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
史記索隱序 |
|
朝散大夫國子博士弘文館學士河內司馬貞 史記者,漢太史司馬遷父子之所述也。遷自以承五百之運、繼春秋而纂是史。其裹貶覈實,頗亞於丘明之書。於是上始軒轅,下訖天漢,作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系家、七十列傳,凡一百三十篇。〔考證〕司馬貞唐人,諱世作系,下文系本亦世本也,全文倣之。 始變左氏之體。而年載悠邈,簡冊闕遺,勒成一家,其勤至矣。又其屬橐,先據左氏《國語》、《系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之書,而後貫穿經傳,馳騁古今,錯綜隱括,各使成一國一家之事。故其意難究詳矣。比于《班書》,微為古質,故漢晉名賢,未知見重,所以魏文侯聽古樂,則唯恐臥,〔考證〕事見禮樂記,史記樂書。 良有以也。 逮至晉末,有中散大夫東莞徐廣,始考異同,作《音義》十三卷。宋外兵參軍裴駰,又取經傳訓釋作集解,合為八十卷,雖麤見微意,而未窮討論。南齊輕車錄事鄒誕生,亦作《音義》三卷,音則微殊,義乃更略,而後其學中廢。貞觀中,諫議大夫崇賢館學士劉伯莊,達學宏才,鉤深探賾,又作《音義》二十卷,比于徐、鄒,音則具矣,殘文錯節,異音微義,雖知獨善,不見旁通。乾隆四年經史館校刊本,音作旨。 欲使後人從何准的,貞謏聞陋識,頗事鑽研。而家傳是書,不敢失墜,初欲改更舛錯,裨補疏遺,義有未通,兼重注述。然以此書殘缺雖多,實為古史。忽加穿鑿,難允物情。今止探求異聞,采摭典故,解其所示解,申其所未申者,釋文演注,又重述贊。凡三十卷,號曰《史記索隱》。雖未敢藏之書府,亦欲以貽厥孫謀雲。 〔考證〕錢大昕曰:司馬貞注高祖紀母曰劉媼雲,近有人雲母溫氏。貞時打得班固泗水亭長古碑文,其字分明作溫字,雲母溫氏,貞與賈膺複、徐彥博、魏奉古等執對反復,沈歎古人未聞。按膺複當作膺福,先天二年,為右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以預太平公主逆謀誅。今河內縣有大雲寺碑,即膺福書也。徐彥博卒於開元二年,見《唐書》本傳。而司馬貞、張守節二人,《新》、《舊唐書》無傳,守節《正義序》,稱開元二十四年八月,殺青斯竟,而小司馬兩序則不載譔述年月。以此注驗之,其與賈、徐諸人談議,當在中睿之世,計其年輩,似在張守節之前,補《史記》序自題「國子博士弘文館學士」。唐制,弘文館皆以他官兼領,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曰直學士,國子博士,系正五品上,故得學士之稱。神龍以後,避孝敬皇帝諱,或稱昭文,或稱修文。開元七年,仍為弘文,小司馬充學士,蓋在開元七年以後也。《唐書·劉知幾傳》:「開元初,嘗議《孝經》鄭氏學,非康成注,當以古文為正;《易》無子夏傳;《老子書》無河上公注。請存王弼學。宰相朱璟等不然其論,奏與諸儒辨質,博士司馬貞等其黜其言,請二家兼行,唯子夏《易傳》請罷。詔可。」又考《唐藝文志》稱「開元潤州別駕,蓋由弘文館出為別駕,遂蹭蹬以死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