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隋書 | 上頁 下頁
經籍志(11)


  《三蒼》三卷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蒼頡篇》,漢揚雄作《訓纂篇》,後漢郎中賈魴作《滂喜篇》,故曰《三蒼》。梁有《蒼頡》二卷,後漢司空杜林注,亡。
  《埤蒼》三卷張揖撰。梁有《廣蒼》一卷,樊恭撰,亡。
  《急就章》一卷漢黃門令史遊撰。
  《急就章》二卷崔浩撰。
  《急就章》三卷豆盧氏撰。
  《吳章》二卷陸機撰。

  《小學篇》一卷晉下邳內史王義撰。
  《少學》九卷楊方撰。
  《始學》一卷
  《勸學》一卷蔡邕撰。有司馬相如《凡將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飛龍篇》,蔡邕《聖皇篇》、《黃初篇》、《吳章篇》,蔡邕《女史篇》,合八卷,又《幼學》二卷,朱育撰;《始學》十二卷,吳郎中項峻撰;又《月儀》十二卷。亡。
  《發蒙記》一卷晉著作郎束皙撰。
  《啟蒙記》三卷晉散騎常侍顧愷之撰。
  《啟疑記》三卷顧愷之撰。
  《千字文》一卷梁給事郎周興嗣撰。
  《千字文》一卷梁國子祭酒蕭子雲注。
  《千字文》一卷胡肅注。
  《篆書千字文》一卷
  《演千字文》五卷
  《草書千字文》一卷

  《古今字詁》三卷張揖撰。梁有《難字》一卷,《錯誤字》一卷,並張揖撰;《異字》二卷,朱育撰;《字屬》一卷,賈魴撰。亡。
  《雜字解詁》四卷魏掖庭右丞周氏撰。梁有《解文字》七卷,周成撰;《字義訓音》六卷,《古今字苑》十卷,曹侯彥撰。亡。
  《雜字指》一卷後漢太子中庶子郭顯卿撰。
  《字指》二卷晉朝議大夫李彤撰。梁有《單行字》四卷,李彤撰;又《字偶》五卷。亡。
  《說文》十五卷許慎撰。梁有《演說文》一卷,庾儼默注,亡。
  《說文音隱》四卷

  《字林》七卷晉弦令呂忱撰。
  《字林音義》五卷宋揚州督護吳恭撰。
  《古今字書》十卷
  《字書》三卷
  《字書》十卷
  《字統》二十一卷陽承慶撰。
  《玉篇》三十一卷陳左衛將軍顧野王撰。
  《字類敘評》三卷侯洪伯撰。
  《要字苑》一卷宋豫章太守謝康樂撰。梁有《常用字訓》一卷,殷仲堪撰;《要用字對誤》四卷,梁輕車參軍鄒誕生撰,亡。
  《要用雜字》三卷鄒裡撰。梁有《文字要記》三卷,王義撰,亡。
  《俗語難字》一卷秘書少監王劭撰。
  《雜字要》三卷密州行參軍李少通撰。
  《文字整疑》一卷
  《正名》一卷
  《文字集略》六卷梁文貞處士阮孝緒撰。
  《今字辯疑》三卷李少通撰。
  《異字同音》一卷梁有《釋字同音》三卷,宋散騎常侍吉文甫撰。
  《字宗》三卷薛立撰。
  《文字譜》一卷梁有《古今文字序》一卷,劉歊撰;《文字統略》一卷,焦子明撰。亡。
  《文字辯嫌》一卷彭立撰。
  《辯字》一卷戴規撰。
  《雜字音》一卷
  《借音字》一卷
  《音書考源》一卷

  《聲韻》四十一卷周研撰。
  《聲類》十卷魏左校令李登撰。
  《韻集》十卷
  《韻集》六卷晉安複令呂靜撰。
  《四聲韻林》二十八卷張諒撰。
  《韻集》八卷段弘撰。
  《群玉典韻》五卷梁有《文章音韻》二卷,王該撰;又《五音韻》五卷。亡。
  《韻略》一卷陽休之撰。
  《修續音韻訣疑》十四卷李概撰。
  《纂韻鈔》十卷
  《四聲指歸》一卷劉善經撰。
  《四聲》一卷梁太子少傅沈約撰。
  《四聲韻略》十三卷夏侯詠撰。
  《音譜》四卷李概撰。
  《韻英》三卷釋靜洪撰。

  《通俗文》一卷服虔撰。
  《訓俗文字略》一卷後齊黃門郎顏之推撰。
  《證俗音字略》六卷梁有《詁幼》二卷,顏延之撰;《廣詁幼》一卷,宋給事中荀楷撰。亡。
  《文字音》七卷晉蕩昌長王延撰。梁有《纂文》三卷,亡。
  《翻真語》一卷王延撰。
  《真言鑒誡》一卷
  《字書音同異》一卷
  《敘同音義》三卷
  《河洛語音》一卷王長孫撰。

  《國語》十五卷
  《國語》十卷
  《鮮卑語》五卷
  《國語物名》四卷後魏侯伏侯可悉陵撰。
  《國語真歌》十卷
  《國語雜物名》三卷侯伏侯可悉陵撰。
  《國語十八傳》一卷
  《國語禦歌》十一卷
  《鮮卑語》十卷
  《國語號令》四卷
  《國語雜文》十五卷
  《鮮卑號令》一卷周武帝撰。
  《雜號令》一卷

  《古文官書》一卷後漢議郎衛敬仲撰。
  《古今奇字》一卷郭顯卿撰。
  《六文書》一卷
  《四體書勢》一卷晉長水校尉衛恒撰。
  《雜體書》九卷釋正度撰。
  《古今八體六文書法》一卷
  《古今篆隸雜字體》一卷蕭子政撰。
  《古今文等書》一卷
  《篆隸雜體書》二卷
  《文字圖》二卷
  《古今字圖雜錄》一卷秘書學士曹憲撰。
  《婆羅門書》一卷梁有《扶南胡書》一卷。
  《外國書》四卷
  《秦皇東巡會稽刻石文》一卷

  《一字石經周易》一卷梁有三卷。
  《一字石經尚書》六卷梁有《今字石經鄭氏尚書》八卷,亡
  《一字石經魯詩》六卷梁有《毛詩》二卷,亡。
  《一字石經儀禮》九卷
  《一字石經春秋》一卷梁有一卷。
  《一字石經公羊傳》九卷
  《一字石經論語》一卷梁有二卷。
  《一字石經典論》一卷

  《三字石經尚書》九卷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經尚書》五卷
  《三字石經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

  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謂書字。「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說者以為書之所起,起自黃帝蒼頡。比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故有象形、諧聲、會意、轉注、假借、處事六義之別。古者童子示而不誑,六年教之數與方名。十歲入小學,學書計。二十而冠,始習先王之道,故能成其德而任事。然自蒼頡訖于漢初,書經五變:一曰古文,即蒼頡所作。二曰大篆,周宣王時史籀所作。三曰小篆,秦時李斯所作。四曰隸書,程邈所作。五曰草書,漢初作。秦世既廢古文,始用八體,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隸書。漢時以六體教學童,有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鳥,並槁書、楷書、懸針、垂露、飛白等二十餘種之勢,皆出於上六書,因事生變也。魏世又有八分書,其字義訓讀,有《史籀篇》、《蒼頡篇》、《三蒼》、《埤蒼》、《廣蒼》等諸篇章,訓詁、《說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自後漢佛法行於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與八體六文之義殊別,今取以附體勢之下。又後魏初定中原,軍容號令,皆經夷語,後染華俗,多不能通,故錄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今取以附音韻之末。又後漢鐫刻七經,著於石碑,皆蔡邕所書。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經,相承以為七經正字。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陽徙於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于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鄴京載入長安,置於秘書內省,議欲補緝,立于國學。尋屬隋亂,事遂寢廢,營造之司,因用為柱礎。貞觀初,秘書監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並秦帝刻石,附於此篇,以備小學。

  凡六藝經緯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

  《傳》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識而不窮,畜疑以待問:學不逾等,教不陵節;言約而易曉,師逸而功倍;且耕且養,三年而成一藝。自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學者離群索居,各為異說。至於戰國,典文遺棄,六經之儒,不能究其宗旨,多立小數,一經至數百萬言。致令學者難曉,虛誦問答,脣腐齒落而不知益。且先王設教,以防人欲,必本於人事,折之中道。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所未說。至後漢好圖讖,晉世重玄言,穿鑿妄作,日以滋生。先王正典,雜之以妖妄,大雅之論,汨之以放誕。陵夷至於近代,去正轉疏,無複師資之法。學不心解,專以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擬為仇對,遂有芟角、反對、互從等諸翻競之說。馳騁煩言,以紊彝敘,嘵嘵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班固列六藝為九種,或以緯書解經,合為十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