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
太宗朝聽斷 |
|
太平興國六年三月,詔:「諸州大獄,長吏不親決,胥吏旁緣為奸,逮捕證左,滋蔓逾年而獄未具。自今長吏每五日一慮囚,情得者即決之。」上不欲天下有滯獄,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不須追捕而易決,無過三日。 四月。上親躬聽斷,京城諸司獄有疑者,多臨決之。是歲自春涉夏不雨,上意獄訟有冤濫。會歸德節度使推官李承信市蔥有爛者,笞園戶,病創數日死。己卯,承信坐棄市。先是,諸州罪人皆錮送闕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緣細微,情可憫側。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左拾遺張齊賢上言:「罪人至京,請擇清強官慮問。若顯負沈屈,則量罰。本州官吏自今令只遣正身,家屬別俟朝旨。干係人非正犯者具保,轉運使詳酌情理,免錮送。」又言:「刑獄繁簡,乃治道弛張之本,於公陰德,子孫則有興者。況六合之廣,能使獄無冤人,豈不福流萬世?州縣胥吏皆欲多禁系人,或以根窮為名,恣行追擾,租稅逋欠至少而禁系累日,遂至破家。請自今外縣罪人五日一具禁放數白州,州獄別置,曆委長吏檢察,三五日一引問疏理,每月具奏,下刑部閱視,有禁人多者,即奏遣朝官馳往決遣。若事涉冤誣,故為淹滯,則降黜其本州官吏。或終歲獄無冤滯,則刑部給牒,得替日,較其課旌賞之。」 八月,兩浙運司言:「部內諸州系囚滿獄,長吏隱落,妄言獄空,蓋懼朝廷詰其淹滯也。」詔:「自今諸州有妄奏獄空及隱落囚數者,必加深譴,募告者賞之。」 閏十二月丁酉,詔:「諸州犯流、徒罪人等,並配所在牢城,勿複轉送闕下,仍不得輒以案牘聞奏,稽留刑獄,違者罪之。」先是,知桐廬縣、太常寺太祝刁衎上疏言:「淫刑酷法非律文所載者,並望詔天下悉禁止之。巡檢使臣捕得盜賊亡卒,並送本部法官訊鞫,無得擅加酷虐。古者投奸人於四裔,今乃遠方囚人盡歸象闕,配於務役,最非其宜。神京勝地,天子所居,豈可使流囚於此聚役?自今外處罪人,望勿許解送上京,亦不留于諸務充役。又《禮》曰:『刑人於市,與眾棄之。』則知黃屋紫宸之中,乃非行法用刑之所。望自今御前不行決罰之刑,殿前引見司鉗黥法具,並付禦史及廷尉之獄,敕杖不以大小,皆以付禦史、廷尉。京府或出中使,或命法官,具禮監科,以重明刑謹法之意。或有犯劫盜亡命罪重者,刖足釘身,國門布令,此乃愚民昧于刑憲,逼於衣食,偶然為惡,義不及他,被其慘毒,實傷風化,亦望減除此法。如此,則人情不駭,各固其生,和氣無傷,必臻上瑞矣。」上覽疏甚悅,降詔褒答焉。 雍熙元年三月甲寅,令諸州十日一具囚帳及所犯罪系禁日數以聞,刑部專意糾舉。先是,諸州每十日一奏獄狀,上閱所奏,有一州禁系至三百人者。五月,乃詔:「自今門留寄禁,取保在外,並邸店養疾者,並准禁囚例件析以聞。其鞫獄違限、可斷不斷、事小而禁系者,有司駁奏之。」先是,開封府女子李擊登聞鼓,自言無見息,身且病,一旦死,家業無所付。詔本府隨所欲裁置之。李無他親屬,獨有父,有司系之。六月己醜,李又詣登聞,訴其父被系。上頗駭其事,謂宰相曰:「此事至小,豈當禁鞫?輦下尚或如此,天下至廣,安得無濫枉乎?朕恨不能親決四方之獄,固不辭勞耳。」即日詔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十四人,分往江南、兩浙、西川、荊湖、嶺南等道審問刑獄,情得者即決之,吏之怠者,劾其罪以聞。若臨事明敏,刑獄無滯,亦以名來上。庚子,始令諸州十日一慮囚。 七月乙卯,上謂宰相曰:「禦史台、閤門之前,四方綱准之地。頗聞台中鞫獄,禦史多不躬親垂簾,雍容以自尊大。鞫按之任,委在胥吏,求民之不冤,法之不濫,豈可得也?」乃詔自今決獄,禦史必須躬親,毋得專任胥吏。 八月戊寅朔,上謂宰相曰:「每閱大理奏案,或節目小有未備,必移文按覆。封疆遙遠,動涉數千裡外,禁系淹久,甚可憐也。自今卿等詳酌,如其非人命所系,即與量罪區分,勿須再鞫。」始令諸州笞、杖罪不須證逮者,長吏即決之,勿複付所司。群臣受詔鞫獄,獄既具,騎置來上,有司斷訖,複騎置下之。諸州所上疑獄,有司詳覆而無可疑之狀,官吏並同違制之坐。其當奏疑案,亦騎置以聞。 二年八月庚辰,上謂宰相曰:「朕於獄犴之寄,夙夜焦勞。比分遣使臣按巡諸道,蓋慮或有冤滯耳。因思新及第進士為司理參軍,彼於法律固未精習。宜令諸州長吏視其不勝任者,于判、司、簿、尉中兩易之。」 十月辛醜朔,上錄京城諸司系囚,多所原減,決事遂至日旰。近臣或諫以勞苦過甚,上曰:「不然。儻惠及無告,使獄訟平允,不致枉撓,朕意深以為適,何勞之有?」因謂宰相曰:「中外臣僚若皆留心政務,天下安有不治者?古人宰一邑、守一郡,使飛蝗避境,猛虎渡河。況人君能惠養黎庶,申理冤滯,豈不感召和氣乎?朕每自勤不怠,此志必無改易。或雲百司細故,帝王不當親決。朕意則異乎此。若以尊極自居,則下情不得上達矣!」 三年正月庚戌,令諸鎮系囚不得過十日,長吏察舉之。從左拾遺張素等奏也。 四月乙丑,令諸州訊囚不須眾官共視,但申長吏,得判而後訊之。 九月癸未,詔:「自今京朝、幕職、州縣官,並須習讀《律令格式》。秩滿至京者,當試問,若全不通曉,則量加殿罰。」又詔:「諸州所奏大辟案,多抄略疑辨之辭,或至愆誤。自今並全錄以聞。」又詔:「奏案每下刑部、大理寺詳斷,頗聞諸州有齎貨隨案人京賄吏鬻法者。募告者賞之。」判刑部張悅上言:「果州、徐州官吏枉斷死罪,雖已駁舉,而人命至重,死者不可複生。非稍峻其條章,何以責其明慎?案:斷獄律從流失入死罪者三等,徒二年半,公罪分四等。望自今應斷失入死罪者,不得以官減贖,檢法官削一任,長吏並停見任。」從之。 十月丁巳,令諸州決獄違限,准律官文書稽程論其罪。逾四十日言上聽裁事,須證逮致稽緩者,所在以其事聞。」 端拱元年正月,詔諸道、州、府不得以司理參軍兼蒞它職。 二年,自三月不雨,至於五月。戊戌,上親錄京城諸司系獄囚,多所原減。即命起居舍人項城宋維翰等四十二人分詣諸道案決刑獄。是夕,大雨。 九月,詔:「京朝官有明於律令格式者,許上書自陳,當加試問,以補刑部、大理寺官屬,三歲遷其秩。」己醜,賜近臣《刑統》各一部,申命百官奉公外,常讀《律令格式》之文,用以檢身斷事。 淳化元年四月庚戌,以旱,親錄京城系囚,多所原減。令尚食進素膳,遣常參官分詣諸道決獄,令中使詣五嶽祈雨。 五月辛卯,令刑部置詳覆官六員,專閱天下所上案牘,勿複遣鞫獄吏。禦史台推勘官二十人,並以京朝官充。若諸州有大獄,則乘傳就鞫,辭日,上必臨遣,諭旨曰:「無滋蔓,無留滯。」咸賜以裝錢。還必召見,問以所推事狀,著為彝制。凡滿三歲,考其殿最而黜陟之。 二年二月戊午,詔大理寺杖罪以下,並須經刑部詳覆。尋又詔大理寺所駁天下案牘未具者,亦令刑部詳覆以聞。 四月,判刑部李昌齡上言:「自來大理詳斷、刑部詳覆,並連署以聞,此設兩司為之鈐鍵,貴於議讞,克正刑章。既列奏以僉同,乃職分之無別。案制:大理定刑訖,送省部詳覆官人法狀,主判官下斷語,然後具狀奏聞。至開寶六年,闕法直官,致兩司共斷定覆詞。今若悉備舊規,慮成煩滯。欲望今大理所斷案牘,令寺官書判印書訖,送省部詳覆。如其允當,即刑部官吏印書,送寺共奏。或刑名未允,即駁疏以聞。」詔從其請。 五月庚子,始命司馬員外郎董循等十人分充諸路轉運司提點刑獄公事,管內州府,十日一具囚帳供報。有疑獄未決,即馳傳往視之。州、縣敢稽留人獄,久而不決,及以偏辭按讞,情不得實,官吏徇情者,悉以聞。佐史、小吏以下,許便宜按劾從事。上欽恤庶獄,慮大理、刑部吏舞文巧詆,己卯,置審刑院於禁中,以樞密直學士李昌齡知院事。兼置詳議官六員,凡獄上奏者,先申審刑院印訖,以付大理寺、刑部斷覆以聞。乃下審刑院詳議,申覆裁決訖,以付中書省,當即下之。其未允者,宰相複以聞,始命論決。蓋重謹之至也。 司馬光《記聞》稱趙普出鎮,太宗患中書權重,且事眾,宰相不能悉領。向敏中時為諫官,上言請中書刑房置審刑院。按《實錄》,向敏中雖以左司諫知制誥,初不聞有此議。國史及它書亦弗載,不知光何所據也。且置審刑院,不過欽恤庶獄耳,豈能分中書權,省其事耶?疑此說或誤,更須考之。楊億《談苑》但雲「審刑院本中書刑房,宰相所領之職,於是析出。」亦不雲中書權太重故也。 三年五月壬寅,詔禦史台鞫徒以上罪,獄具,令尚書丞郎、兩省給舍以上一人親往慮問。己酉,上以久愆時雨,因遣常參官十七人分詣諸路按決刑獄。是夕,雨。 六月戊寅,上禦崇政殿,親錄京城諸司系囚,流罪以下,多所原減。 四年六月戊午朔,詔禦史台應合行故事,並條奏以聞。獄無大小,自中丞以下,皆臨鞫問,不得專責所司。自端拱以來,諸州司理參軍皆上躬自選擇,民有詣闕稱冤者,亦遣台使乘傳案鞫,數年之間,刑罰清省矣。諸路提點刑獄司未嘗有所平反。上以徒增煩擾,罔助哀矜,詔悉罷之,歸其事于轉運司。 至道二年七月,上聞諸州所斷大辟情有可疑者,懼為有司所駁,不敢上其獄,人命所系,或致冤濫,乃詔:「自今所斷死罪有可疑者,具獄申轉運司,擇部內之詳練格律者令決之;須奏者乃奏。」又詔:「諸吏民詣鼓司登聞院訴事者,須經本屬州、縣、轉運司不為理,有司乃受。令大理司所決天下案牘,大事限二十五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審刑院詳覆,大事十五日,中事十日,小事五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