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西太后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十三回 冊立中宮大婚成禮 詔諭親政母後撤簾(2) |
|
次日黎明,帝后俱早起,帝率後詣壽皇殿行禮,又至兩宮皇太后前行禮,禮畢,帝複禦乾清宮。適慧妃亦已送至,由後帶領朝賀。賀訖,帝臨朝受王大臣朝賀,後返坤甯宮。慧妃以下亦請後正位,向後朝賀。越三日慧妃當夕,又是一番佳趣,說不盡的綢繆。此處不多填豔詞,恰是詳略得宜。 惟這皇后德性貞淑,人品端莊,在兩宮太后前,盥饋醴饗一切如儀。東太后頗愛她端方,西太后偏嫌她率直。兩姑之間難為婦。況這西太后預有成心,偏憎偏愛,就使皇后如何承順,總不能邀她歡愉,處處為下文伏筆。 只面上強作喜容。宮中一切料理多由西太后專主,足足忙了十多天,於是恭上兩宮皇太后徽號,東太后加了端裕二字,西太后加了端佑二字。喜氣重重,宮廷內外,無不歡躍稱慶。西太后踵事增華,多多益善,索性將賽尚阿女阿魯特氏,崇齡女赫舍哩氏,也替同治帝納入宮中。賽女受封珣嬪,崇女受封瑜嬪,想都是孤鸞命。 女三成粲,合後為四,那時少年天子花朝擁,月夜偎,占盡人間豔福,真個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這兩語,用在此處範圍最合。 西太后暗裡調査,將同治帝待遇後妃情形,常令宮監密報。煞是多事。 過了數月,聞同治帝的恩愛多眷注在皇后身上,其他妃嬪三人,雖然不甚冷落,總覺厚薄懸殊。西太后大為不悅。遇同治帝請安時,面諭道:「中宮不應過戀,我看她禮節疏略,福氣淡薄,不如慧妃諸人,較為婉淑哩!」福氣淡薄四字品評,恰是不錯。 同治帝勉強應命,暗想母后如何令我疏淡中宮,真正不解?嗣後輾轉思維,方悟道:「是了,是了!偏不明說,語有含蓄。 母后未免多心,我恰偏越要加愛哩。」 自此與皇后益增繾綣。枕邊衾裡免不得漏泄慈言,惹得皇后珠淚雙垂,哽咽不已。同治帝頗解溫存,極力勸慰。皇后又感又恨,感著的是同治帝,恨著的是西太后。伉儷之情益篤,姑婦之隙愈深。 東太后莫名其妙,偏又生了歸政的念頭,與西太后熟商。西太后道:「恐怕皇帝年輕,未能親政,如何?」 東太后道:「人的智識也要從磨煉得來,有經驗乃有識見。若長令置身閒散,恐―年一年的蹉跎過去,到了壯歲,還同傀儡相似。這也不可不防。」恰是至言。 西太后道:「經驗原不可少的。但國家政務,上關宗社,下系民生,倘被他年少無知,闖出什麼禍亂來,如何是好?」 東太后道:「皇帝雖尚少年,究竟不是什麼小孩子。尋常人家為兒授室,做翁姑的也要把家事交代,何況我皇帝家呢!俗語說得好,家有長子,國有大臣,要咱們垂簾聽政,不過是個從權辦法。屈指已是十二年,正好乘此交卸,你我安居宮內,優遊歲月,免得日日操心,豈不是好麼?」 西太后沉吟良久,方道:「既這般說,不妨撤簾,讓皇帝自去主持。但必須託付幾個重臣,叫他匡過格非,免得貽誤國家,方可無虞。」 東太后道:「恭王奕訢是皇室勳親,想總靠得住的。倭相已是去世,還有徐、李諸大臣,向曾教讀皇帝,位居師保,應也不致溺職。咱們歸政時,重托他們一番,諒他們具有天良,必肯竭忠效力哩。」語語持正,不由西太后不從。 西太后道:「但願如此,我等方得享清閒福了。」 議既定,遂授意內閣,命擬宣諭旨道: 欽奉慈安端裕皇太后、慈禧端佑皇太后懿旨,前因皇帝沖齡踐阼,時事多艱,諸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稟承,姑允廷臣垂簾之請,權宜辦理。皇帝典學有成,當春秋鼎盛之時,正宜親統萬幾,與中外大臣共求治理,宏濟艱難,以仰副文宗顯皇帝付託之重。著欽天監于明年正月內選擇吉期,舉行皇帝親政典禮。一切應行事宜,及應復舊制之處,著軍機大臣大學士會同六部九卿,敬謹妥議具奏。特諭。 * 欽天監奉到此諭,監正監副等自然格外小心。避凶趨吉,諏定一個良辰,乃是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隨即奏聞。一班王公大臣,因吉日已定,不便遷延,遂援古斟今,酌定若干條文,作為親政典禮。這是中國官員善幹的事件。 奏入報可,禮部衙門遂即籌備起來。 湊巧日本遣使副島種臣前來議約,與各國使臣聯絡入覲,微示要求。原來英、法、俄、美四國立約通商以後,外洋各國如德意志,如奧斯馬加,如意大利,如荷蘭,如丹麥,如瑞典、挪威等,俱援請互市,陸續訂約。東洋日本由國王睦仁嗣統,尊王覆幕,變法維新,國勢日盛一日。于同治十年間,曾命使臣柳原前光至天津,與李鴻章議定革約,未得清廷批准交換。至是複遣使到京。清廷把立約利害卻看似無足重輕,不加研究,只將覲見禮節飭恭王奕訢詳諭日使。徒擺一空架子,于國事何益,中國之敗實由於此。 日使不肯遵行拜跪禮。略稱中國皇帝與敝國皇帝相等,敝國自明治維新,廢去拜跪舊制,今來覲見中國皇帝,也應彼此從同。恭王答以上國禮儀,理應如是,不得變更。日使又謂西國使臣,也行鞠躬禮,如何獨歧視我國?恭王又說是中西體制,向來不同,未便援例。兩下爭論數日,由各國使臣調停,議定行三揖禮。于明年皇帝親政後,方許覲見。惟中日商約,准於月內互換,爭案才寢。是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 會滇中又來捷音,雲南巡撫岑毓英攻克大理,斬積年回酋杜文秀,坑死叛回數萬人,滇邊一律肅清。疆臣敘績,朝旨賞功,又是一場大慶倖。轉眼間臘盡春來,新年易過,漸近撤簾,內閣複頒下朱諭道: 頃奉兩宮皇太后諭旨,皇帝寅紹丕基,於今十有二載,春秋鼎盛,典學有成,茲於本月二十六日,躬親大政。欣慰之餘,倍深兢惕。因念我朝列聖相承,無不以敬天法祖之心,為勤政愛民之治。況數年來東南各省,雖經底定,民生尚未乂安,滇隴邊境及西北路軍用未蕆,國用不足,時事方艱。皇帝日理萬機,敬念惟天惟祖宗所以託付一人者,至重且巨,祇承家法,夕惕朝乾,于一切用人行政,孳孳講求,不可稍涉怠忽。視朝之暇,仍當討論經史,深求古今治亂之源,克儉克勤,勵精圖治。此則垂簾聽政之初心,所夙夜跂望而不能或釋者也!在廷王大臣等,允宜公忠共矢,勿避怨嫌。本日召見時,業已諄諄面諭。其餘中外大小臣工,亦當恪恭盡職,痛戒因循,弘濟艱難,弼成上理。有厚望焉。欽此! * 屆期,兩宮太後撤簾,同治帝親政。典制崇隆,儀制繁重,無庸細表,且至下回,再述撤簾以後的情形。 *==*==* 本回為兩宮皇太后合傳。冊後之時,慈安主年長,慈禧主年幼,一持正道,一具私心,兩太后之心術于此可見。至慈安倡議撤簾,慈禧尚有遲疑之意,亦一正而一私耳。或謂慈安所言,卒得照行,慈禧雖懷私意,終不能獨違正議,是慈安未嘗無權,慈禧亦未嘗自專,何以都下人士猶多頌慈安,而訾慈禧耶?吾謂此正所以見慈安之長,慈禧之短。慈安於小事不計較,一任慈禧所為,唯冊後、親政兩大端,所關重大,不得不以全力爭之。至於內治不永,嘉順不終,乃命數使然,非人力所能主。子輿所謂順受其正者,慈安有焉。讀此回,而兩太后之品誼分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