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史籍 > 漢紀 | 上頁 下頁
漢文帝紀(2)


  二年冬十月。丞相平薨。諡獻侯。

  十有一月乙亥。周勃複為左丞相。

  癸卯晦。日有食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

  是時上勤於政事。躬行節約。思安百姓。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幃帳無文。嘗欲為露臺。計直百金。曰。此中民十家之產。遂不為也。太中大夫賈誼說曰。管子有言。倉廩實。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未嘗聞也。古人有言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物力必匱。且歲有饑餓。天之常行。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何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百萬之眾。國家何以饋之。方今之務。務在絕末伎遊食之巧。驅民而歸之于農。太子家令晁錯複說上曰。今土地人民不減于古。無堯湯水旱之災。而畜積不及古者。何也。以地有餘利。民有遺力。生穀之土。未盡墾耕。山澤之利。物未盡出。遊食之士。未盡歸農。夫饑寒切於肌膚。慈母不能以保赤子。君安能以有民。夫金玉寶貨。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流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下輕倍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而逃亡者得輕資矣。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市。非可一日而成。一日不得。則饑寒並至。是故明王貴五穀而賤金玉。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給縣官供徭役。憂病艱難。其中勤苦如此。然複時被水旱蝗蟲之災。急政暴賦。朝令暮得。有者貴賣。無者倍舉。是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眾也。而商賈大者積儲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重彩。食必重肉。無農夫之苦。有百千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乘良策肥。千里遨遊。此商人所以兼農人。農人所以流亡也。今漢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主之所貴。俗之所賤。法之所卑。吏之所尊。上下相反。好惡相忤。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矣。當今之務。在於本農。使民勸業而已。欲人務農在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塞下。即得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人有粟。粟有所行。而國用足矣。不過三年。塞下之粟必多矣。上從之。

  荀悅曰:聖王之制。務在綱紀。明其道義而已。若夫一切之計。必推其公義。度其時宜。不得已而用之。非有大故則不由之。

  春正月。詔開籍田。漢初國家簡易。制度未備。衣食貲糧無限。富者衍溢。貧者或不足。若蜀郡卓氏家僮千有餘人。程鄭七八百人。皆擅山川銅鐵之利。運籌算。上爭王者之利。下固齊民之業。若宛孔氏之屬。連車騎以交通王侯。貿易貨賂。雍容垂拱。坐取百倍。皆犯王禁。陷於不軌。

  荀悅曰:先王立政。以制為本。三正五行。服色歷數。承天之制。經國序民。列官布職。疆理品類。辯方定物。人倫之度。自上已下。降殺有序。上有常制。則政不頗。下有常制。則民不二。官無淫度則事不悖。民無淫制則業不廢。貴不專寵。富不獨奢。民雖積財。無所用之。故世俗易足。而情不濫。奸究不興。禍亂不作。此先王所以綱紀天下。統成大業。立德興功。為政之德也。故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矣。

  本傳曰: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已下。至於抱關擊柝者。其爵祿奉養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貴。夫然故上下有序。而民志悉定。於是裂土地之宜。教之種殖。畜養以時。而用之有節。草木未落。斤斧不入于山林。豺獺未祭。羅網不布於野澤。鷹隼未擊。罾弋不施於蹊隧。既順時而取物。然而山不槎孽。田不伐夭。豚魚麛卵。咸有常禁。所以順時宣氣。蕃阜庶物。畜足功用。如此之備。然後從四民。因其土宜。任其智力。安其居。樂其業。甘者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節。財足而不爭。及至周室道衰。禮法隳壞。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節藻梲。其流至於士庶。莫不離制度。稼穡之人少。商賈之人多。谷不足而貨有餘。陵遲至於桓文之後。禮義大壞。上下相冒。國異政。家殊俗。奢靡不制。僭差無極。於是商通難得之貨。工作無用之器。士設反道之行。以追時好而取世資。偽民倍實而要名。姦夫犯難而求利。篡殺取國者為王公。劫奪成家者為侯伯。禮義不足以制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富者土木被文繡。犬馬喂菽粟。貧者短褐不完。食疏飲水。俱為編戶齊民。而以財力相窘。雖為僕虜。猶無慍色。故夫飾變詐為奸軌。自足乎一世之間。守道隨理。不免乎饑寒之患。其化自上興。由法度之無限也。故《易》曰:君子裁成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備物致用。立象成器。以為天下利。立制度之謂也。

  太子太傅張相如免。太中大夫石奮為太子太傅。奮。趙人也。初為小吏事高帝。恭敬謹慎。甚見親信。於是以選傅太子立趙王。遂弟辟疆為河間王。朱虛侯章為城陽王。東牟侯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武為代王。參為太原王。揖為梁王。

  夏五月,詔曰。古有誹謗之木。所以通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心。而上無由聞其過。今其除之。

  秋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竹使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