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英宗朝增吏祿


  熙寧三年八月癸未,上批:「聞在京諸班直並諸軍所請月糧,例皆鬥數不足。內出軍家口虧減尤甚,請領之際,倉界鬥級、守門人等過有乞取侵剋,甚非朕所以愛養將士之意。宜自今每石實支十鬥。其倉界破耗及支散日限鬥級人等祿賜,告補關防,乞取條令,三司速詳定以聞。」先是,諸倉吏卒給軍食,欺盜劫取,十常三四。上知其然,故下是詔,且命三司條具。於是三司言:「主典役人歲增祿為二十萬四千餘緡,丐取一錢以上,以違制論,仍以錢五十千賞告者,會赦不原。」中書謂:「乞取有少多,致罪當有輕重。今一錢以上論以一法,恐未當。又增祿不厚,不可責其廉謹。宜歲增至一萬八千九百緡。在京應千倉界人,如因倉事取受糧綱及請人錢物,並諸司公人取受應千倉界並糧綱錢物,並計髒錢,不滿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錢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其過致並與者。減首罪二等,徒罪加配五百裡外牢城,流罪加配千裡外。滿十千,即受贓,為首者配沙門島。若許贓未受,其取與過致人,各減本罪一等,為首者依上條內,合配沙門島者,配廣南牢城。仍許人陳告。犯人該徒,給賞錢百千,流二百千,配沙門島三百千。若系公人,給賞外更轉一資。以上人仍亦許陳首,免罪給賞。」從之。

  四年正月辛亥,詔三司應賣撲酒麴諸坊場錢,每千納稅錢五十,仍別封樁以祿吏。

  五年五月癸未,詔增中書審官東西、三班院、吏部流內銓、南曹、開封府吏祿。其受財者,以倉法論。

  六年四月戊戌,詔裁定在京諸司吏請給。先是,吏祿各有定式,後以兼局,增茶湯、紙筆等錢,僥倖相因,略無限制,而樞密院有言,故降是詔。已而王安石白上曰:「如吏人馬驤差往西川、陝西,又往湖南、北兩路溪洞,又如中書檢正吏,皆一人兼兩人文字。若不許兼請,即誰肯任勞責者?既是官有兩局,若不許兼,止是占吏人愈多,而妨其本勾當處,且令日食不足耳。」上曰:「一人兼五人處如何?」安石曰:「凡兼局吏,非在一員官之下,即亦不可兼。既無一員官兼五六處差遣者,即豈有兼五七局之吏?」上乃追前詔寢之。

  七月丙寅,詔樞密院減書令史五人,增令史俸月錢二千,書令史五千,春、冬各絹五匹,以汰冗養廉也。

  十二月壬申,三司言:「新法所增吏祿,除舊請外,歲支錢三十七萬一千五百五十三緡有奇。」詔以熙寧四年後坊場稅錢撥還,不足則以市易司市例等錢補之。仍令提舉帳司歲考支收數上中書。時內自政府百司,外及監司、諸州胥吏皆賦以祿,謂之倉法。京師歲增吏祿四十一萬三千四百餘緡,監司、諸州六十八萬九千八百餘緡,然皆取足於坊場、河渡、市例免行後剩息錢等,而今縣官歲入財用,初無少損,且民不加賦,而吏祿以給焉。乙酉,中書言:「增開封府等處吏祿,以行重法。」上曰:「異時吏不賦祿而受賕,輒被重劾。今朝廷賦祿而責人,可謂忠恕矣。」

  八年閏四月癸巳,權三司使章惇言:「昨增吏祿,行河倉法,蓋欲革絕私弊。今聞卻有以假借典質之類為名,經隔月日,方受財物者,宜為防禁。」詔行倉法人因職事以借使質當為名受財者,告賞刑名,論如倉法。

  十二月。自熙寧三年始,制天下吏祿而行重法,以絕請托之弊。其年,京師諸司支吏祿錢凡三千八百三十四貫有奇。及沈括為三司使,當熙寧八年,其年支吏祿凡三十七萬一千五百三十三貫有奇。京師舊有吏祿者及天下吏祿,皆不預此數雲。

  元豐六年正月,詔戶部尚書安燾同本部郎官立省、曹、寺、監新舊吏祿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