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
禮書(1) |
|
〔索隱〕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此之八書,記國家大體。班氏謂之志,志,記也。〔正義〕天地位,日月明,四時序,陰陽和,風雨節,群品滋茂,萬物宰製,君臣朝廷尊卑貴賤有序,鹹謂之禮。五經六籍,鹹謂之書。故曲禮雲「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云云。 太史公曰:洋洋〔索隱〕音羊。洋洋,美盛貌。鄒誕生音翔。 美德乎!宰製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正義〕言天地宰製萬物,役使群品,順四時而動,咸有成功,豈藉人力營為哉,是美善盛大眾多之德也。故孔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餘至大行禮官,〔索隱〕大行,秦官,主禮儀。漢景帝改曰大鴻臚。鴻臚,掌九賓之儀也。 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 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人體安駕乘,〔正義〕時證反。 為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集解〕周禮王之五路有金路。鄭玄曰:「以金飾諸末。」〔索隱〕錯鏤衡扼為文飾也。詩曰「約軧錯衡」,毛傳雲「錯衡,文衡也。」〔正義〕為,於偽反。錯作「譸」,七公反。 目好五色,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樂鐘磬,為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口甘五味,為之庶羞酸鹹以致其美;〔集解〕周禮曰:「羞用百有二十品。」鄭玄曰:「羞出於牲及禽獸,以備其滋味,謂之庶羞。」鄭眾曰:「羞者,進也。」 情好珍善,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故大路越席,集解服虔曰:「大路,祀天車也。越席,結括草以為席也。」王肅曰:「不緣也。」〔正義〕按:括草,蒲草。越,戶括反。 皮弁布裳,〔集解〕周禮曰:「王視朝則皮弁之服。」鄭玄曰:「皮弁之服,十五升白布衣,積素為裳也。」〔正義〕以鹿子皮為弁也。按:襞積素布而為裳也。 朱弦洞越,〔集解〕鄭玄曰:「朱弦,練朱絲弦也。越,瑟底孔。」 大羹玄酒,〔集解〕鄭玄曰:「大羹,肉湆不調以鹽菜也。玄酒,水也。」 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索隱〕彫謂彫飾也。言彫飾是奢侈之弊也。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文。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集解〕孔安國曰:「禘祫之禮,為序昭穆也,故毀廟之主及群廟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灌者,酌鬱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不欲觀之。」 周衰,禮廢樂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備三歸。〔集解〕包氏曰:「三歸,娶三姓女也。婦人謂嫁曰歸。」 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自子夏,門人之高弟也,〔索隱〕言子夏是孔子門人之中高弟者,謂才優而品第高也,故論語四科有「文學子游、子夏」是。 猶雲「出見紛華盛麗而說,入聞夫子之道而樂,二者心戰,未能自決」,而況中庸以下,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衛所居不合。〔集解〕論語曰:「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馬融曰:「正百事之名。」 仲尼沒後,受業之徒沈湮而不舉,或適齊、楚,或入河海,〔正義〕論語雲大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鼓方叔入于河,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魯哀公時,禮壞樂崩,人皆去也。 豈不痛哉! 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正義〕秦採擇六國禮儀,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典法行之。 至於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集解〕應劭曰:「抵,至也。」瓚曰:「抵,歸也。」〔索隱〕按:大抵猶大略也。臣瓚以抵訓為歸,則是大略大歸,其義通也。 自天子稱號〔正義〕稱,尺證反。 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正義〕孝文本紀雲上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令衣不曳地,幃帳不得文繡,治霸陵皆以瓦器。是躬化節儉,謂何嫌耳,不須繁禮飾貌也。 故罷去之。孝景時,御史大夫晁錯明於世務刑名,數幹諫孝景曰:「諸侯籓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後。」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正義〕吳、楚、趙、菑川、濟南、膠西為六國也。齊孝王狐疑城守,三國兵圍齊,齊使路中大夫告天子,故不言七國也。 以錯首名,天子誅錯以解難。〔正義〕上紀買反,下乃憚反。 事在袁盎語中。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覆議。 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正義〕辨音遍。 乃采風俗,定制作。上聞之,制詔禦史曰:「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議者咸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集解〕應劭曰:「初用夏正,以正月為歲首,改年為太初。」 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於後雲。 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正義〕音諍。 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正義〕屈,群物反。 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茝,〔索隱〕音止,又昌改反。 所以養鼻也;鐘鼓管弦,所以養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疏房床笫幾席,所以養體也:集解服虔曰:「簀謂之笫。」〔索隱〕疏謂窗也。〔正義〕疏謂窗也。笫,側裡反。 故禮者養也。 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辨也。所謂辨者,貴賤有等,長少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正義〕謂蒲草為席,既絜且柔,絜可以祀神,柔可以養體也。 側載臭茝,所以養鼻也;〔索隱〕劉氏雲:「側,特也。臭,香也。茝,香草也。言天子行,特得以香草自隨也,其餘則否。」臭為香者,山海經雲「臭如蘼蕪」,易曰「其臭如蘭」,是臭為草之香也。今以側為邊側,載者置也,言天子之側常置芳香於左右。 前有錯衡,所以養目也;〔集解〕詩雲:「約軧錯衡。」毛傳雲:「錯衡,文衡也。」 和鸞之聲,〔集解〕鄭玄曰:「和,鸞,皆鈴也,所以為車行節也。韓詩內傳曰鸞在衡,和在軾前,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服虔曰:「鸞在鑣,和在衡。續漢書輿服志曰鸞雀衡也。」〔正義〕皇偘雲:「鸞,以金為鸞,懸鈴其中,於衡上,以為遲疾之節,所以正威儀行舒疾也。」 步中武象,驟中韶濩,所以養耳也;〔集解〕鄭玄曰:「武,武王樂也。象,武舞也。韶,舜樂也。濩,湯樂也。」〔正義〕步猶緩。緩車則和鸞之音中於武象,驟車中於韶濩也。 龍旂九斿,所以養信也;〔集解〕周禮曰:「交龍為旂。」〔正義〕斿音旒。 寢兕〔索隱〕按:以兕牛皮為席。〔正義〕兕音似。爾雅雲兕似牛。 持虎,〔索隱〕持虎者,以猛獸皮文飾倚較及伏軾,故雲持虎。劉氏雲「畫之於旍竿及楯仗等」,以今所見為說也。 鮫韅〔集解〕徐廣曰:「鮫魚皮可以飾服器,音交。韅者,當馬腋之革,音呼見反。」〔索隱〕以鮫魚皮飾韅。韅,馬腹帶也。 彌龍,〔集解〕徐廣曰:「乘輿車金薄璆龍為輿倚較,文虎伏軾,龍首銜軛。」〔索隱〕彌亦音弭,謂金飾衡枙為龍。此皆王者服禦崇飾,所以示威武,故雲「所以養威」也。此文皆出大戴禮,蓋是荀卿所說。劉氏雲:「薄猶飾也。璆然,龍貌。璆音虯。」 所以養威也。故大路之馬,必信至教順,然後乘之,所以養安也。孰知夫出死要節之所以養生也。〔索隱〕言人誰知夫志士推誠守死,要立名節。仍是養生安身之本,故下雲「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是解上意,言人苟以貪生之為見,不能見危致命,若者必死。若猶如也,言執心為見,如此者必刑戮及身,故雲「必死」。下文皆放此也。〔正義〕夫音扶。要音腰。孰知猶審知也。出死猶處死也。審知志士推誠處死,要立名節,若曹沬、茅焦,所以養生命也。 孰知夫輕費用之所以養財也,〔正義〕費音芳味反。輕猶薄。言審知尟薄費用則能畜聚,所以養財貨也。 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正義〕言審知恭敬辭讓所以養體安身。 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正義〕言審知禮義文章道理所以養其情性。此四科,是儒者有禮義,故兩得之也。 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正義〕苟,且;若,如此也。言平凡好生之人,且見操節之士,以禮義處死,養得其生有效,如此者必死也。 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正義〕言平凡好利之人,且見利義之士,以輕省費用,養得其財有效,如此者必害身也。 怠惰之為安,若者必危;〔正義〕惰,徒臥反。言平凡怠惰之人,且見有禮之士,以恭敬禮讓,養得安樂有效,如此者必危亡也。 情勝之為安,若者必滅。〔索隱〕覆解上「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正義〕勝音叔證反。言平凡好勝之人,且見利義之士,禮義文理,養得其情性有效,如此者必滅亡也。此四科,是墨者無禮義,故兩失之也。 故聖人一之於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則兩失之矣。故儒者將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將使人兩失之者也。索隱墨者不尚禮義而任儉嗇,無仁恩,故使人兩失之。易曰「悅以使人,人忘其死」是也。 是儒墨之分。〔正義〕分,扶問反。分猶等也。若儒等者是治辨之極,彊固之本,威行之道,功名之總,則天下歸之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