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明史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第七十三卷 修明曆法(1)


  太祖吳元年冬十一月,太史院使劉基率其屬高翼上《戊申大統曆》。

  洪武元年冬十月,征元太史院使張佑、張沂,司農卿兼太史院使成隸,太史同知郭讓、朱茂,司天少監王可大、石澤、李義,太監趙恂,太史院監候劉孝忠,靈台郎張容,回回司天監黑的兒、阿都刺,司天監丞迭裡月實一十四人,修定歷數。

  二年夏四月,征元回回司天臺官鄭阿裡等十一人,至京議曆法,占天象。

  三年六月,改司天監為欽天監。設欽天監官,其習業者分四科:曰天文,曰漏刻,曰《大統曆》,曰《回回曆》,自五官正而下,至天文生,各端科肄焉。五官正理曆法,造曆。歲造《大統曆》、《御覽月令曆》、《六壬遁甲曆》、《御覽天象七政躔度曆》。凡曆注上禦曆三十事,民曆三十二事,壬遁曆六十七事。靈台郎辨日月星辰之躔次分野以占候。保章正專志天文之變,辨吉凶之占。挈壺正知漏,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以考中星昏明之度,而統於監正丞。

  十五年,命大學士吳伯宗等譯《回回曆》、《經緯度》、《天文》諸書。

  十七年冬閏十月,欽天監博士元統上言:「臣聞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曆。隨時修改,以合天道。今曆雖以《大統》為名,而積分猶踵授時之數,非所以重始敬正也。《授時》法以至元辛巳為曆元,至洪武甲子積一百四年,以曆法推之,得三億七千六百一十九萬九千七百七十五分。經雲大約七十年而差一度,每歲差一分五十秒。辛巳至今,年遠數盈,漸差天度,擬合修改,請以洪武甲子歲冬至為曆元。而七政之行,有遲疾順逆,伏見不齊,其理深奧,實難推演。聞磨勘司令王道亨有司郭伯玉者,精明九數之學,願征令推算,以宣昭一代之制。」書奏,報可,擢統為監正。

  二十年冬十一月,選疇人年壯解書者,赴京習天文推步之術。

  二十六年秋七月,欽天監副李德芳言:「故元至元辛巳為曆元,上推往古,每百年長一日,下驗將來,每百年消一日,永久不可易也。今監正元統改作洪武甲子曆元,不用消長之法。考得《春秋》晉獻公十五年戊寅歲,距至元辛巳二千一百六十三年。以辛巳為曆元,推得天正,冬至在甲寅日夜子初三刻,與當時實測數相合。洪武甲子元正,上距獻公戊寅歲二千二百六十一年。推得天正,冬至在己未日午正三刻,比辛巳為元,差四日六時五刻。當用至元辛巳為元,及消長之法,方合天道。」疏奏,元統複言:「臣所推甲子曆元,實於舊法無爽。」上曰:「二說皆難憑,獨驗七政交會行度無差者為是。」於是欽天監以洪武甲子為曆元而造曆,依《授時》法推算如初。

  英宗正統十四年,造《己巳大統曆》。冬夏二至,晝夜六十一刻,行之而疏,尋廢不行。學士楊廉言:「漢興四百年,更三造曆。唐三百年,更七造曆。宋三百餘年,至十八造曆。本朝自洪武至今,百四十年未更造,而交食一一驗不爽,則知許平仲、郭守敬所造曆,理數極精,古今曆無過之者,乃天生桀出之智,豫國家歷數無疆之用也。」

  憲宗成化十七年秋八月,真定教諭俞正已言:「曆象授時,乃敬天勤民之急務。後世曆法失差,由不得古人隨時損益之法也。我朝盡革前代弊政,獨於曆法可議。臣竊以經傳所載,日月行天下之常度,本曆元以步算;又以陰陽虧盈之理求之,以驗今曆。詳定成化十四年戊戌十一月初一日己醜子正初刻合朔,冬至,日月與天同會於鬥宿七度。至三十三年丁巳十月初一日戊辰酉正初刻合朔,冬至,日月與天複同會於鬥宿七度。所謂氣朔分齊,是為一章者也。今將一章十有九年七閏之數,冬至、月朔、閏月、節氣、年、日、月、時,逐月開坐,編成一冊上進,請敕該部精加考訂,仍行欽天監從宜造曆,頒佈天下。」疏下部,尚書周洪謨掌欽天監事,童軒與正已參考講論,竟日不能決。洪謨等因奏:「正已止據邵子《皇極經世書》及歷代《天文志》推算氣朔,又祖述前代術家評論歲差之意,言古今曆法俱各有差。曾不知與天合,雖差而可。今正已膠泥所聞,輕率妄議,請下法司治罪。」詔錦衣衛執治之。

  孝宗弘治十一年,訪世業疇人,並諸能通曆象遁甲蔔筮者。

  武宗正德十三年夏五月己亥朔,日食,起複弗合,日官周濂請驗交食,以更曆元。

  十五年冬十月,禮部主事鄭善夫奏曰:「今歲及去年三次月食,臣皆同欽天監官登臺觀驗,初虧、複圓時刻分秒,多不合占步。蓋天道幽玄,其數精微,以人合天,誠亦未易。歲差之法,晉虞喜定以五十年差一度,久而驗之,弗合也。何承天以百年,劉焯以七十五年,僧一行以八十三年,久而驗之,又弗合也。許衡、郭守敬定以六十六年有餘,似已密矣。今據法推演,仍又不合,天道豈易言哉!且如定歲差之法,積四期餘一日,以一日分加於四期,故二至之時,只爭絲忽,此所宜定也。又如定日之法,一日百刻,而變為九百四十分者,以氣朔有不盡之數難分也。凡月三十日,二氣盈四百一十一分二十五秒,一朔虛四百四十一分,積虛盈之數以制閏,故定朔必視四百四十一分前後為朓朒,只在一分之間,此又所宜定也。如日月交食,惟日食為最難測。月食分數,惟以距交遠近,別無四時加減,蓋月小,闇虛大,月入闇虛而食,故八方所見皆同。若日為月體所掩而食,則日大而月小,日上而月下,日遠而月近,日行有四時之異,月行有九道之異,故旁觀者遠近自不同矣。如北方食既,南方才半虧;南方食既,北方才半虧。故食之時刻分秒,必須據地定表,因時求合而後准也。如正德九年八月朔日食,曆官報食八分六十七秒,而閩、廣之地遂至食既。其時刻分秒,安得而同!今按交食以更曆元,時分刻,刻分分,分分秒,極精極細。及至於半秒難分之處,亦須酌量以足者也。若皆半秒,積以歲月,則躔離朓朒,皆不合矣。漢、宋以來,皆設算學,與儒藝同科,稱四門博士,九章之法大明,故定差法,更曆元,每得其人。我朝算法既廢,而占天之書國法所禁,官生之徒,明理實少。必須明理,然後數精。方今海內儒術之中,固有天資超邁,究心天人之學者,使得盡觀秘書,加以歲月,必能上按往古,下推未來,庶幾曆元可更也。」不報。

  世宗嘉靖三年,光祿少卿管監事華湘言:「天子奉順陰陽,治曆明時。蓋時以作事,事以厚生,而世從治也。時苟不明,將每朔弦晦望失其節,分至啟閉乖其期,無以該洽生靈,而世亂矣。夫歷數之典,代有作者,曷嘗不廣集眾思,人無遺智,法無遺巧,期於永久不變也哉!然不數歲而輒差。曆所以差,由天周有餘而日周不足也。日之差驗於中星,堯冬至昏昂中,而日在虛七度,躔玄枵之子。今冬至昏室中,日在箕三度,躔析木之寅。計去堯三千餘年,而差者五十度矣。再以赤黃道考之,至元辛巳改曆,冬至赤道,歲差一度五十秒,今退天三度五十二分五十秒矣。黃道歲差九十二分九十八秒,今退天三度二十五分七十四秒矣。是以正德戊寅日食,庚辰月食,時刻分秒,起複方位。類與推算迕,恭惟皇上入繼大統之年,適與元革命改憲之年合。則調元正曆,固有待於今日也。臣伏揆古今善治曆者三家,《漢太初》以鐘律,《唐大衍》以蓍策,元《授時》以晷景;而晷景為近,其所因者本也。欲正曆而不登臺測景,竊以為皆空言臆見,非事實已。伏望許臣暫住朝參,督同中官正周濂及掄選疇人子弟諳曉本業者,及冬至前,詣觀象臺,晝夜推測。日記月書,至來年冬至,以驗二十四氣分至合朔,日躔月離,黃赤二道,昏旦中星,七政紫氣,月孛羅睺計都之度,視元辛巳所測,差次錄聞。昔班固作《漢志》,言治曆有不可不擇者三家,專門之裔,明經之儒,精算之士。臣三者無一,蚤夜皇皇,罔知所措。乞敕禮部延訪有能知曆理如揚雄,精曆理如邵雍,智巧天授如僧一行、郭守敬者,征赴京師,令詳定歲差,成一代之制。」不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