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隋書 | 上頁 下頁
經籍志(14)


  《鬻子》一卷周文王師鬻熊撰。
  《老子道德經》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漢文帝時河上公注。梁有戰國時河上丈人注《老子經》二卷,漢長陵三老丘望之注《老子》二卷,《漢》徵士嚴遵注《老子》二卷,虞翻注《老子》二卷,亡。
  《老子道德經》二卷王弼注。梁有《老子道德經》二卷,張嗣注;《老子道德經》二卷,蜀才注。亡。
  《老子道德經》二卷鐘會注。梁有《老子道德經》二卷,晉太傅羊祜解釋;《老子經》二卷,東晉江州刺史王尚述注;《老子》二卷,晉郎中程韶集解;《老子》二卷,邯鄲氏注;《老子》二卷,常氏傳;《老子》二卷,孟氏注;《老子》二卷,盈氏注。亡。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一卷晉尚書郎孫登注。
  《老子道德經》二卷劉仲融注。梁有《老子道德經》二卷,巨生解;《老子道德經》二卷,晉西中郎將袁真注;《老子道德經》二卷,張憑注;《老子道德經》二卷,釋惠琳注;《老子道德經》二卷,釋惠嚴注;《老子道德經》二卷,王玄載注。亡。
  《老子道德經》二卷盧景裕撰。
  《老子音》一卷李軌撰。梁有《老子音》一卷,晉散騎常侍戴逵撰,亡。

  《老子》四卷梁曠撰。
  《老子指歸》十一卷嚴遵注。
  《老子指趣》三卷蠙丘望之撰。
  《老子義綱》一卷顧歡撰。梁有《老子道德論》二卷,何晏撰;《老子序決》一卷,葛仙公撰;
  《老子雜論》一卷,何、王等注;《老子私記》十卷,梁簡文帝撰;《老子玄示》一卷,韓壯撰;
  《老子玄譜》一卷,晉柴桑令劉遺民撰;《老子玄機》三卷,宗塞撰;《老子幽易》五卷,又《老子志》一卷,山琮撰。亡。
  《老子義疏》一卷顧歡撰。梁有《老子義疏》一卷,釋慧觀撰,亡。
  《老子義疏》五卷孟智周私記。
  《老子義疏》四卷韋處玄撰。
  《老子講疏》六卷梁武帝撰。
  《老子義疏》九卷戴詵撰。
  《老子節解》二卷
  《老子章門》一卷
  《文子》十二卷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錄》十卷,亡。
  《鶡冠子》三卷楚之隱人。

  《列子》八卷鄭之隱人列禦寇撰,東晉光祿勳張湛注。
  《莊子》二十卷梁漆園吏莊周撰,晉散騎常侍向秀注。本十二卷,今闕。梁有《莊子》十卷,東晉議郎崔撰注,亡。
  《莊子》十六卷司馬彪注。本二十一卷,今闕。
  《莊子》三十卷、目一卷晉太傅主簿郭象注。梁《七錄》三十三卷。
  《集注莊子》六卷梁有《莊子》三十卷,晉丞相參軍李賾注;《莊子》十八卷,孟氏注,錄一卷。亡。
  《莊子》音一卷李軌撰。
  《莊子音》三卷徐邈撰。
  《莊子集音》三卷徐邈撰。
  《莊子注音》一卷司馬彪等撰。
  《莊子音》三卷郭象撰。梁有向秀《莊子音》一卷。
  《莊子外篇雜音》一卷
  《莊子內篇音義》一卷
  《莊子講疏》十卷梁簡文帝撰。本二十卷,今闕。
  《莊子講疏》二卷張譏撰,亡。
  《莊子講疏》八卷
  《莊子文句義》二十八卷本三十卷,今闕。梁有《莊子義疏》十卷,又《莊子義疏》三卷,宋處士王叔之撰,亡。
  《莊子內篇講疏》八卷周弘正撰。
  《莊子義疏》八卷戴詵撰。
  《南華論》二十五卷梁曠撰,本三十卷。
  《南華論音》三卷

  《莊成子》十二卷梁有《蹇子》一卷,今亡。
  《玄言新記明莊部》二卷梁澡撰。
  《守白論》一卷
  《任子道論》十卷魏河東太守任嘏撰。梁有《渾輿經》一卷,魏安成令桓威撰,亡。
  《唐子》十卷吳唐滂撰。梁有《蘇子》七卷,晉北中郎參軍蘇彥撰;《宣子》二卷,晉宜城令宣舒撰;《陸子》十卷,陸雲撰。亡。
  《杜氏幽求新書》二十卷杜夷撰。
  《抱樸子內篇》二十一卷、音一卷葛洪撰。梁有《顧道士新書論經》三卷,晉方士顧谷撰,亡。
  《孫子》十二卷孫綽撰。
  《符子》二十卷東晉員外郎符朗撰。梁有《賀子述言》十卷,宋太學博士賀道養撰;《少子》五卷,齊司徒左長史張融撰;梁有《養生論》三卷,嵇康撰;《攝生論》二卷,晉河內太守阮侃撰;《無宗論》四卷,《聖人無情論》六卷。亡。《夷夏論》一卷顧歡撰。梁二卷。梁又有《談眾》三卷,亡。
  《簡文談疏》六卷晉簡文帝撰。
  《無名子》一卷張太衡撰。
  《玄子》五卷
  《游玄桂林》二十一卷、目一卷張譏撰。
  《廣成子》十三卷商洛公撰。張太衡注,疑近人作。

  右七十八部,合五百二十五卷。

  道者,蓋為萬物之奧,聖人之至賾也。《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夫陰陽者,天地之謂也。天地變化,萬物蠢生,則有經營之跡。至於道者,精微淳粹,而莫知其體。處陰與陰為一,在陽與陽不二。仁者資道以成仁,道非仁之謂也;智者資道以為智,道非智之謂也;百姓資道而日用,而不知其用也。聖人體道成性,清虛自守,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故能不勞聰明而人自化,不假修營而功自成。其玄德深遠,言象不測。先王懼人之惑,置於方外,六經之義,是所罕言。《周官》九兩,其三曰師,蓋近之矣。然自黃帝以下,聖哲之士,所言道者,傳之其人,世無師說。漢時,曹參始薦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自是相傳,道學眾矣。下士為之,不推其本,苟以異俗為高,狂狷為尚,迂誕譎怪而失其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