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續資治通鑒長編 | 上頁 下頁 |
明道二年四月 |
|
夏四月丙申朔,下詔求助,刪去遺誥「皇帝與太后裁處軍國大事」之語。 遣東上閤門使曹琮告哀於契丹,又遣使告諭邊鎮。出遺留物賜近臣有差。 丁酉,群臣上表請聽政,不允,五上,乃從之。 庚子,降詔恤刑。見輔臣於皇儀殿之東楹,工部尚書李迪初自河陽還,以國哀未得入謁,至是特召見之。尋命迪為資政殿大學士、判都省。命翰林學士章得象為大行皇太后遺留契丹國信使,崇儀使安繼昌副之;供備庫副使李用和持太后遺留物賜西平王趙元昊。 皇太后既崩,左右始有以宸妃事聞者,上號慟累日不絕。壬寅,追尊宸妃為皇太后。甲辰,詔改葬於永定陵,大行皇太后山陵五使並兼追尊皇太后園陵使。或言太后死非正命,喪不成禮,上亦疑焉。因易梓宮,上遣李用和視之,則容貌如生,服飾嚴具。用和入告,上歎曰:「人言其可信哉!」乃於大行神御前焚香,泣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改葬易梓宮,李用和視之,據龍川別志。邵伯溫見聞錄乃雲上親視之,蓋不然也。 太常禮院言,冊皇太妃楊氏為太后,請如咸平二年故事,百官上箋曰殿下,稱教旨或懿旨,而不上表,從之。咸平二年故事,已不入長編,此亦當削。不惟不入長編,國史亦不載,今附此。 戊申,始聽政於崇政殿西廂,並召對契丹賀乾元節使崇義軍節度使蕭達、客省使劉日省,罷乾元節上壽。 庚戌,以流人林獻可為三班奉職。明道初,獻可抗言請皇太后還政,太后怒,竄於嶺南,至是特錄之。實錄雲獻可以天聖中上言,按張存疏,則當在明道元年。又按蘇舜欽林書生詩,乃元年五月間也,已附見六月末。獻可,不知何許人也,皇祐四年末又見,當考。 壬子,群臣上表請禦正殿,不允,表三上,乃從之。 詔內外毋得進獻以祈恩澤,及緣親戚通章表。若傳宣,有司實封覆奏,內降除官,輔臣審取處分。罷創修寺觀。毋進乾元節香合及山儀。帝始親攬庶政,裁抑僥倖,中外大悅。 癸醜,以景靈宮使、泰甯節度使、同平章事錢惟演判河南府。 召知應天府龍圖閣學士刑部侍郎宋綬、通判陳州太常博士秘閣校理范仲淹赴闕。宋朝要錄雲,以綬與仲淹在天聖中嘗請損垂簾儀制故也。 罷上禦藥並上禦藥供奉。以上禦藥楊懷志江德用並為供備庫使、楊承德楊餘懿並為洛苑副使,上禦藥供奉蔡舜卿、張懷信、武繼隆、任守忠、楊安節並為供備庫副使。以入內供奉官四人勾當禦藥院,如故事。 丙辰,降文思使、普州團練使、入內副都知江德明為西京左藏庫使,並代路鈐轄、三陵副使、東染院使羅崇勳為真定府、定州路都監,洛苑使楊余懿為齊州都監、楊承德為同州都監,供備庫副使張懷信為嶽州都監、楊安節為晉州都監、武繼隆為蘄州都監、任守忠為黃州都監、蔡舜卿為潞州都監。初,大行皇太后輔政,而德明等交通請謁,權寵頗盛。參知政事薛奎,言不遂斥逐,恐階以為亂。上不欲暴其罪狀,止黜之於外。楊懷志、江德明二人未見謫官,當考。 己未,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事呂夷簡罷為武勝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澶州;樞密使、昭德節度使、右僕射、檢校太師、兼侍中張耆罷為左僕射、檢校太師、兼侍中、護國軍節度使、判許州,尋改陳州;樞密副使、尚書左丞夏竦罷為禮部尚書、知襄州,尋改潁州;禮部侍郎、參知政事陳堯佐罷為戶部侍郎、知永興軍;樞密副使、禮部侍郎范雍罷為戶部侍郎、知荊南府,尋改揚州,又改陝州;樞密副使、吏部侍郎趙稹罷為尚書左丞、知河中府;尚書右丞、參知政事晏殊罷為禮部尚書、知江寧府,尋改亳州。 初,荊王子養禁中,既長,夷簡請出之,太后欲留,使從帝誦讀。夷簡曰:「上富春秋,所親非儒學之臣,恐亡益聖德。」即日命還邸中。蘇轍龍川別志,雲張方平奉敕撰夷簡神道碑,其家欲言協和二宮事,方平於上前質其虛實,上不喜,曰:「吾不能複記此。」良久乃曰:「明肅章獻嘗自言夢周王祜來,告將托生荊王宮中,時允初始生,二後欲取入宮養之,夷簡爭之乃止。」上所言如此,則夷簡協和兩宮,信有力矣。按允初卒于治平元年,年三十七,其初生當天聖七年。方平撰神道碑不記此。獨本傳有養荊王子禁中,既長,命還邸,與蘇轍所記不同,不知本傳何據,竊疑蘇轍所記得實,今姑從本傳。 帝始親政事,夷簡手疏陳八事,曰正朝綱、塞邪徑、禁賄賂、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宂費,其勸帝語甚切。帝與夷簡謀,以耆、竦等皆太后所任用,悉罷之。退告郭皇后,後曰:「夷簡獨不附太后耶?但多機巧,善應變耳。」由是並罷夷簡。及宣制,夷簡方押班,聞唱其名,大駭,不知其故。而夷簡素厚內侍副都知閻文應,因使為中詗,久之,乃知事由皇后雲。 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張士遜加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或說呂夷簡知士遜不如己,故薦以自代,使上思己,複召用之。按士遜先為相,今但自集賢遷昭文、史館耳,恐好事者飾說,今不取。然士遜先為相,夷簡實引之也。資政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判都省李迪以本官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翰林侍讀學士、戶部侍郎王隨為參知政事,樞密直學士、禮部侍郎、權三司使事李諮為樞密副使,步軍副都指揮使、福州觀察使王德用為檢校太保、簽書樞密院事。 始,太后臨朝,有求內降補軍吏者,德用曰:「補吏,軍政也,敢挾此以幹軍政,不可與。」太后固欲與之,卒不奉詔,乃止。興國寺東火,近張耆宅,耆乞兵防護,德用不遣。太后崩,有司請衛士坐甲,德用曰:「故事無為太后喪坐甲者。」又不奉詔。上閱太后合中,得德用前奏軍吏事,奇之,以為可大用,故擢任樞密。德用謝曰:「臣武人,幸得以馳驅自效,賴陛下威靈,待罪行間足矣。且臣不學,不足以當大任。」帝遣使者趣入院。 權禦史中丞蔡齊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事,天章閣待制範諷為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時有飛語傳荊王元儼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者,內侍捕得,三司小吏鞫之,逮及數百人,帝怒,使齊按之,跡其所來無端,而上督責愈急,有司不知所為,京師為之恐動。齊曰:「此小人無知,非有他意,不足治,且無以安荊王。」疏一夕三上,帝大悟,止笞數人而已。 先是,諷出知青州,時山東旱蝗,前宰相王曾家多積粟,諷發取數千斛濟饑民,因請遣使安撫。於是以禦史中丞召,其在青州不踰歲也。 降龍圖閣直學士、工部郎中馬季良為濠州防禦使,赴本州。 始太后疾加劇,侍御史孫祖德請還政。已而疾少間,祖德大恐。及太后崩,諸嘗言還政者多進用,庚申,擢祖德為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知諫院。 太常博士、秘閣校理范仲淹為右司諫。仲淹初聞遺誥以太妃為皇太后,參決軍國事,亟上疏言:「太后,母號也,未聞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矣!」時已刪去參決等語,然太后之號訖不改,止罷其冊命而已。(富弼墓誌雲:上悟,止存後號而止。恐當日刪去參決等語,未必緣仲淹奏疏,今但附見罷其冊命,此據歐陽修神道碑。) 降殿中丞、知吉州方仲弓為太子中舍,監豐國監。仲弓嘗請如唐武后故事立劉氏七廟,太后讀其奏,怒曰:「不作此負祖宗事!」裂而擲之,猶用是得知吉州。上以累更赦宥,止薄責焉。真定府、定州路都監羅崇勳主仲弓者也,亦降為鄂州都監。其後複降仲弓為汀州別駕;崇勳為太子右監門率府率,永州安置。再降乃七月戊子,今並書之。 壬戌,始禦崇政殿,改命張士遜為山陵及園陵使。 癸亥,上大行太后諡曰莊獻明肅,追尊太后諡曰莊懿。 甲子,以京東饑,募民入粟以賑之。實錄於七月乙酉又書,今止一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