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宋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2) |
|
遂命持服守制。百官七上表,請以日易月,知嚴州胡寅,獨請服喪三年,衣墨臨戎,以化天下。高宗因欲行三年之喪,會張浚奏言:「天子孝思,與士庶不同,當思所以奉宗廟社稷,不在縞素虛文。今梓宮未還,天下塗炭,願陛下揮淚而起,斂發而趨,一怒以安天下,方為真盡孝道。」 高宗乃命浚草詔,告諭群臣。外朝勉從眾請,宮中仍服喪三年。 看官聽著!隆祐太后孟氏,崩逝在紹興元年四月間,享年五十九,喪祭用母后臨朝禮,所以追上尊諡,也用四字稱為昭慈獻烈皇太后。後來複改獻烈為聖獻,至道君皇帝去世,實在紹興五年四月,鄭太后去世,距道君只隔數月,年五十二,兩人俱死于五國城。高宗服孟後喪,是臨時即服的。服生父嫡母喪,直待何蘚南歸,才得聞知,因此距喪期已隔二年。當下追尊太上皇道君尊號曰徽宗,鄭太后尊諡曰顯肅。惟高宗生母韋賢妃,也從徽宗北徙,建炎初年,曾遙尊為宣和皇后。至是因鄭太后已歿,又遙尊為皇太后。【本文連類並敘,故於先後夾寫中,仍標清年限。】 高宗且諭左右道:「宣和太后春秋已高,朕日夜記念,不遑安處,屢欲屈己講和,以便迎養,怎奈金人不許,令朕無法可施。今上皇太后梓宮未歸,不得不遣使奉迎,如金人肯歸我梓宮,並宣和太后等,朕亦何妨少屈呢!」 言已,遂召王倫入朝,命為奉迎梓宮使,且語倫道:「現在金邦執政,聞由撻懶等專權,卿可轉告撻懶,還我梓宮,歸我母后,當不惜屈己修和。且河南一帶,與其付諸劉豫,不若仍舊還我,卿其善言,毋廢朕命!」 倫唯唯而出,即日北去。張浚聞高宗又欲議和,即入見高宗,請命諸大將,率三軍發哀成服,北向復仇。高宗默然不答。浚退朝後,複上疏道: 陛下思慕兩宮,憂勞百姓,臣之至愚,獲遭任用,臣每感慨自期,誓殲敵仇,十年之間,親養闕然,爰及妻孥,莫之私顧。其意亦欲遂陛下孝養之心,拯生民於塗炭。昊天不吊,禍變忽生,使陛下抱無窮之痛,罪將誰執?念昔陝、蜀之行,陛下命臣曰:「我有大隙於此,刷此至恥,惟爾是屬。」而臣終隳成功,使敵無憚。今日之禍,端自臣致,乞賜罷黜,以正臣罪,臣不勝惶恐待命之至! 這疏上呈,高宗乃下詔慰留。浚再疏待罪,高宗仍不許。浚乃請乘輿發平江至建康,隨行奏對,始終不離「國恥」二字,高宗亦嘗改容流涕。既至建康,申奏劉光世沉湎酒色,不恤國事,乃下詔罷光世為萬壽觀使,令部兵改隸都督府。浚命參謀呂祉,赴廬州節制劉軍,樞密副使張守諫浚道:「光世既罷,軍士未免觖望,必得一聞望素高,足以制服輿情,方可遣往,呂祉恐不可用呢。」浚不以為然。 會飛自鄂入覲,高宗從容問道:「卿得良馬否?」 飛答道:「臣本有二馬,材足致遠,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馬,日行只百里,已力竭汗喘,實屬駑鈍無用。可見良材是不易得呢!」 高宗稱善,面授太尉,繼除宣撫使,命王德、酈瓊兩軍,受飛節制,且諭德、瓊道:「聽飛號令,如朕親行。」 飛又手疏,論規複大略,最關緊要的數語,節錄如下: 金人所以立劉豫于江南,蓋欲荼毒中原,以中國攻中國,粘罕【即沒粘喝】因得休兵觀釁。臣欲陛下假臣日月,便則提兵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判將,判將既還,遣王師前進,彼必棄汴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複,然後分兵浚、滑,經略兩河,如此則劉豫成擒,金人可滅,社稷長久之計,實在此舉。 高宗覽奏,便批答道:「卿能如此,朕複何憂?一切進止,朕不遙制。」 繼複召飛至寢閣,殷勤面諭道:「中興事一以委卿。」 飛感謝而出,擬圖大舉。 偏秦檜暗中忌飛,多方讒間,張浚又欲令王德、酈瓊兩人,往撫淮西,節制前時劉光世部軍。高宗自覺為難,只得令飛詣都督府議事。【于此可見高宗之庸。】飛奉命見浚,浚與語道:「王德為淮西軍所服,浚欲任他為都統,再命呂祉以督府參謀,助德管轄,太尉以為何如?」 飛應聲道:「德與酈瓊素不相下,一旦德出瓊上,定致相爭。呂參謀未習軍旅,恐不足服眾。」 浚又道:「張俊何如?」 飛複道:「張宣撫系飛舊帥,飛本不敢多口,但為國家計,恐張宣撫暴急寡謀,尤為瓊所不服。」 浚面色少變,徐徐答道:「楊沂中當高出二人。」 飛又道:「沂中雖勇,與王德相等,亦怎能控馭此軍?」 浚不禁冷笑道:「我固知非太尉不可。」 飛正色道:「都督以正道問飛,不敢不直陳所見,飛何嘗欲得此軍哩!」 浚終心存芥蒂,面上露著慢色。 飛立刻辭出,即日上章告假,乞終喪服,令張憲暫攝軍事,自己竟步歸廬山,至母墓旁,築廬守制去了。【浚固不能無私,飛亦未免率真。】 浚聞飛去,恨上加恨,竟命張宗元權宣撫判官,監製岳軍,一面令王德為淮西都統,酈瓊為副,呂祉為淮西軍統制。王德等甫至任所,酈瓊即與德齟齬,呂祉不能調和,便即還朝。德與瓊各自列狀交訴都督府及禦史台,浚無可奈何,召德還建康,命祉複赴廬州,別命楊沂中為淮西置制使,劉錡為副,就廬州駐紮。祉先至廬州,瓊又向祉訟德,祉語瓊道:「張丞相但喜人向前,倘能立功,雖大過且不計較,況小小嫌疑呢?祉當為諸公力辯,保無他虞。」 瓊聞言感泣,軍事少定。祉見軍心已靖,恰密請罷瓊等兵權。奏疏方發,偏有書吏漏口語瓊。瓊即令人遮祉所遣郵置,得祉奏摺,果如書吏所言,遂大加忿恨。會聞朝廷已命楊沂中為制置使,且召己赴行在,又覺驚懼交乘,左思右想,只有謀叛一法。越宿,諸將謁祉,瓊亦在列,亟從袖中取出呂祉奏牘,示中軍統制張璟道:「諸軍官有何罪狀?瓊亦自想無他,呂統制乃無端誣人,奏白朝廷,令人不解。」 祉聞聲欲走,被瓊搶上數步,將祉握住兩手,且喝令左右縛祉。張璟看不過去曰:「凡事總可妥商,奈何擅執命官?」 瓊厲聲道:「朝廷如此糊塗,我還要在此何為?汝等欲死中求生,快隨我投劉豫去!」 璟叱道:「你降劉豫,便是叛賊!」 統制劉永衡,及兵馬鈐轄喬仲福等,大呼道:「叛臣賊子,人人得誅,我等應為國討賊。」 言未畢,瓊已拔劍出鞘,指令軍士來殺張璟等人。張璟、劉永衡、喬仲福也拔劍奮鬥,畢竟寡不敵眾,鬥了片刻,三人相繼畢命。不愧為忠。瓊遂率全軍四萬人,挾著呂祉,北趨至淮。祉抗聲語瓊道:「劉豫逆賊,我豈可往見?」 瓊眾牽祉前行,祉怒駡道:「叛奴!我死就死,不願北渡。」 瓊尚不欲殺祉,祉又大聲諭眾道:「劉豫逆臣,何人不曉?爾軍中豈無英雄,乃願隨酈瓊去麼?」 眾頗感動,有千餘人環立不行。瓊恐搖動軍心,竟用刀刺殺呂祉,策馬先渡,竟投劉豫去了。祉死後,地上遺落括發帛,有人拾得,歸至吳中,交付祉妻吳氏。吳氏向西慟哭一番,竟持帛自縊。小子有詩歎道: 甯死江頭不渡淮,報君甘擲罪臣骸! 原心略跡應堪恕,難得閨魂亦與偕。 張浚聞呂祉被害,方悔不信嶽飛,致有此變,乃引咎自劾。究竟高宗是否允准,待小子下回陳明。 *==*==* 將相和則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趙鼎、張浚為左右相,鼎居內,實握相權,浚居外,相而兼將者也。觀劉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內外同心,因得奏績,此非將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後以呂祉之讒間,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為得也。高宗因父母之喪,複欲議和,浚請舉哀北向,誓報國仇,其志可嘉。 劉光世軍無紀律,遇敵不前,罷之亦非過甚。惟必欲重用呂祉,及擢王德統淮西軍,良言不用,反且遷怒,何其昧於知人,愚而自用若此。酈瓊謀叛,呂祉遇害,祉雖不失為忠,然激變之咎,祉實階之,而浚亦與有過焉。要之私心一起,無事可成,鼎與浚為宋良臣,猶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終南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