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考課(1)


  凡隨朝職官:

  至元六年格,一考升一等,兩考通升二等止。六部侍郎系正四品,依舊例通理八十月,與正品。左右司郎中、員外郎、都事,系奏事之官,考滿升二等。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三十月考滿升一等,兩考通升二等。蒙古必闍赤、省椽、通事、知印,三考從六,若正從七品職官,升二等。蒙古必闍赤考滿,省椽高一等,宣使從七。令史、通事、譯史、知印三考正七品,宣使正八。同台院者,宣徽院、泉府司、大司農司、詹事院、翰林院、劄魯花赤、總制司院、各行省、集賢院、通政院、留守司、六部令史、通事、譯史、知印,三考從六,奏差從八。同六部者,征理司、大府監、省斷事官、太史院、翰林院書寫,考滿令史正八,奏差正九者。少府監、秘書監、各衛、武備寺、家令司、府正司、太常寺、太僕司、尚乘寺、光祿寺、太醫院、宣慰司,考滿令史從八者。樞密院斷事官、左右司首領官,月日滿,則升一等。隨朝衛官,行省宣慰官,一考例升一等。外路官升轉達魯花赤,回回官員,別行定奪。

  凡官員考數:

  省部定擬:從九品擬曆三任,升從八。正九品曆兩任,升從八品。正八品曆三任,升從七。從七曆三任,呈省。正七曆兩任,升從六。從六品通曆三,任升從五。正六曆兩任,升從五。從五轉至正五,緣四品闕少,通曆兩任,須曆上州尹一任,方入四品。內外正從四品,通理八十月,升三品。

  凡取會行止:

  中統三年,詔置簿立式,取會各官姓名、籍貫、年甲、入仕次第。至元十九年,諸職官解由到省部,考其功過,以憑黜陟。大德元年,外任官解由到吏部,止于刑部照過,將各人所曆,立行止簿,就檢定擬。

  凡職官回降:

  至元十九年,定江淮官已受宣敕,資品相應。例升二等遷去。江淮官員依舊于江淮任用。其已考滿者,並免降回。不及考者,例存一符。有出身未合入流品受宣者,任回,三品擬同六品,四品擬同七品,正從五品同正八品;受敕者,正從六品同從八品,七品、八品同正從九品。正從九品同提領案牘、巡檢。無出身用白身人受宣者,三品同七品,四品同八品,正從五品同正九品:受敕者,正從六品同從九品,七品、八品同提領案牘、巡檢,正從九品擬院務監當官。其上項有資品人員,再于接連福建、兩廣溪洞州郡任用,擬升一等。兩廣、福建,別議升轉。

  至元十四年,都省未注江淮官已前,創立官府,招撫百姓,實有勞績者,其見受職名,若應受宣者,三品同七品,四品、五品擬同八品;若應受敕者。正從六品同正從九品,其七品、八品擬同提控案牘、巡檢。正從九品擬同院務監當官。無出身不應敘白身人,其見受職名,應受宣者,三品同八品,四品、五品同九品;應受敕者,正從六品同提控案牘、巡檢,七品以下擬院務監當官。其上項人員,若再于接連福建、兩廣溪洞州郡任用,擬升一等。兩廣、福建,別議升轉。至元十四年已後,新收撫州郡,准上例定奪。

  前資不應又升二等遷去江淮官員,任回,擬定前資合得品級,於上例升二等,止于江淮遷轉,若於腹裡任用,並依上例。七品以下,已曆三品、四品者,比附上項有出身未入流品人員例,從一高。前三件於見擬資品上增一等銓注。

  二十一年,詔:「軍官轉入民職,已受宣敕不曾之任者,擬自准定資品換授,從禮任月日為始,理算資考升轉。若先受宣敕已經禮任,資品相應者,通理月日升轉外,據驟升人員前任所曆月日除一考外,餘月日與後任月日依准定資品通理升轉,不及考者,擬自准定資品換授。從禮任月日為始,理算資考升轉。

  腹裡常調官,除資品相應者依例升轉外,有前資未應入流品受宣敕者。六品以下人員,照勘有無出身,依驗職事品秩,自受敕以後曆一考者,同江淮例定擬,不及考者,更升一等。五品以上人員,斟酌比附議擬。呈省據在前已經除授者,任回通理定奪。」

  凡吏屬年勞差等:

  至元六年,吏部呈:「省部譯史、通事,舊以一百二十月出職,今案牘繁冗,合以九十月為滿。」

  十九年,部擬:「行省通事、譯史、令史、宣使或經例革替罷,所曆月日不等,如元經省掾發去,不及一考者,擬令貼補;及一考之上者,比台院令史出身例定奪。自行踏逐者,降一等敘,不及一考者,發還本省區用。宣慰司人吏,經省院發,不及一考者,擬貼補;及一考之上者,比部令史出身降一等定奪。自行踏逐者,又降一等;不及一考者,別無定奪。」

  二十年,省擬:「雲南行省極邊重地令譯史人等,六十月考滿。

  甘肅行省令譯史人等,六十五月考滿,本土人員,依舊例用。」

  二十五年,省准:「緬中行省令史,依雲南行省一體出身。」

  大德元年,省臣奏:「以省、台、院諸衙門令譯史、通事、知印、宣使等,舊以九十月為滿,升遷太驟,今以一百二十月為滿,於應得職事內升用。又寫聖旨、掌奏事選法、應辦刑名文字必闍赤等,以八月折十月,今後毋令折算。」

  四年,制以諸衙門令譯史、宣使人等一百二十月為滿。部議:「遠方,令譯史人等,甘肅、福建、四川於此發去,九十月為滿。兩廣、海北濘南道於此發去,八十月滿。雲甫省八十月滿。土人一百二十月滿。」都省議:「俱以九十月為考清,土人依例一百二十月為滿。」

  至大元年,部議:「和林行省即系遠方,其人吏比四川、甘肅行省九十月出職。」

  二年,詔:「中外吏員人等,依世祖定制,以九十月滿,參詳,曆一百二十月已受除者,依大德十一年內制,外任減一資。所有詔書已後在選未曾除受,並見告滿之人,曆一百二十月者,合同四考理算,外任一資,不須再減。」省擬:「以九十月為滿,餘有月日,後任理算。應滿而不役離者,雖有役過月日,不准。」

  三年,省准:「河西廉訪司書吏人等月日。」部議:「合准舊例,雲南六十月。河西、四川六十五月,土人九十月為滿。」

  至治元年,監察禦史言:「吏員人等出身,世祖皇帝定制以九十月為滿,方許出職。近年省部不能恪謹奉行,諸衙門通、譯史、令史、宣使、奏差人等,中間因值例革者,不及考滿,輒令實曆月日除授,紊亂舊規,有礙選法。今後應依舊例,吏員以九十月為滿,方許出職,違者監察廉訪司追改。」部議:「如有例革,或因事離職者,並令貼補考滿,依例遷敘。果有才幹出眾,事蹟可考者,臨時定奪。」

  皇慶二年,部議:「凡內外諸司史員,舊以九十月為清,大德元年改一百二十月為滿,至大二年復舊制。一紀之間,受除者眾。其元除有以三十月為一考者,亦有四十月為一考者,以所除不等,往往授例陳訴,有礙選法。擬合依已降詔條為格,系大德元年三月七日以後入役,至未復舊制之前,已除末除俱以四十月為一體,通理一百二十月滿,減資升轉。其未滿受除者,一體理考定擬,餘二十六月已上,准升一等,十五月之上,減外任一資,十五月之下。後任理算。改格之後應滿而不離役者,役過月日,別無定奪。」

  凡吏員考滿授從六品:

  至元九年,省准:省令史出身,中統四年已前,六品升遷,已後七品除授,至元之後,事繁責重,宜依准中統四年已前考滿一體注授。」

  三十一年,省議:「三師僚屬,蒙古必闍赤,掾史、宣使等,依都省設置,若不由台院轉補者降等。」

  元貞元年,省議:「監修國史僚屬,依三師所設,非台院轉補者,降等敘。」

  大德五年,部呈:「考滿省掾各各資品。省,院今後院、台並行省令史選充省掾者,雖理考滿,須曆三十月方許出職,仍分省發、自行踏逐者,各部令史毋得直理省掾月日。」

  凡吏員考滿授正七品:

  至元九年,部擬:「院、台、大司農司令史出身,三考正七品。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為從八品;十五月以上正九品;十五月以下,十月之上為從九品,添一資十月,以下為巡檢。」

  十一年,部議:「劄魯大赤令史、譯史考滿,合依樞密院、禦史台令史、譯史出身,三考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一等,有闕于部令史內選取。」

  十四年,都擬:「前諸站統領使司令史,同部令史出身,今既改通政院從二品。通事、譯史、令史人等,宜同台、院人吏一體出身。」

  十五年,翰林國史院言:「本院令史系省准人員,其出身與禦史台一體,遇闕省掾時,亦合勾補。准吏部牒,本院令史以九十月考滿,同部令史出身,本院與禦史台皆隨胡二品,令史亦合與台令史一體出身,有闕于部令史內選用。」

  十九年,部擬,「泉府司隨朝從二品,令史、譯史人等,由省部發者,考滿依通政院例定奪,自行用者降一等。」

  二十年,定擬安西王王相府首領官令史,與台、院吏屬一體遷轉。

  二十二年,部擬:「宣徽院升為二品,與台、院品秩相同,令史出身合依正七品遷除貢補,省、院有闕·于部令史內選取。

  總制院與禦史台俱為正二品,部擬:「令、譯史考滿。亦合一體出身。」

  二十三年,省准:「詹事院掾史,若六部選充者,考滿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等。」

  二十四年,集賢院言:「本院與翰林國史院品秩相同。」省議:「令史考滿,一體定奪。」

  二十五年省議:「上都留守司兼本路總管府令史出身,三考正八品,其自部令史內選取者,同宣徽院、太醫院令史一體出身。上都留守同升為正二品,見設令史,自行踏逐者,考滿不為例,從七品內選用;部令史內選取,考滿宣徽院、大司農司令史一體出身。」

  部議:「都護府人吏依通政院令譯史人等出身,由省部發者,考滿出為正七品,自用者降一等。」

  二十六年,省准:「都功德使司隨朝二品。令譯史人等,比台、院人吏一體升轉。」

  二十九年,部呈:「大司徒令史,若各部選發者,三考出為正九,自用者降等。

  崇福司與都護府、泉府司品秩相同,所設人吏,由省部發者,考滿出為正七品,自及者降一等。

  福建省征爪哇所設人吏出征回還,俱同考滿。」

  三十年,省准:「將作院令史,依通政院等衙門令史,考滿除正七品。」

  部議:「如系六部選發,考滿除正七品,自用者本衙門敘。」

  元貞元年,內史府秩正二品,令史亦于部令史內收補,考滿除正七品,自用者降等。

  大德九年,部擬:「闊闊出大司徒令史,若各部選發,考滿正七品,自用者降等。」

  大德四年,省准:「會福院令史、知印、通事、譯史、宣使、典史,俱自用,前擬不拘常調,考滿本衙門區用。隆禧院令史人等如常選者,考滿依例遷敘,自用者不入常調,于本衙門區用。」

  皇慶二年,部議:「崇祥院人吏,系部令史發補者,依例遷用,不應者降等敘。」

  延祐四年,部議:「隆禧院令史、譯史、通事、知印、典吏同五台殊祥院人吏一體,常選內委付。其出身若有曾曆寺監並籍記各都令史人等,考滿同內品衙門出身,降等敘,白身著降等,添一資升轉;省部發去者,依例遷敘。後有闕。令史須于常進教授儒人職官並部令史見役上名內取補;宣使於職官並相應內參補;通事、知印從長官保選,仍參用職官,違例補充,別無定奪。殊祥院人吏,先未定擬,亦合一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