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金史 | 上頁 下頁
進士諸科(2)


  策論進士,選女直人之科也。始大定四年,世宗命頒行女直大小字所譯經書。每謀克選二人習之。尋欲興女直字學校,猛安謀克內多擇良家子為生,諸路至三千人。九年,選異等者百人,薦于京師,廩給之。命溫迪罕締達教以古書,作詩、策,後複試,得徒單鎰以下三十餘人。十一年,始議行策選之制,至十三年始定每場策一道,以五百字以上成,免鄉試府試,止赴會試禦試。且詔京師女直國子學,諸路設女直府學,擬以新進士充教授,以教士民子弟之願學者。俟行之久學者眾,則同漢進士三年一試之制。乃就憫忠寺試徒單鎰等,其策曰:「賢生於世,世資於賢,世未嘗不生賢,賢未嘗不輔世。蓋世非無賢,惟用與否。若伊尹之佐成湯,傅說之輔高宗,呂望之遇文王,皆起耕築漁釣之間,而其功業卓然,後世不能企及者,蓋殷、周之君能用其人,盡其才也。本朝以神武定天下,聖上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並用,言小善而必從,事小便而不棄,蓋取人之道盡矣!而尚憂賢能遺於草澤者,今欲盡得天下之賢用之,又俾賢者各盡其能,以何道而臻此乎?」憫忠寺舊有雙塔,進士入院之夜半,聞東塔上有聲如音樂,西入宮。考試官侍御史完顏蒲涅等曰:「文路始開而有此,得賢之祥也。」中選者得徒單鎰以下二十七人。十六年,命皇家兩從以上親及宰相子,直赴禦試。皇家袒免以上親及執政官之子,直赴會試。至二十年,以徒單鎰等教授中外,其學大振。遂定制,今後以策、詩試三場,策用女直大字,詩用小字,程試之期皆依漢進士例。省臣奏:「漢人進士來年三月二十日鄉試,八月二十日府試,次年正月二十日會試,三月十二日禦試。」敕以來年八月二十五日於中都、上京、咸平、東平府等路四處府試,餘從前例。上曰:「契丹文字年遠,觀其所撰詩,義理深微,當時何不立契丹進士科舉,今雖立女直字科,慮女直字創制日近,義理未如漢字深奧,恐為後人議論。」丞相守道曰:「漢文字恐初亦未必能如此。由歷代聖賢漸加修舉也。聖主天姿明哲,令譯經教天下,行之久亦可同漢人文章矣!」上曰:「其同漢人進士例。譯作程文,俾漢官覽之。」二十二年三月,策試女直進士。至四月癸醜,上謂宰臣曰:「女直進士試已久矣,何尚未考定?」參知政事斡特剌對曰:「以其譯付看故也。」上令速之。二十三年,上曰:「女直進士設科未久,若令積習精通,則能否自見矣。」二十八年,諭宰臣曰:「女直進士惟試以策,行之既久,人能預備,今若試以經義可乎?」宰臣對曰:「《五經》中《書》、《易》、《春秋》已譯之矣,俟譯《詩》、《禮》畢,試之可也。」 上曰:「大經義理深奧,不加歲月不能貫通。今宜於經內姑試以論題,後當徐試經義也。」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詔許諸人試策論進士舉。七月,省奏:「如詩、策、論俱作一日程試,恐力有不逮。詩、策作一日,論作一日,以詩、策合格為中選,而以論定其名次。上曰:「論乃新添,至第三舉時當通定去留。」明昌元年,猛安謀克願試進士者擬依餘人例,不可令直赴禦試。」上曰:「是止許女直進士,毋令試漢進士也。」又定制,餘官第五品散階,令直赴會試,官職俱至五品,令直赴禦試。承安二年,敕策論進士限丁習學。遂定制,內外官員、諸局分承應人、武衛軍、若猛安謀克女直及諸色人,戶止一丁者不許應試,兩丁者許一人,四丁二人,六丁以上止許三人。三次終場,不在驗丁之限。三年,定制,女直人以年四十五以下,試進士舉,于府試十日前,委佐貳官善射者試射。其制,以六十步立垛,去射者十五步對立兩竿,相去二十步,去地二丈,以繩橫約之。弓不限強弱,不計中否,以張弓巧便、發箭迅正者為熟閑。射十箭中兩箭,出繩下至垛者為中選。余路委提刑司,在都委監察體究。如當赴會試禦試者,大興府佐貳官試驗,三舉終場者免之。四年,禮部尚書賈鉉言:「策論進士程試弓箭,其兩舉終場及年十六以下未成丁者,若以弓箭退落,有失賢路。乞於及第後試之,中者別加任使,或升遷,否者降之。」省臣謂:「舊制三舉終場免試,今兩舉亦免之,未可。若以未成丁免試,必有妄匿年者,如果幼,使徐習未晚也。至於及第後試驗升降,則已有定格矣。」詔從舊制。在泰和格,複有以時務策參以故事,及疑難經旨為問之制。

  宣宗南遷,興定元年,制中都、西京等路,策論進士及武舉人權于南京、東平、婆速、上京四處府試。五年,上賜進士斡勒業德等二十八人及第。上覽程文,怪其數少,以問宰臣,對曰:「大定制隨處設學,諸謀克貢三人或二人為生員,贍以錢米。至泰和中,人例授地六十畝。所給既優,故學者多。今京師雖存府學,而月給通寶五十貫而已。若于諸路總管府、及有軍戶處置學養之,庶可加益。京師府學已設六十人,乞更增四十人。中京、亳州、京兆府並置學官於總府,以謀克內不隸軍籍者為學生,人畀地四十畝。漢學生在京者亦乞同此,餘州府仍舊制。」上從之。

  凡會試之數,大定二十五年,詞賦進士不得過五百人。二十八年,以不限人數,遂至五百八十六人。章宗令合格則取,故承安二年至九百二十五人。時以複加四舉終場者,數太濫,遂命取不得過六百人。泰和二年,上命定會試諸科取人之數,司空襄言:「試詞賦、經義者多,可五取一。策論絕少,可四取一。恩榜本以優老於場屋者。四舉受恩則太優,限以年則礙異材。可五舉則授恩。」平章徒單鎰等言:「大定二十五年至明昌初,率三四人取一。」平章張汝霖亦言:「五人取一,府試百人中才得五耳。」遂定制,策論三人取一,詞賦、經義五人取一,五舉終場年四十五以上、四舉終場年五十以上者受恩。

  凡考試官,大定間,府試六處,各差詞賦試官三員,策論試官二員。明昌初,增為九處,路各差九員,大興府則十一員。承安四年,又增太原為十處。有司請省之,遂定策論進士女直經童千人以上差四員,五百人以上三員,不及五百二員。各以職官高者一人為考試官,餘為同考試官。詞賦進士與律科舉人共及三千以上五員,二千四員,不及二千三員。經義進士及經童舉人千人四員,五百以上三員,百人以上二員,不及百人以詞賦考官兼之。後又定制,策論試官,上京、咸平、東平各三員,北京、西京、益都各二員。律科,監試官一員,試律官二員,隸詞賦考試院。經童,試官一員,隸經義考試院,與會試同。其彌封並謄錄官、檢搜懷挾官、自余修治試院、監押門官,並如會試之制。大定二十年,上以往歲多以遠地官考試不便,遂命差近者。

  凡會試,知貢舉官、同知貢舉官,詞賦則舊十員,承安五年為七員。經義則六員,承安五年省為四員。詮讀官二員。泰和三年,上以彌封官渫語于舉人,敕自今女直司則用右選漢人封,漢人司則以女直司封。宣宗貞祐三年,以會試賦題已曾出,而有犯格中選者,複以考官多取所親,不怒其不公,命究治之。

  凡禦試,讀卷官,策論、詞賦進士各七員,經義五員,餘職事官各二員。制舉宏詞共三員。泰和七年,禮部尚書張行簡言:「舊例,讀卷官不避親,至有親人,或有不敢定其去留,或力加營護,而為同列所疑。若讀卷官不用與進士有親者,則讀卷之際得平心商確。」上遂命臨期多擬,其有親者汰之。

  凡府試策論進士,大定二十年定以中都、上京、咸平、東平四處。至明昌元年,添北京、西京、益都為七處,兼試女直經童。凡上京、合懶、速頻、胡裡改、蒲與、東北招討司等路者,則赴會寧府試。咸平、隆州、婆速、東京、蓋州、懿州者,則赴咸平府試。中都、河北東西路者,則赴大興府試。西京並西南、西北二招討司者,則赴大同府試。北京、臨潢、宗州、興州、全州者,則赴大定府試。山東西、大名、南京者,則赴東平府試。山東東路則試於益都。凡詞賦、經義進士及律科、經童府試之處,大定間,大興、大定、大同、開封、東平、京兆凡六處。明昌初,增遼陽,平陽,益都為九處。承安四年複增太原為十。中都、河北則試於大興府,上京、東京、咸平府等路則試于遼陽府,余各試於其境。

  凡鄉試之期,以三月二十日。府試之期,若策論進士則以八月二十日試策,間三日試詩。詞賦進士則以二十五日試賦及詩,又間三日試策論。經義進士又間詞賦後三日試經義,又三日試策。次律科,次經童,每場皆間三日試之。會試,則策論進士以正月二十日試策,皆以次間三日,同前。禦試,則以三月二十日策論進士試策,二十三日試詩論,二十五日詞賦進士試賦詩論,而經義進士亦以是日試經義,二十七日乃試策論。若試日遇雨雪,則候晴日。禦試唱名後,試策則稟奏,宏詞則作二日程試。舊制,試女直進士在再試漢進士後。大定二十九年以複設經義科,更定是制。

  凡監檢之制,大興府則差武衛軍。余府則于附近猛安內差摘,平陽府則差順德軍。凡府會試,每四舉人則差一人,複以官一人彈壓。禦試策進士則差弩手及隨局承應人,漢進士則差親軍,人各一名,皆用不識字者,以護衛十人。親軍百人長、五十人長各一人巡護。泰和元年,省臣奏:「搜檢之際雖當嚴切,然至於解發袒衣,索及耳鼻,則過甚矣,豈待士之禮哉!故大定二十九年已嘗依前故事,使就沐浴,官置衣為之更之,既可防濫,且不虧禮。」上從其說,命行之。

  恩例。明昌元年,定制,省元直就禦試,不中者許綴榜未。解元但免府試,四舉終場依五舉恩例,所試文卷惟犯禦名廟諱、不成文理者則黜之,余並以文之優劣為次。仍一日試三題,其五舉者止試賦詩,女直進士亦同此例。承安五年,敕進士四舉該恩,詞賦、經義當以各科為場數,不得通數。又恩榜人應授官者,監試官于試時具數以奏,特恩者授之。泰和三年,以經義會元與策論詞賦進士不同,若禦試被黜則附榜末,為太優,若同恩例,又與四舉者不同。遂定制,依曾經府試解元免府試之例。會試下第,再舉直赴禦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