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料 > 名臣碑傳琬琰集 | 上頁 下頁 |
◆呂公弼神道碑 |
|
▼呂惠穆公公弼神道碑〔範鎮〕 熙甯六年三月辛亥,東平呂公薨于管城之第。訃聞,天子震悼,輟視朝二日,贈太尉,錄其子孫有差。太常考行,遺愛在民曰「惠」,恭明其德曰「穆」,易其名曰「惠穆。」曾祖殿中丞諱龜祥,追封魯國公;祖大理寺丞諱蒙亨,追封韓國公;父太尉致仕、許國公諱夷簡,追封楚國公。皆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曾祖妣李氏、祖妣王氏、妣馬氏,追封魯、韓、楚三國太夫人。國朝呂氏顯者十五人,而公家與有七人。文穆公實相太宗、真宗,而文靖公相仁宗。公又為治平、熙甯樞密使,其從父昆弟為學士扈從出藩鎮者,更進于時。于戲,其盛矣乎!「昔之賞延於世,不顯亦世。」以言臣下能世其家,可以推見當時用人之美,其光烈焜耀于其後者蓋如此。 公諱公弼,字寶臣。初以蔭補將作監主簿,累至大理寺丞。召試禁林,賜進士出身,曆殿中丞、太常博士、尚書屯田、度支、兵部三員外郎,同判太府寺、尚書祠部,通判鄭州,吏部南曹,提點府界諸縣鎮公事,再為三司塩鐵判官、淮南轉運使、度支判官、糾察在京刑獄,直史館,為河北轉運使,擢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都轉運使。自寶元、慶曆以來,河北宿重兵,其後夏人稱臣,契丹既講和,而屯戍不少損,民疲於轉餉。公始通禦河,轉粟塞下,減戍兵,使食京東,增置壯城軍,專版築之役。義勇之惰弛不教者,以時教之。又興鐵冶,佐縣官之用。方是時,河決累年,氾濫為民患,乃修郭固口,順其性而疏道之,河遂安流。滑州以河漲,來謁急,且求假楗梢,而僚官難之。公曰:「彼急矣,尚可以鄰路拒之邪?」隨其所須而應接之,滑州得無患。 前後四年,除民之逋負凡數百萬,省役之不時者又不可勝計。故一路財用饒,而民樂其生,則公之才為可知也。入判吏部流內銓,加龍圖閣直學士、高陽關路經略安撫使、知瀛州,遷兵部、知開封府。開封自文靖公號稱善治,而公兄弟三人相繼皆有聲,世以為美談。俄除樞密直學士、知益州,辭不拜,留充群牧使、契丹祭奠使。複以樞密直學士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知渭州。遷右諫議大夫,徙鄜延路、知延州。羌酋異時亡去者,輒不究治,至公時,胡守忠者亡去,即檄宥州取之,斬於境上。終公去,無敢亡者。 複入為群牧使,判尚書兵部,提舉醴泉觀,進龍圖閣學士、知成都。成都,一都會也,得便宜從事,列城觀望,有唐之藩鎮流風存焉。為政者務威猛,為擊搏以操切之。民有輕犯則移鄉,甚者或配徙內地,終身不復還。公閱其籍,移鄉者即釋之,配內地者奏而貸還之,而一切鎮以寬簡,人心大安。歲屢豐,穀賤至傷農,軍食不售。公為高其估,谷價適平乃止,故農不傷而軍食得售。人益喜,乃相與請圖公之像為生祠,公拒止之。比去,至有作《蜀父吟》以思公者。改給事中、尚書工部侍郎、群牧使、權三司使。天下奏計及文移填委,若不可究者,公為之以閒暇。一日奏事,英宗顧謂曰:「蔡襄時訴訟不即決,事多留卿,何以處之裕如也?」公對:「襄於事勤,未嘗有慢失,殆言者妄爾。」帝素知公才,由是又知公為長者。 月餘,拜樞密副使。是時帝始親政,言事者數見斥。公奏:「諫官、禦史,陛下耳目,而大臣為股肱。股肱耳目,必相為用,然後身安而元首尊。宜考其言,視其所行事而進退之,則下情通而聰明無所遺矣。」又請陳祖宗故事於前,而日省覽之,命邇英進讀,以代前世之史,則切於時而有所規模也。今上即位,遷刑部侍郎、檢校太傅,充樞密使。武臣子弟多不教,三班入流,又無法以考視之,請試方略才武,然後任以官。異時北兵戍嶺外者多物故,更用東南教閱兵京師禁旅戍河北者冗食。公上以京東武衛如陝西土兵之制,使更戌四路。又分河北義勇為五,而以其一最優者,課其養馬習騎射而複除之。 公之所陳,或初議不合,或合而未即行,及後施行,則皆著以為令者,率如此。有欲合鄜延、環慶為一路者,公言:「東自河,西至定邊,中間列寨凡二千二百里而遙,緩急寇至,首尾若何而為援乎?」議者又欲下邊臣,公曰:「廟堂之上不處決,而以諉邊臣,不可。」乃止。 未幾,公之弟公著為禦史中丞,公以為門戶之寵不可多,乃上疏請罷免。上以至公之意申諭之再三,乃起視事如初。 明年,為觀文殿學士、吏部侍郎、河東路經略安撫使、知太原府。先是,夏人數寇邊,朝廷患之,遣大臣宣撫陝西、河東,以相視利害。既而獻計者言乘其不意,出兵必有功,遂取婁城之。又築三寨,開荒堆,道綏、銀屬之麟州。既又檄太原調二萬人轉餉之,且戒以期。公曰:「大兵通行則可,糧道偶伏,將何以繼之?永和關回遠,雖違期,可無後虞。」遂出永和關,而神堂援兵道荒堆者,伏發不得進。事聞,手詔褒諭,以為有先識。其獻計者又欲增堡障,公言:「三寨之役,民已不支,其勢又散闊不相維制,守之固未易也,奈何增堡障以重自困邪?虜方懷憤伺隙,日夜謀有以報怨,宜少持重以制其變。」已而婁不能守,舉三寨悉棄之,如公言,虜亦不敢複動。 初,詔將吏有功者得承制除授,而冒恩為多。公言:「諸道兵會婁,初無大敵,所捕獲特老弱牛羊雜畜爾,其所得地又舉棄之,則將吏為無功明矣,而賞不次,請更下二府裁定。」遂殺其恩有差。轉運使以調發煩擾被劾,公言:「事不素慮而起倉猝,其勢不能不然,請薄其責。」於是遂得薄責。俄請知鄭州。會朝廷有事於洮河,乃拜公宣徽南院使、判秦州。召對,面加慰勞。既至,董氈用舊事貽公以書,且稱敕。公遣謂曰:「若藩臣,安得妄稱邪?」董氈皇恐,不敢複妄稱。邊人用是益知畏伏。 後數月,王韶取洮河,降附者又以萬計,乃建熙州,而遷公檢校太尉。公自以為無功,固辭,不聽。俄以疾請內徙,除判河陽,遣內侍將高醫療治,聽歸管城第。改西太一宮使,使便輔養。其所以待公者無不至,而疾益侵,遂不復起。嗚呼,其命矣夫!其命矣夫!享年六十七。 其年五月庚申,葬於懷忠裡先公之塋。 公資孝友,而器宇深博,家居未嘗妄喜怒,暇則讀書,究觀古今治亂之要,而不為章句之學,故所至有治功。其在朝,恥言人過,及遇事則必爭,無所回屈。處大事雖甚遽,常從容若有餘,而治邊尤不憙生事,務安靜鎮重而已。所薦士多至百餘人,往往為名臣,其間有未之識者。自真皇帝題文靖公名于屏風以遺仁皇,仁皇帝複題公名於殿柱以遺英皇,故其感慨瘁盡,謨猷風采,有以似之也。熙甯初,以旱詔求直言,公奏:「人主不可以聖自尊,當用晦以接下。方今之病,在於知人之難,務虛文而無實,不可不察,察之則天應旋至矣。」前後諷切甚多,常懇懇出於忠厚,然慎秘,人莫得知。及樞密之制下,其略有「屢陳憂國之言,多發便時之策」者,然後天下之人知公為有言也。 娶扈氏,贊皇郡夫人;再娶王氏,清源郡夫人。皆先公以亡。 四子:希逸,太常寺奉禮郎;希彥,尚書庫部員外郎;希仁,大理評事;希明,太常寺太祝。而希逸、希仁又先公以亡。希明尚幼,獨希彥好學有吏能,為公所器愛。 女四人:長適太常博士、秘閣校理韓忠彥,次適保州軍事判官向紀,次繼室忠彥,次許嫁光祿寺丞趙元緒。 孫四人:淑問,大理評事;善問、淵問,並太常寺太祝;請問,未仕。 曾孫二人:師中,試將作監主簿;舉中,未仕。 公在開封時,鎮嘗從事於府中,希彥奉公之《狀》來求《銘》。 銘曰: 薑姓自古,得胙于呂。太公封齊,遂荒東土。 維申及甫,為周卿士。崧高之詩,既好且肆。 宋興百載,愈顯益大。維公之門,國相者再。 伯祖皇考,三朝倚賴。民富於內,兵偃於外。 維文靖公,實相仁宗。緝熙彌縫,致平底隆。 有德有功,有初有終。廟享之從,見於歌工。 慶流源源,澤被後昆。維公之生,氣直而溫。 規為設施,無所不宜。匪急而集,匪嚴而威。 外台將輸,阜康是圖。國裕于用,家豐有儲。 方面翰屏,慎重鎮靜。有懷者恩,必信維令。 廟論和壹,樞機精密。出入始卒,周旋如一。 公訃上報,維皇震悼。大用未究,胡不耆耄。 神崧之原兮博大且長,松栢森成兮林林蒼蒼。 附於先公兮永固以藏,福流無窮兮子孫其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