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唐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九回 擒渠殲敵耀武東都 奏凱還朝獻俘太廟(3) |
|
士讓本不認識建德,因見他金甲燦爛,料非常人,所以窮追不捨,偏建德自行供認,喜得心花怒放,一躍下馬,把建德捆住,帶回營中。這番廝殺,夏國十數萬雄兵,死的死,逃的逃,尚有五萬人作了俘虜,就是世充長孫安世,及世辯將郭士衡,統被擒住。 世民收軍升帳,檢點敵囚,那白士讓、楊武威上帳獻功,報稱拿住竇建德。世民大喜,即令將建德推入,建德立而不跪,世民冷笑道:「我自討王世充,幹你甚事?你卻越境前來,犯我兵鋒,今日何如?」【樂得嘲笑。】 建德對答不出,反說兩句趣語道:「今不自來,恐煩遠取。」【既已被捉,還想乞憐,建德何無英雄氣?】 世民複笑了一笑,令把建德置入囚車,然後將所有俘虜,悉數遣還鄉里,再派將士往視板渚,只有虛設的一座行宮,裡面已寂無一人了。將士返報後,世民遂押著建德,回抵洛陽城下,用鞭指建德囚車,仰呼城上道:「王世充!你看囚車裡面,是什麼人?便是來救你的竇建德。」 世充正在城樓,向下一瞧,果見一人悶坐囚車。便問道:「囚車內是否夏王?」 建德道:「不必說了,我來救你,先作囚奴,你真害得我好苦呢。」言畢泣下。 世充也不禁垂淚,正欲出言相答,那唐營內複牽出囚車三乘,被囚的便是兄子琬、長孫安世,及郭士衡,一時愁上加愁,痛上加痛,險些兒立腳不住,墮下城來。世民複指示世充道:「你若不降,我即要將他斬首。」 世充嗚咽道:「且慢!我當出降,大王肯許我免死麼?」 世民道:「准你免死!」 世充乃下城,召諸將集議,有說是不如出走,有說是不如死戰,弄得世充又複懷疑。湊巧長孫安世,由唐軍放他入城,力勸出降,世充乃改著素服,率領太子群臣,共二千餘人,開城迎降。見了世民,俯伏流汗,頓首謝罪。【一蟹不如一蟹,但不殺世充,得毋由是。】世民卻以禮相待,命他引入城中,當令蕭瑀等封好府庫,籍收金帛,頒賜將士,又複查核降將罪惡,得段達、王隆、崔洪丹、薛德音、楊汪、孟孝義、單雄信、楊公卿、郭什柱、郭士衡、董睿、張童兒、王德仁、朱粲、郭善才等十餘人,罪跡較著,俱縛至洛水上,一一處斬。人民獨仇恨朱粲,爭拾瓦礫,投擊粲屍,須臾如塚。何不將他屍寸斬,喂飼豬狗?世民觀隋宮殿,不禁長歎道:「逞侈心,窮人欲,怎得不亡?」 乃命撤端門樓,焚乾陽殿,毀則天門闕,廢諸道場,再傳檄大河南北,諭令速降。除州行台王世辯,系世充弟,聞世充降唐,並接到檄文,遂舉徐宋十三州,至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環處請降。建德妻曹氏,與左僕射齊善行等,遁還洺州,餘眾議立建德養子為主,再圖規複。善行謂不如降唐,乃出金帛盡賞兵士,悉數遣歸,自奉建德妻曹氏,及右僕射裴矩,行台曹旦等,齎著傳國八璽,並破宇文化及時所得珍寶,乞降唐廷。他如魏征等人,早已入關,仍作唐臣。 淮安王神通,乘勢慰撫山東。徇下三十餘州,於是鄭夏兩國的土地,盡為唐有。 世民奏凱還朝,共率鐵騎萬匹,甲士三萬人,分作前後兩隊,沿途鼓吹,返入長安,詔令獻俘太廟,然後將建德世充牽至殿階,候高祖發落。高祖禦殿,先召入世充,世充跪下,三呼萬歲,複磕了好幾個響頭。 高祖叱道:「汝殘虐不仁,朕已早聞,最可恨的是殺我降臣李公逸張善相,非將汝正法,無以慰冤魂。」 世充又叩首道:「臣罪原應伏誅,但秦王已許臣不死了。」 是時秦王世民在側,高祖顧語道:「有是語否?」 世民應聲道:「卻有是說。」 高祖又道:「朕非必欲誅世充,但杞州總管李公逸,越境來朝,被世充邏捕殺死,伊州總管張善相,自李密伏誅,即舉州來歸,為朕竭力守城,世充屢次往攻,朕無暇發兵往援,致遭陷害。善相不負朕,朕負善相,至今回思二臣,很是悼惜。今既獲住世充,不誅何待?」 借高祖口中,補敘李公逸張善相事,但不責其篡弑之罪,究屬非當。數語說畢,把那世充的靈魂,已嚇得不知去向,只是抖個不住。世民也覺不忍,竟替他代請道:「仁主網開三面,還乞明察!」 世民不免多事。高祖乃令將世充暫禁,再召建德入殿,建德雖然下跪,卻不似世充的哀求,高祖責他背盟敗約,他竟俯首無言,於是也將建德囚住。越二日,竟下了一道詔命,竇建德斬首東市,王世充赦為庶人,挈族徙蜀。臣下便依詔奉行,總計建德起兵至滅,凡六年,世充篡位至滅,凡三年。後人譏高祖不誅世充,獨斬建德,未免失刑。小子也有詩詠道: 罪同罰異本非宜,亂賊當誅更有辭。 怪底唐廷成倒置,誤刑誤赦啟人疑。 世充將行,偏有一將出報父仇,把他殺死,自首請罪,究竟此人為誰,且待下回敘明。 *==*==* 竇建德之援王世充,不當援而援者也。建德嘗稱臣皇泰,皇泰主為世充所弑,是建德與世充,應有不共戴天之仇。奈何大舉往援乎?況與唐修和,口血未乾,遽爾背好與惡,不信孰甚?乃惑于劉彬之說,竟欲學卞莊刺虎之技,自以為智,實則甚愚。迨淩敬獻議而複不從,曹氏進言而又不悟,外有良臣,內有賢妻,反至以身殉仇,誅死東市,謂之不愚得乎?建德被擒,世充自蹙,素服出降,勢有必至,故本回詳於建德,而略於世充,惟建德可赦而不赦,世充當誅而不誅,唐高祖之貽譏後世也宜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