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張儀列傳(3)


  韓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使張儀東說齊湣王曰:「天下彊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之說,不顧百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曰『齊西有彊趙,南有韓與梁。齊,負海之國也,地廣民眾,兵彊士勇,雖有百秦,將無柰齊何』。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雖有戰勝之名,而有亡國之實。是何也?齊大而魯小也。今秦之與齊也,猶齊之與魯也。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趙再勝秦;戰於番吾〔索隱〕上音盤,又音婆,趙之邑也。
  之下,再戰又勝秦。四戰之後,趙之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戰勝之名而國已破矣。是何也?秦彊而趙弱。

  「今秦楚嫁女娶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梁效河外;〔索隱〕按:河外,河之南邑,若曲沃、平周等也。〔正義〕謂同、華州地也。
  趙入朝澠〔集解〕釂善反。
  池,割河間〔索隱〕謂河漳之間邑,暫割以事秦耳。〔正義〕河間,瀛州縣。
  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梁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正義〕博關在博州。趙兵從貝州度黃河,指博關,則漯河南臨淄、即墨危矣。
  臨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原大王孰計之也。」

  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乃許張儀。

  張儀去,西說趙王曰:「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計於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大王之威行於山東,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正義〕飾音敕。
  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索隱〕督者,正其事而責之。督過,是深責其過也。

  「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並漢中,包兩周,遷九鼎,守白馬之津。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軍於澠池,原渡河逾漳,據番吾,會邯鄲之下,原以甲子合戰,以正殷紂之事,敬使使臣先聞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為從者恃蘇秦。蘇秦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齊國,而自令車裂於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為東籓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與人鬥,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豈可得乎?

  「今秦發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索隱〕此午道當在趙之東,齊之西也。午道,地名也。鄭玄雲「一縱一橫為午」,謂交道也。
  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成皋,驅韓梁軍於河外;〔正義〕河外謂鄭、滑州,北臨河。
  一軍軍於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遇於澠池,面相見而口相結,請案兵無攻。原大王之定計。」

  趙王曰:「先王之時,奉陽君專權擅勢,蔽欺先王,獨擅綰事,寡人居屬師傅,不與國謀計。先王棄群臣,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原變心易慮,割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正義〕趨音趣。
  適聞使者之明詔。」趙王許張儀,張儀乃去。

  北之燕,說燕昭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襄子嘗以其姊為代王妻,欲並代,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正義〕句注山在代州也。上音勾。
  乃令工人作為金鬥,長其尾,〔索隱〕鬥音主。凡方者為鬥,若安長柄,則名為枓,音主。尾即鬥之柄,其形若刀也。
  令可以擊人。與代王飲,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索隱〕音昌悅反。按:謂熱而啜之,是羹也。於下雲「廚人進斟」,斟謂羹勺,故因名羹曰斟。左氏「羊羹不斟」是也。
  反鬥以擊之。』〔正義〕反即倒斗柄擊也。
  於是酒酣樂,進熱啜,廚人進斟,因反鬥以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其姊聞之,因摩笄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集解〕笄,婦人之首飾,如今象牙擿。〔正義〕笄,今簪也。摩笄山在蔚州飛狐縣東北百五十裡。
  代王之亡,天下莫不聞。

  「夫趙王之很戾無親,大王之所明見,且以趙王為可親乎?趙興兵攻燕,再圍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謝。今趙王已入朝澠池,效河間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正義〕並在易州界。
  非大王之有也。

  「且今時趙之於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舉師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趙不敢妄動,是西有彊秦之援,而南無齊趙之患,是故原大王孰計之。」

  燕王曰:「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集解〕音在。
  如嬰兒,言不足以采正計。今上客幸教之,請西面而事秦,獻恆山之尾〔索隱〕尾猶末也。謂獻恆山城以與秦。
  五城。」燕王聽儀。儀歸報,未至咸陽而秦惠王卒,武王立。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張儀,及即位,群臣多讒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複用之,恐為天下笑。」諸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複合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