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
徽宗朝方田 |
|
崇甯三年七月辛卯,宰臣蔡京劄子言:「臣等竊以賦調之不平久矣。自開阡陌,使民得以田私相貿易,富者貪于有餘,原立價以規利;貧者迫于不足,薄移稅以速售,故富有跨州軼縣,所管者莫非膏腴,而賦調反輕;貧者所存無幾,又且瘠薄,而賦調反重,因循至今,其弊愈甚。熙甯初,神宗皇帝灼見此弊,遂詔有司講究方田利害,作法而推行之,蓋以土色肥饒別田之美惡,定賦之多寡,方為之限,而步畝高下丈尺不可隱。戶給之帖,而升合尺寸無所遺,以買賣,則民不能容其巧;以推收,則吏不能措其奸,邦財自此豐,民賦自此省,其為法豈小補哉?五路州縣有經方田者,至今公私以為利。遭元祐紛更,美意良法未遍於天下。今其文籍見在,可舉而行。今檢會《熙甯方田敕》,推廣神考法意,刪去重複沖改,取其應行者為方田法,計九冊,以《崇甯方田敕令格式》為名,謹具進呈。如允所奏,乞付三省頒降施行。」從之。詔曰:「方田之法,均輸之本,舉而行之,或有謂之利,或有謂之害者,何也?蓋系官之能否,吏之貪廉。若驗肥瘠,必當定租賦有差,無搔擾之勞,蒙均平之惠,則豈不謂之利歟?若驗肥瘠或未撫寔,定租賦或有增損,倦追呼之煩,有失當之擾,官不能振職,吏或緣為奸,裡正鄉胥因敢挾取,則豈不謂之害歟?如委官管勾,切在遴選廉勤公正、材敏清嚴、善馭吏者為之,庶幾人被寔惠。」 蔡京申請及二詔,詔旨誤載於四年六月二十四日。今移初詔入此,後詔見大觀元年二月己卯。 八月己酉,尚書省言:「方田法雖已頒降,緣其系熙甯建立,至為精密。竊慮州縣未遽通曉,又四方田畝山川不同,須講論詳熟,然後行之,不致違戾。」詔令諸路提舉常平官選差能幹官,不拘資序、員數,看詳《方田敕令格式》,務令詳熟,即告諭州縣官吏,隨所在土俗令講論,候滿一年,已通曉,仍候本州豐熟,即依措置施行。自京西、河北每歲先行,兩路內已經方田,如元祐曾更改,並依熙甯、元豐法。」 九月丁酉,奉議郎、知開封府太康縣李百宗言:「竊見朝廷推行方田均稅之法,天下莫不欣然。伏睹熙甯、元豐之政,俾州縣利賦,無輕重不均之弊,而又以本縣豐熟日推行,此誠甚盛之舉也。然臣頃聞州縣官吏有苟簡懷異之人,往往以本縣豐熟妄為災傷,以避推行,或有好進之徒,以人戶實被災傷妄為豐熟,務要邀求恩賞,殊不知體朝廷良法美意,本以便民為務也。臣愚欲乞詔有司下逐路提舉常平司常切覺察,如有州縣敢有苟簡、避免或妄覬恩賞,致推行違戾者,乞朝廷重行黜責,庶幾法令之行與時適當,而下民均被德澤。」從之。 十月丁己,戶部言:「滑州韋城縣民魯寶等稱,自嘉祐二年立法,委官方田均稅,至元豐八年以前,約日量及數百縣,是為損有餘而補不足。訪聞京西、河北兩路見行方田,本縣稅極不均,幸今豐熟,元聞傷,乞早賜差官。」詔依所乞。 四年七月丁已,詔:「方田路分,令提舉司體量稅賦最不均縣分,每歲逐州先方一縣。如五縣以上,先方二縣。災傷縣權罷。」 九月丙午,詔諸路方田更不專差官點檢,令提舉司于本路見任人的委官。 大觀元年二月己卯,御筆手詔:「農為政本。今天下承平日久,而賦役未均,富者租輕,貧者稅重,殆兼併遊手,豪奪恣漁故歟?乃者神考命方田,制地力土宜,而均節之,以作民職,以令地貢,其法詳盡。累年於茲,未克底績,其可怠志?可候歲豐農隙,選擇能吏,推原法意。自近及遠,始於一州,以及一路,布之四方,使民無偏重之患,以稱朕意。」 三年六月王午,臣僚上言:「伏以方田之制,即《周官》土均之法也。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蓋所以均之,非所以增之也。訪聞京西南路將方田十等並作五等,又欲以河南府比附輕重,地有肥瘠,田有等差,則賦有重輕,豈可一概比附而增之也?況詔書方田之意,止欲均其稅賦。今乃於額外增添,多至數倍,至今民間詞訴不絕,漸至逃移,非經久之策。所有今有張徽言建議,乞不施行。」詔依,仍以徽言送吏部與合入差遣。 四年二月癸巳,詔:「方田之法,均賦惠民。訪聞近歲以來,有司推行怠惰,監司督察不嚴,賄賂公行,高下失實。下戶受弊,有害官法。可嚴敕所部,仍仰監司覺察。如違,當行嚴斷!」 五月己酉,詔:「去歲諸路災傷,今春雨暘時若,農務方興,所有方田,可遵用熙甯故事並權罷,候豐熟日別奏取旨。其已方量了畢,止是官司攢造文字去處,許依條限了當。」 七月辛醜,臣寮上言:「乞方田不拘已畢未畢,並權住罷。」詔:「應方田雖已經方量,而高下失當,肥瘠不均。見有詞訴在官司者,自系未畢,合依已降朝旨權罷。其稅賦依未方已前,各依舊送納。」 十一月丁卯,勘會:「朝廷方田之法,本均稅賦,使無偏輕偏重之弊,蓋所以恤民,非所以厲民也。訪聞天下方田官吏,多不體朝廷之意,搔擾良民,靡所不至,非特方田,以增稅賦,又且兼不食之山而方之,俾出芻草之直,上戶或增數百緡,下戶亦不下數十緡。民戶因此廢業失所,饑莩者有之。仰所屬監司推原均田之意改正施行,悉如舊令。」 政和二年三月丙戊。「自去年至今,外路百姓不輟經尚書省陳乞,依昨來已方過田輸納稅賦,有以見方田之法,百姓安便。可先將未降大觀四年五月十一日指揮已前已經方田了處,並依已方施行。其未經方處,依大觀元年二月二十二日御筆手詔施行。」 詔旨四月五日載臣寮上言,檢會三月二十九日聖旨,今掇取附見,更須考詳。詔旨政和二年五月二十五日,京西北路提單常平司奏:「准敕節文,奉詔,應方田已經方量未畢去處,令先次結絕,其餘州縣,並別聽指揮。本司契勘本路大觀三年方田縣分,內一十縣並各方量周遍。除西京偃師、陳州西華、蔡州新蔡、汝州郟城、滑州胙城五縣各造帳均稅了,合依已方施行外,有西京伊陽、汝州襄城、河陽王屋、鄭州原武、新鄭等五縣,雖有方量,緣均稅未了,及西京等六州府河南等十八縣系未經方處,與大觀元年事體頗同,未審合與不合依大觀元年六月二十三日已得朝旨(此朝旨未見),將已造方田帳分先次結絕?其造帳未齊去處,候農隙造訖均稅。所有未經方量去處,亦未審合與不合依大觀元年閏十月二十八日朝旨(此朝旨亦未見),候將來年分,別聽指揮施行?緣未有明文遵守,合取自朝廷指揮。」詔並依此。稱敕節文二年三月二十九日聖旨,疑有脫文,或此是節文。大觀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複行方田,大觀四年五月十五日,無罷方田指揮,罷方田在五月十一日。詔旨稱五月十五日,恐誤,今改作五月十一日。又四年七月四日,已方處並只納舊稅。 八月壬寅,詔:「京西、河北路監司,應已方田,並選官前去體量有無違法、不均、不實,出稅有無偏輕。如不曾方量處,即且令依舊出稅,別選他州縣官,互行差委,前去重行方量,即不得差本州縣寄居待闕等官。所委官,仰先習熟法內行遣,次節選差非本州縣吏人前去,盡公施行。如違,以違制論。即因而受財乞取,以自盜論。贓輕吏人、公人,並配二千里。」 九月辛酉,詔:「應方田路分,見有人戶論訴不均者,並依京西路八月十八日已降指揮施行。其有人戶論訴,合重方。並未方路分,合差一行方量官吏,均稅甲頭合幹人等,並差非本州縣人前去盡公施行。如違,並以違制論。即因而受財乞取,以自盜論。贓輕吏人、公人,並配二千里。仍先次施行。」 十二月丁醜,御筆:「方田之法,本以均稅。有司奉行違戾,貨賂公行,豪右形勢之家類蠲賦役,而移於下戶,時困弊民力,致使流徙,常賦所入,因此坐虧歲額至多,殊失先帝厚民裕國之意。已降指揮權罷方量,自降指揮以前,應有訴訟不均去處,本縣賦役,一切且依未方以前舊數;因方量不均流移人戶,仰守令多方措置,招誘歸業。見荒閒田土,疾速依條召人請佃。」 宣和二年六月乙酉,詔罷諸路方田。先是,中牟縣民訴方田不均幾四百戶,指揮教官莫擬冒賞,並方量官、提舉司送轉運司體究,故有是詔。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