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
仁宗政跡 |
|
乾興元年,上封事者言:「聖朝開國以來,天下承平六十餘載。然民間無蓄,稍或饑饉,立致流移。蓋差役賦稅之未均,形勢豪強所侵擾也。又有諸般僥倖,影占門戶。其戶下田土稍多,便作佃戶名字。若不禁止,則天下田疇半為形勢所占。」詔三司委眾官定奪奏聞。三司參議,欲應臣僚不以見任、罷任所置莊田定三十頃,衙前將吏合免戶役者,定十五頃為額。 天聖二年三月己醜,同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張君平言:「南京、陳、許、徐、宿、亳、曹、單、蔡、潁等州,古溝洫與畿內相接,歲久不治,故京師數罹水患。請委官疏鑿之。」詔從其請。君平陳八事,一曰商度地形,循古跡深廣之數,州計土工置籍,以記其事。二曰功不如所計,或水壅害民田,官坐罪,賞費直。三曰察吏貪墨,傍緣役事,箕斂民錢者。四曰知州、通判、令佐,能誘部民佐工費,書為勞課,與家口便官,功多與重賞。五曰禁民築堰竭豬水捕魚,以障河流。六曰浚治畢,按新書廣深凡幾何校功力,因其所出土積為隄。七曰凡溝洫,上廣一丈則下廣八尺,深四尺,高阜加深焉,用此為率,寬隆折計之,便於覆視。八曰古溝乎淤為民田系賦籍,雖開治者,以鄉縣保證除其賦。悉頒為定令。 三年四月丁醜,三館所寫書萬七千六百卷,藏太清樓。初,大中祥符中火,焚館閣書,乃借太清樓書補寫。既而本多損蠹者,因命別寫還之。 四年閏五月戊申。初,解州之永豐渠始後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黃河以運鹽,而周、齊之間廢絕。隋大業末,都水監姚暹決堰浚渠,由陝入解。唐末至五代不復治。至本朝湮淺,舟不通,鹽運大艱,主運者耗家產幾盡。州校麻處厚詣闕訴,而右班殿直留逵因請治渠,起安邑至白家場。轉運使王博文亦言其便。複詔三司度利害。是歲卒成之,公私果利。 八月丁亥,詔修泰州捍海堰。先是,堰久廢不治,水患海濤害民田。監西溪鹽稅范仲淹言於發運副使張綸,請修復之。綸奏以仲淹知興化縣,總其役。難者謂濤患息則積潦必為災。綸曰:「濤之患十九而潦之災十一,獲多亡少,豈不可乎?」役既興,會大雨雪,驚濤洶洶,至是役夫散走,旋濘而死者百余人。眾喧言堰不可複。詔遣中使按視,將罷之。又詔淮南轉運使胡令儀同仲淹度其可否。令儀力主仲淹議,而仲淹尋以憂去,猶為書抵綸,言複堰之利。綸表三請,願自總役,乃命綸兼權知泰州,築堰自小海寨東南至耿莊凡一百八十裡,而於運河置閘,納潮水以通漕。踰年堰成,流傭歸者二千六百餘戶。民為綸立生祠。令儀及綸各遷官。令儀,陳留人;仲淹,吳人也。 十月辛卯,淮南轉運司言:楚州北神堰、真州江口堰修水閘成。初,堰度舟,歲多壞,而監真州排岸陶鑒、監楚州稅王乙並請置水閘堰旁,以時啟閉。及成,漕舟果便,歲省堰卒十余萬。乃詔發運司他可為閘處,令規畫以聞。鑒、乙等並遷官。 五年十月辛未,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同知禮院王皡上所撰《禮閣新編》六十卷。初,天禧中,同判太常禮院陳寬請編次本院所承詔敕,其後不能就。皡因取國初至乾興所下詔敕,刪去重複,類以五禮之目,成書上之。賜五品服。皡,曾弟也。 七年八月丁亥朔,詔曰:「先帝患吏廩不給,而潔廉者亡以勸,故並賜之公田。歲月浸深,侵牟滋長,獄訟數起,反重失先帝之意。其罷天下職田,官收其入,以所直均給之。仍委三司別為條約。」先是,上封者言:「職田有無不均,吏或不良,往往多取,以殘細民。請罷之。」詔資政殿學士晏殊與三司、審官、三班院、吏部流內詮參議,皆以為然,乃降是詔。 九年二月癸巳,詔曰:「職田所以惠廉吏,而貪者並緣為私,侵漁細民,滋益為害。比詔有司罷職田,如聞勤事吏祿薄不足以自瞻,朕甚憫焉。其複給職田,即多占佃夫。若無田而令出租者,以枉法論。」先是,下三司裒職田歲入之數,計直而均給之,未能即行。上因閱天下所上獄,多以賄敗者,遂降是詔。 明道二年十二月。始,天聖六年,罷諸路提點刑獄官。八年複置,又權停。於是上謂輔臣曰:「諸路刑獄既罷提點官,轉運司不能一一躬往讞問,恐浸致冤濫。宜選賢明廉幹不生事者委任之,則民受其賜矣。」乃複置諸路提點刑獄官,仍參用武臣(此據《政要》)。 景祐元年四月丁醜,詔直史館宋祁、鄭戩、國子監直講王洙同刊修《廣韻略》,仍命知制誥丁度、李淑詳定。時祁等言:「《廣韻略》多疑混字,舉人程試,間或誤用,有司論難,各執異同,乃致上煩親決,故請別加撰定。」 四年六月丙申,詔國子監以翰林學士丁度所修《禮部韻略》頒行。初,崇政殿說書賈昌朝言:「舊《韻略》多無訓釋,又疑混聲與重疊出字,不顯義理,致舉人詩賦,或誤用之。」遂詔度等以唐諸家韻本刊定,其韻窄者凡十三處,許令附近通用;疑混聲及重疊出字,皆于本字下解注之。 景祐二年九月壬辰,詔翰林學士張觀等刊定《前漢書》,下國子監頒行。前代經、史 皆以紙素傳寫,雖有舛誤,然尚可參讎。至五代官,始用墨板摹印六經,誠欲一其文字,使學者不惑。太宗朝又摹印司馬遷、班固、范蔚宗諸史,與六經皆傳,於是世之寫本悉不用。然墨板訛駁,初不是正,而後學者更無他本可以刊驗。會秘書丞余靖建言《前漢書》官本謬誤,請行刊正。詔靖及國子監直講王洙盡取秘閣古本對校,踰年,乃上《漢書刊誤》三十卷。至是改舊摹本以從新校,然猶有未盡。而司馬遷、范蔚宗等史尤脫亂,惜其後不復有古本可定正也。 寶元元年正月甲辰,雷。丙午,以災異屢見,下詔求直言曰:「朕躬之闕遺,執事之阿枉。政教未臻于理,刑獄未協於中。在位壅蔽之人,效官貪墨之吏,仰諫官、禦史、百僚密疏以陳,悉心無隱。限半月內實封進納。朕當親覽,靡及有司。擇善而行,固非虛飾。」丙辰,又詔曰:「比者善氣弗效,陰眚屢見,地大震動,雷發不時。推原天譴之所由,豈吏為貪弛苛虐,使狴牢淹系而賦調繁急歟?或受賕鬻直,下情壅蔽,以虧和致戾歟?轉運使、提點刑獄,其案所部吏以聞。」 二年三月,編修院上歷代戶口數:前漢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後漢千六百七萬七千九百六十,魏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二,晉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宋九十萬六千八百七十,後魏三百三十七萬五千三百六十八,北齊三百三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後周三百五十萬,隋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唐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太祖二百五 十萬八千九百六十五,太宗朝三百五十七萬四千二百五十七,真宗朝八百六十六萬九千七百七十九;寶元元年一千一十一萬四千二百九十。先是,上禦邇英閣,讀真宗皇帝所撰《正說·養民》篇,見歷代戶口登耗之數,顧謂侍臣曰:「今天下民籍幾何?」翰林侍讀學士梅詢曰:「先帝所作,蓋謂前代帝王恭儉有節,則戶口充羨;賦斂無度,則版圖衰耗,炳然在目,作監後王。自五代之季,生齒凋耗。太祖受命,而太宗、真宗繼聖承祧,休養百姓。今天下戶口之數,蓋倍於前矣。」因詔三司及編修院檢閱以聞,至是上之。 康定元年五月己未,權三司使鄭戩言:「諸道轉運副使即漢刺史、唐觀察使之職,其權甚重。漢法:刺史許六條問事。唐校內外官考定二十最,觀察使在焉。是必責功過,明黜陟,吏勤其官,朝乃稱治。今國家承平八十載,不用兵四十年,生齒之眾,山澤之利,當十倍其初。而近歲以來,天下貨泉之數,公上輸入之目,返益減耗,支調微屈,其故何哉?由法不舉、吏不職、賞沮之格未立也。臣近取前一歲所謂銅鹽茶酒之課者以為比,凡虧租額實錢數百萬貫。且前之失既已數十百萬,若今又恬然不較,則軍國常須將何以取辦?臣故曰:宜循漢、唐故事,行考課法。欲乞應諸道轉運使、副今後得替到京別差,近上臣僚與審官院同共磨勘一任內本道諸處場務所收課利與租額,近年都大比較。除歲有凶荒別敕權閣不比外,其餘悉取大數為十分,每虧五釐以下,罰兩月俸,一分以下,罰三月俸;一分以上,降差遣。若增及一分以上,亦別與升陟。」從之。 九月,合奉宸五庫為一庫,在延福宮內舊宜聖殿。五庫一曰宜聖殿內庫,二曰穆清殿庫,三曰崇聖殿庫,四曰崇聖受納真珠庫,五曰崇聖殿樂器庫。於是合五庫為一,改名奉宸,仍鑄印給之。十二月己巳,詔討西賊。慶曆四年四月丙辰,詔三司丞、郎、給、諫以上、兩省待制以上,禦史中丞、正卿、監歲得舉正郎以下朝官不得過三人;起居郎、舍人、三司副使、知雜禦史、少卿歲得舉員外郎以下朝官不得過二人;左右司郎中、司諫、正言、三院禦史並館職、知諫院、天章閣侍講、三司判官、開封府推判官並員外郎以上及正郎見任知州有出身無贓罪者,並歲得舉太常博士以下朝官不得過二人;安撫、制置、發運使、轉運使、副、提點刑獄、朝臣於本部內得舉正郎以下朝官;提點刑獄使臣、發運、轉運判官得舉本部內員外以下朝官並限人數,仍於狀內開說其人堪充何任使,同共以聞。 皇祐元年二月戊辰,權三司使葉清臣以轉運司弛慢,損失財用,有誤支計,言:「伏見提點刑獄,朝廷以庶獄之重,時置考課一司。臣欲乞今後轉運使、副得替,亦差兩制臣僚考校,分上、中、下六等。若考入上上,與轉官升陟差遣;上下者,或改章服,或外差遣;及中上者,依舊與合入差遣;中下者,差知州;下上者,與遠小處知州;下下者,與展磨勘及降官差遣。仍每到任成考,並先供考帳申省,關送考課院。」詔從之。仍令磨勘提點刑獄院一處施行。 四月,錢彥遠上疏曰:「唐開元戶八百九十余萬,而定墾田一千四百三十余萬頃。今國家戶七百三十余萬,而定墾田二百一十五萬餘頃。其間荒廢之田,不下三十余萬頃,是田疇不辟而遊手多也。勸課其可不興乎?本朝轉運使、提點刑獄、知州、通判皆帶勸農之職,拜敕結銜,正在督課。而徒有虛文,無勸導之實。謂宜置勸農司,以知州為長官,通判為佐官,選清強幕職州縣官為判官。先以墾田頃畝及戶口數、陂塘、山澤、溝洫、桑柘著之於籍,然後委勸農官設法勸課,興利除害,以俟歲終轉運使考較賞罰之。」 二年五月庚午,詔舉官為縣令,自今河北、陝西轉運使、副歲各舉十二人;提點刑獄各六人。河東、京東西、淮南轉運使、副各十人,提點刑獄各五人。兩浙、江東、江西、福建、荊湖南北、廣南東西、益、梓轉運使、副各四人,提點刑獄各四人。夔州路轉運使、副四人,提點刑獄三人。六路制置發運使、副各六人。府界提點刑獄三人。知開封府並諸州府軍蓋各一人。仍止得舉所部官。初,同提點京西刑獄張易官臨滿將代,並舉縣令十六人。上因謂輔臣曰:「縣令與民最近,故朕設保舉之法。今易所舉猥多,必以請托故也。」遂令裁定其數。 七月乙丑,上諭輔臣曰:「近日職司,以長史不理聞者多矣,中書未嘗施行。且長吏民之性命,可不重乎?宜擇其甚者罷之,小者易之。」文彥博等慚謝而退。於是自鄂州王開、台州呂士宗等,或以衰老,或以弛慢而罷斥,對移者凡十六人。 嘉祐二年七月辛卯,命翰林學士承旨孫抃、禦史中丞張昪磨勘轉運使及提點刑獄課績。初,知諫院陳旭言:「朝廷有意天下之治,宜自轉運使始。今輒上選用、責任、考課三法,其選用法曰:以公正明斷,惠愛為本。公正可使糾肅官吏,明斷可使決治煩劇,惠愛可使恤民之隱。苟無數者之長,即以補他職,其祿賜恩典,視轉運使可也。其責任法曰:今舉其功務有五,一稱舉賢才,各堪其任;二按劾貪污,修舉政事;三實戶口,增墾田;四財用充足,民不煩擾;五興利除害。仍令歲終條具所施行者以聞。其考課曰:故事,轉運使給御前曆子,歲滿上審官院考校之,三司亦嘗立考校陞黜條,卒不行。蓋委計司則先財利而忽民事,在審官又因循常務而無課第之實。按:漢世禦史中丞外督部刺史,今宜付禦史台考較為三等,仍與中書門下參覆其實。其上等量所部事之劇易而保進之,中等退補小郡。若風績尤異,即擢以不次。其職事弛廢,不俟歲滿,明行黜削。」於是以歲滿所上功狀分殿最為上、中、下三等,用唐考功四善之法以稽行實,其等亦如之。始以命昪等,然卒無所進退焉。 八月庚戌,韓琦言:「近頒方書諸道,以救民疾。而貧下之家,力或不能及。請自今諸道節鎮及並、益、慶、渭四州歲賜錢二十萬,餘州、軍、監十萬,委長吏選官合藥,以時給散。」從之。 三年十二月己酉,翰林學士韓絳言:「中書門下,宰相所職,而以他官判省,名不相稱。更定其制,百司常務多白二府。請詳其輕重,移付於下,使大臣不為細故攖慮,得以專意政事。又章服所以別尊卑,今走吏與公卿不殊。請依唐制,以品數為等。其因年考及階品合服者,須未嘗犯徒罪,乃聽。又台閣、省寺,典章所由出也。今獨有敕條文案而已。本朝故事、名臣遺範,無所傳錄。請依《周禮》、《唐六典》著為一書。」詔翰林學士胡宿、知制誥劉敞詳以聞。敞等條列改正裁損申明十事,其後皆不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