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明史 | 上頁 下頁 |
河南(2) |
|
鄭州,洪武初,以州治管城縣省入。(西南有梅山,鄭水出焉,下流舊入汴水,後堙。又西有須水,源出滎陽縣,舊亦入於汴水。正統八年嘗浚以分決河之流,後亦堙。)東北距府百四十裡。領縣四: 滎陽(州西。南有大周山,汴水出焉。又東南有嵩渚山,京水出焉。又有索水,源出小徑山,北流與京水合,下流入於鄭水。又大河在北。東有須水鎮,崇禎十年築城。) 滎澤(州北少西。元直隸汴梁路。洪武中,改屬州。北有故城。洪武八年因河患徙於南。成化十五年正月又徙北,濱大河。東南有孫家渡,正統十三年,大河決於此。) 河陰(州西北。舊治在大峪口,洪武三年為水所圮,徙於此。東北有廣武山,與三皇山連。西有敖倉,北濱大河。) 汜水(州西。故城在縣東,洪武十一年七月徙於成皋。崇禎十六年又遷西北。北濱河,洛水自西,東至滿家溝合汜水入焉。又西有虎牢關,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關,有巡檢司。) 河南府(元河南府路,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三。東距布政司三百八十裡。 洛陽(倚。洪武二十四年建伊王府。嘉靖四十三年廢。萬曆二十九年十月建福王府。北有北邙山,西南有闕塞山,亦曰闕口山,亦曰伊闕山,俗曰龍門山。又西北有穀城山,亦曰簪亭山,湹水所出。又東南有大谷,穀口有關。又大河在北。又有洛水,源自洛南塚嶺山,東經盧氏、永甯諸縣,至洛陽、偃師、鞏縣入於河。又東有伊水,自盧氏縣東北流至偃師縣而入洛。又北有朅水,西有澗水,俱流會於洛。又西南有孝水。) 偃師(府東少北。南有緱氏山。又有洛水,西有伊水流合焉。) 鞏(府東北。西南有軒轅山,上有關。北濱河。西北有洛水,舊經縣北入河,謂之洛汭,亦曰洛口。嘉靖後,東過汜水縣入河。又南有鄩水,會洛入河,亦曰鄩口也。又東南有石子河,西南有長羅川,皆流入洛水。又西南有黑石渡巡檢司。) 孟津(府東北。舊治在縣東,今治本聖賢莊,嘉靖十四年七月遷於此。西北有大河。又西有硤石津,又西有委粟津,又有高渚、馬渚、陶渚,皆大河津濟處。東北有孟津巡檢司。) 宜陽(府西南。西有女幾山。東南有鹿蹄山,一名非山,甘水出焉。又北有洛水。西有宜水,又有昌谷水,與甘水俱流注於洛。又西南有趙保鎮、木冊鎮二巡檢司。) 永寧(府西南。北有崤山,崤水出焉,北注於河。其東曰谷陽谷,谷水所出焉。又南有洛水。東北有刀軒川,下流為昌谷水。又有大宋川,下流為宜水。又西有崇陽鎮、又有高門關、東有崤底關三巡檢司。) 新安(府西。西有缺門山。北有大河。又南有澗水,谷水自北流入焉。東有慈澗水,亦流入谷水。又有函谷新關。) 澠池(府西。元屬陝州。洪武中改屬。東北有廣陽山,亦曰澠池山,北溪水出焉。又有白石山,澗水所出。西北濱河。南有谷水。又西北有南村巡檢司。) 登封(府東南。北有嵩山,即中嶽也,亦曰太室山。又西有少室山,潁水中源出焉;又有右源,出於山之南溪,又有左源,出於西南之陽乾山,合流至南直壽州入淮。又北有陽城山,洧水所出,下流至扶溝縣入沙河。又東南有崿嶺,即箕山也,上有崿阪關。又東南有五渡水,流入潁,亦曰三交水。又西南有少陽河,亦流入潁。) 嵩(府西南。元嵩州,屬南陽府。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來屬。三塗山在西南。陸渾山在東北。又東有篩山,北有露寶山,西有大礦山,皆產錫。西南有伏牛山,即天息山也,山有分水嶺,汝水出焉,下流至南直潁州入淮,行千三百五十餘裡。又南有伊水,西北有高都川流入焉。又西南有舊縣鎮巡檢司。西有沒大嶺巡檢司。) 盧氏(府西南。元屬嵩州。洪武元年四月屬南陽府。三年三月屬陝州。萬曆初,改屬府。西南有熊耳山,洛水自陝西商州流入境,經此。東南有巒山,一名悶頓嶺,伊水所出。北有鐵嶺,東澗水出焉,東南入洛。又東北有馬回川,亦入於洛。又東南有欒州鎮、西南有朱陽鎮、北有杜管鎮三巡檢司。又西有白華關。) 陝州(元屬河南府路。)洪武元年四月改屬南陽府,以州治陝縣省入。(東有底柱山,在大河中。山有三門,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惟人門修廣可行舟,鬼門最險。又南有橐水,一名永定澗,亦曰漫澗,西北入河。又東南有硤石關,有巡檢司。又有雁翎關。)東距府三百里。領縣二: 靈寶(州西少南。北濱河。又西有弘農澗。南有虢略鎮巡檢司。又有函谷故關。西南又有洪關。) 閿鄉(州西南。東南有誇父山,一名秦山,中有大谷關。北濱河,自山西芮城縣流入,東南至永城縣,入南直碭山縣界。西有湖水,又有盤澗水北流入焉。又西有潼關,與陝西華陰縣分界。) 歸德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降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為府。領州一,縣八。西距布政司三百五十裡。 商丘(倚。元曰睢陽。洪武初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複置,更名。舊治在南,弘治十五年圮於河,十六年九月遷於今治。北濱河。正統後,河決而南。城嘗在河北,正德後,仍在河南。北有丁家道口巡檢司。東南有武津關巡檢司。) 寧陵(府西。南有睢水。北有桃源集巡檢司。) 鹿邑(府南。元屬亳州。洪武中改屬。南有潁水,又蔡河自西流入,謂之蔡河口,即沈丘縣之沙河也。又北有渦水,東流入南直亳州境。) 夏邑(府東。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北濱大河。又東南有睢水。) 永城(府東南。洪武元年五月屬開封府。十一月來屬。北有碭山,又有芒山,皆與南直碭山縣界,又睢水、澮水皆在縣南。又南有泡水,弘治間淤塞。) 虞城(府東北。元屬濟甯路。洪武二年正月來屬。南有故城。嘉靖九年遷於今治。北有黃河。) 睢州(元屬汴梁路。)洪武初,屬開封府,以州治襄邑縣省入。十年五月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複升為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來屬。(北濱河。又有睢水亦在州東北。)東距府百七十裡。領縣二: 考城(州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複置,屬開封府。十年五月複省。十三年十一月複置,屬州。舊治在縣東南。正統十三年徙。北濱大河。) 柘城(州東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複置,屬開封府。十年五月省入寧陵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屬州。北有睢水。南有渦水。) 汝寧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領州二,縣十二。距布政司四百六十裡。 汝陽(倚。天順元年三月建秀王府,成化八年除。十年建崇王府。洪武初,縣廢,四年七月複置。北有汝水,源出天息山,東流入境,過新蔡東南入淮。又南有澺水,又有汶水,又有溱水,又西北有犋水,俗名泥河,下流俱入於汝。又城南有柴潭。東有陽埠巡檢司。) 真陽(府東。元屬息州。洪武四年省入汝陽縣。景泰四年置真陽鎮巡檢司於此。弘治十八年十二月仍置縣,而徙巡檢司於縣南銅鐘店,仍故名,尋廢。南有淮水。又汝水在縣東,北有滇水流入焉。) 上蔡(府北。洪武初廢,四年五月複置。西有汝水,西南有沙水流合焉。) 新蔡(府東少南。元屬息州,後廢。洪武四年五月複置,改屬。南有汝水,又澺水自城北流合焉。又東北有瓦店巡檢司。) 西平(府西北。北有汝水,源出縣西南雲莊、諸石二山。自元末堨斷故汝,而此水遂為汝源。嘉靖九年複塞,改為洪河之上流。) 確山(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汝陽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成化十一年九月改屬信陽州。弘治二年八月仍屬府。西北有郎山,亦曰樂山。北有黃酉河,下流為練河,流入汝。又西有竹溝巡檢司。南有明港巡檢司。) 遂平(府西少北。西南有查牙山,其東南相接者曰馬鞍山。又西有洪山,龍陂之源出焉,自西平縣雲莊諸山之水既塞,遂以此為汝源。南有灈水,又有沙河,又北有石洋河,其下流皆入於汝。) 信陽州(元為信陽縣,屬信陽州,後廢。)洪武元年十月置信陽州於此,屬河南分省。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七年八月改屬。十年五月降為縣。成化十一年九月複升為州。(西南有賢首山。南有士雅山,又有峴山。東南有石城山,亦曰冥山。北有淮水,又南有溮水流入焉。)東北距府二百七十裡。領縣一: 羅山(州東。元信陽州治,後州縣俱廢。洪武元年十月置州於舊信陽縣,複置羅山縣屬焉。十年五月直隸汝寧府。成化十一年九月還屬州。北有淮水,又南有小黃河入焉。東南有大勝關巡檢司,與湖廣黃陂界。西南有九裡關,好黃峴關,義陽三關之一,有巡檢司,與湖廣應山縣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