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孔子世家(6)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濁鄒之徒,〔正義〕濁音卓。鄒音聚。顏濁鄒,非七十二人數也。
  頗受業者甚眾。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集解〕何晏曰:「四者有形質,可舉以教。」
  絕四:毋意,〔集解〕何晏曰:「以道為度,故不任意也。」
  毋必,〔集解〕何晏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故無專必。」
  毋固,〔集解〕何晏曰:「無可無不可,故無固行也。」
  毋我。〔集解〕何晏曰:「述古而不自作,處群萃而不自異,唯道是從,故不有其身。」
  所慎:齊,戰,疾。〔集解〕何晏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慎也。」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集解〕何晏曰:「罕者,希也。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之。」
  不憤不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複也。〔集解〕鄭玄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說則舉一端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重教也。」

  其於鄉黨,恂恂〔集解〕王肅曰:「恂恂,溫恭貌也。」〔索隱〕有本作「逡逡」,音七旬反。
  似不能言者。其於宗廟朝廷,辯辯〔索隱〕論語作「便便」。
  言,唯謹爾。〔集解〕鄭玄曰:「唯辯而謹敬也。」
  朝,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集解〕孔安國曰:「中正之貌也。」
  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集解〕孔安國曰:「和樂貌。」

  入公門,鞠躬如也;趨進,翼如也。〔集解〕孔安國曰:「言端好也。」
  君召使儐,〔集解〕鄭玄曰:「有賓客,使迎之也。」
  色勃如也。〔集解〕孔安國曰:「必變色。」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集解〕鄭玄曰:「急趨君命也,行出而車駕隨之。」

  魚餒,肉敗,割不正,不食。〔集解〕孔安國曰:「魚敗曰餒也。」
  席不正,不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是日哭,則不歌。見齊衰、瞽者,雖童子必變。〔集解〕包氏曰:「瞽,盲。」

  「三人行,必得我師。」〔集解〕何晏曰:「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而從之,不善而改之,無常師。」
  「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集解〕孔安國曰:「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也。」
  使人歌,善,則使複之,然後和之。〔集解〕何晏曰:「樂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集解〕王肅曰:「怪,怪異也。力謂若奡蕩舟,烏獲舉千鈞之屬也。亂謂臣弑君,子弑父也。神謂鬼神之事。或無益於教化,或所不忍言也。」李充曰:「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亂神也。怪力,亂神,有與於邪,無益於教,故不言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集解〕何晏曰:「章,明。文,彩。形質著見,可以耳目循也。」
  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集解〕何晏曰:「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聞之。」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集解〕何晏曰:「言不可窮盡。」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集解〕何晏曰:「言忽恍不可為形象。」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集解〕何晏曰:「循循,次序貌也。誘,進也。言夫子正以此道進勸人學有次序也。」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蔑由也已。」〔集解〕孔安國曰:「言夫子既以文章開博我,又以禮節節約我,使我欲罷不能。已竭吾才矣,其有所立,則卓然不可及。言己雖蒙夫子之善誘,猶不能及夫子所立也。」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集解〕鄭玄曰:「達巷者,黨名。五百家為黨。此黨之人美孔子學道藝,不成一名而已。」
  子聞之曰:「我何執?執禦乎?執射乎?我執禦矣。」〔集解〕鄭玄曰:「聞人美之,承以謙也。吾執禦者,欲明六藝之卑。」
  牢曰:「子雲『不試,故藝』。」〔集解〕鄭玄曰:「牢者,弟子子牢也。試,用也。言孔子自雲我不見用故多伎藝也。」

  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集解〕服虔曰:「大野,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钜野是也。」〔正義〕括地志雲:「獲麟堆在鄆州钜野縣東十二裡。春秋哀十四年經雲『西狩獲麟』。國都城記雲『钜野故城東十裡澤中有土台,廣輪四五十步,俗雲獲麟堆,去魯城可三百餘裡』。」
  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集解〕服虔曰:「車子,微者也;鉏商,名也。」〔索隱〕春秋傳及家語並雲「車子鉏商」,而服虔以「子」為姓,非也。今以車子為主車車士,微者之人也。人微故略其姓,則「子」非姓也。
  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集解〕服虔曰:「麟非時所常見,故怪之,以為不祥也。仲尼名之曰『麟』,然後魯人乃取之也。明麟為仲尼至也。」
  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集解〕孔安國曰:「聖人受命,則河出圖,今無此瑞。吾已矣夫者,傷不得見也。河圖,八卦是也。」
  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集解〕何休曰:「予,我也。天生顏淵為夫子輔佐,死者是天將亡夫子之證者也。」
  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集解〕何休曰:「麟者,太平之獸,聖人之類也。時得而死,此天亦告夫子將歿之證,故雲爾。」
  喟然歎曰:「莫知我夫!」子貢曰:「何為莫知子?」〔集解〕何晏曰:「子貢怪夫子言何為莫知己,故問之。」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集解〕馬融曰:「孔子不用於世,而不怨天不知己,亦不尤人。」
  下學而上達,〔集解〕孔安國曰:「下學人事,上達天命。」
  知我者其天乎!」〔集解〕何晏曰:「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己。」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乎!」〔集解〕鄭玄曰:「言其直己之心,不入庸君之朝。」
  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集解〕包氏曰:「放,置也。置不復言世務也。」
  行中清,廢中權」。〔集解〕馬融曰:「清,純絜也。遭世亂,自廢棄以免患,合於權也。」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集解〕馬融曰:「亦不必進,亦不必退。唯義所在。」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索隱〕言夫子修春秋,以魯為主,故雲據魯。親周,蓋孔子之時周雖微,而親周王者,以見天下之有宗主也。
  故殷,運之三代。〔正義〕殷,中也。又中運夏、殷、周之事也。
  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集解〕劉熙曰:「知者,行堯舜之道者也。罪者,在王公之位,見貶絕者。」

  明歲,子路死於衛。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歎,歌曰:「太山壞乎!〔集解〕鄭玄曰:「太山,眾山所仰。」
  樑柱摧乎!哲人萎乎!」〔集解〕王肅曰:「萎,頓也。」
  因以涕下。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集解〕王肅曰:「傷道之不行也。」
  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集解〕鄭玄曰:「明聖人知命也。」〔正義〕括地志雲:「漢封夫子十二代孫忠為褒成侯;生光,為丞相,封侯;平帝封孔霸孫莽二千戶為褒成侯;後漢封十七代孫志為褒成侯;魏封二十二代孫羨為崇聖侯;晉封二十三代孫震為奉聖亭侯;後魏封二十七代孫為崇聖大夫;孝文帝又封三十一代孫珍為崇聖侯,高齊改封珍為恭聖侯,周武帝改封鄒國公;隋文帝仍舊封鄒國公,煬帝改為紹聖侯;皇唐給複二千戶,封孔子裔孫孔德倫為褒聖侯也。」

  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卒。〔索隱〕若孔子以魯襄二十一年生,至哀十六年為七十三;若襄二十二年生,則孔子年七十二。經傳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壽數不明。

  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吊,不玦遺一老,〔集解〕王肅曰:「吊,善也。玦,且也。一老謂孔子也。」
  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集解〕王肅曰:「疚,病也。」
  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集解〕王肅曰:「父,丈夫之顯稱也。律,法也。言毋以自為法也。」
  子貢曰:「君其不沒於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索隱〕失禮為昏,失所為愆。左傳及家語皆雲「失志為昏,失禮為愆」,與此不同也。
  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餘一人』,非名也。」〔集解〕服虔曰:「天子自謂『一人』,非諸侯所當名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