化。(下。)

  般陽府路,(下。)唐淄州,宋屬河南道。金屬山東東路。元初太宗在潛,置新城縣。中統四年,割濱州之蒲台來屬。先是,淄州隸濟南路總管府;五年,升淄州路,置總管府。是歲改元至元,割鄒平屬濟南路、高苑屬益都路。二年,改淄州路為淄萊路。二十四年,改般陽路,取漢縣以為名。戶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口一十二萬三千一百八十五。領司一、縣四、州二。州領八縣。

  錄事司。

  縣四
  淄川,(中。倚郭。)
  長山,(中。初屬濟南路,中統三年來屬。)
  新城,(中。本長山縣驛台,太宗在潛,以人民完聚,創置城曰新城,以田、索二鎮屬焉。)
  蒲台。(下。金屬濱州,元初隸濱棣路。中統五年,屬淄州。至元二年,改屬淄萊路,升中縣。)

  州二

  萊州,(中。)唐初改東萊郡為萊州。宋為防禦州。金升定海軍,屬山東東路。元初屬益都路。中統五年,屬淄萊路。舊設錄事司。至元二年,省入掖縣,又省即墨入掖與膠水,仍隸般陽路。領四縣:
  掖縣,(中。倚郭。至元二年,省錄事司,析即墨縣入焉。)
  膠水,(下。至元二年,析即墨縣入焉。)
  招遠,(下。)
  萊陽。(下。)

  登州,(下。)唐初為牟州,複改登州,宋屬河南道。元初屬益都路。中統五年,別置淄萊路,以登州隸之。至元二十四年,改屬般陽路。領四縣:
  蓬萊,(下。)
  黃縣,(下。)
  福山,(下。偽齊以登州之雨水鎮為福山縣,楊疃鎮為棲霞縣。)
  棲霞。(下。)

  寧海州,(下。)偽齊劉豫以登州之文登、牟平二縣立甯海軍。金升寧海州。元初隸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隸省部。戶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一萬五千七百四十三。領縣二:
  牟平,(中。)
  文登。(下。)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上。)唐為北恒州,又為雲州,又改雲中郡。遼為西京大同府。金改總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為大同路。戶四萬五千九百四十五,口一十二萬八千四百九十六。領司一、縣五、州八。州領四縣。(大德四年,于西京黃華嶺立屯田。六年,立萬戶府,所屬山陰、雁門、馬邑、鄯陽、洪濟、金城、甯武凡七屯。)

  錄事司。

  縣五
  大同,(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縣入焉。)
  白登,(下。至元二年,廢為鎮,屬大同縣,尋複置。)
  宣寧,(下。)
  平地,(下。本號平地嫋,至元二年,省入豐州。三年,置縣,曰平地。)
  懷仁。(下。)

  州八

  弘州,(下。)唐為清塞軍,隸蔚州。遼置弘州。金仍舊。舊領襄陰、順聖二縣。元至元中,割順聖隸宣德府,惟領襄陰及司候司,後並省入州。

  渾源州,(下。)唐為渾源縣,隸應州。金升為州,仍置縣在郭下,並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應州,(下。)唐末置。後唐升彰國軍。元初仍為應州。領二縣:
  金城,(下。州治所。)
  山陰。(下。至元二年,併入金城,後複置。)

  朔州,(下。)唐改馬邑郡為朔州。後唐升振武軍。宋為朔寧府。金為朔州。元因之。領二縣:
  鄯陽,(下。至元四年,省錄事司入焉。)
  馬邑。(下。)

  武州,(下。)唐隸定襄、馬邑二郡。遼置武州宣威軍。元至元二年,割甯邊州之半來屬。舊領甯邊一縣及司候司,四年省入州。

  豐州,(下。)唐初為豐州,又改九原郡,又仍為豐州。金為天德軍。元複為豐州。舊有錄事司並富民縣,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東勝州,(下。)唐勝州,又改榆林郡,又複為勝州。張仁願築三受降城,東城南直榆林,後以東城濱河,徙置綏遠峰南郡今東勝州是也。金初屬西夏,後複取之。元至元二年,省甯邊州之半入焉。舊有東勝縣及錄事司,四年省入州。

  雲內州,(下。)唐初立雲中都督府,複改橫塞軍,又改天德軍,即中受降城之地。金為雲內州。舊領雲川、柔服二縣,元初廢雲川,設錄事司。至元四年,省司、縣入州。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冀甯路,(上。)唐並州,又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三年,立太原路總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甯路。戶七萬五千四百四,口一十五萬五千三百二十一。領司一、縣十、州十四。州領九縣。

  錄事司。

  縣十
  陽曲,(中。倚郭。)
  文水,(中。)
  平晉,(下。)
  祁縣,(下。舊隸晉州,後州廢,隸太原路。)
  榆次,(下。至元二年,隸太原路。)
  太谷,(下。)
  清源,(下。)
  壽陽,(下。)
  交城,(下。)
  徐溝。(下。)

  州十四

  汾州,(中。)唐改西河郡為浩州,又改汾州,又改西河郡,又為汾州。金置汾陽軍。元初立汾州元帥府,割靈石縣隸平陽路之霍州,仍析置小靈石縣,後廢府。至元二年,複行州事,省小靈石入介休。三年,並溫泉入孝義。領四縣:
  西河,(中。)
  孝義,(下。至元三年,割溫泉縣之半置巡檢司,隸本縣。)
  平遙,(下。元初屬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
  介休。(下。元初置,隸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仍省小靈石縣入焉。)

  石州,(下。)唐初改離石郡為石州,又改昌化郡,又仍為石州。宋、金因其名。元中統二年,省離石縣入本州。三年,複立。至元三年,省溫泉入孝義,以臨泉為臨州。舊置司候司,後與孟門、方山俱省入離石。領二縣:
  離石,(下。倚郭。)
  寧鄉。(下。太宗九年,隸太原府。定宗三年,隸石州。憲宗九年,又隸太原府。至元三年,複來屬。)

  忻州,(下。)唐初置新興郡,後改忻州,又改定襄郡,又為忻州。金隸太原府。元因之。領二縣: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複置。)
  定襄。(下。)

  平定州,(下。)唐為廣陽縣。宋為平定軍。金為平定州。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樂平二縣入本州。七年,複立樂平。領一縣:

  樂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縣為鄉,入本州,立巡檢司。七年複立。)

  臨州,(下。)唐置臨泉縣,又置北和州,後州廢,隸石州。宋置晉寧軍。金廢軍,置臨水縣,隸石州。元中統二年,仍改臨泉縣,直隸太原府。三年,升臨州。

  保德州,(下。)本嵐州地,宋始置州。舊有倚郭縣,元憲宗七年廢縣。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並岢嵐軍入焉。四年,割岢嵐隸管州,隩州仍來屬。

  崞州,(下。)本崞縣,元太祖十四年升崞州。

  管州,(下。)唐以靜樂縣置,後州廢,屬嵐州。後又為憲州。宋為靜樂軍。金為靜樂郡,又改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岢嵐、甯化、樓煩併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嵐隸嵐州,而甯化、樓煩併入本州。

  代州,(下。)唐置代州總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統四年,並雁門縣入州。

  台州,(下。)唐為五台縣,隸代州。金升台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興州,(下。)唐臨津縣,隸嵐州,又改合河縣。金升興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堅州,(下。)唐繁畤縣。金為堅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嵐州,(下。)唐、宋並為嵐州。金升鎮西節度。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複立。

  盂州,(下。)本盂縣,金升為州。元因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