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宋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1)


  卻說包拯奉詔為禦史中丞,受職以後,仍然正色立朝,不少撓屈,甫經數日,又伏闕上奏道:「東宮虛位,為日已久,中外無不懷憂。陛下試思物皆有本,難道國家可無本麼?太子系國家根本,根本不立,如何為國?」

  仁宗怫然道:「卿又來說此事了。朕且問卿,何人可立?」

  拯叩首答道:「臣本不才,叨蒙恩遇,所以乞請建儲,無非為宗廟萬世至計,陛下今問臣應立何人,仍是疑臣多言,臣年將七十,且無子嗣,還想甚麼後福?不過耿耿孤忠,不能自默呢。」【語誠且摯。】

  仁宗面色轉和,方道:「忠誠如卿,朕亦深知,建儲事總當舉行,待朕妥議便了。」

  拯乃退出。

  原來拯有一子名繶,娶妻崔氏,嘗通判潭州,壯年去世。崔氏無出,守節不再嫁,因此拯面奏仁宗,自稱無子。但拯有媵妾,已娠被出,在母家產生一男,事為崔氏所知,密為贍養,母子俱全。嘉祐六年,拯進為樞密副使。越年,遇疾將歿,崔乃白拯取回媵子,由拯命名曰綖。拯並留遺囑道:「後嗣倘得為官,當謹守清白家風。如或犯贓,生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我子孫。」言訖乃逝。有詔追贈禮部尚書,諡孝肅。【隨筆結過包拯事,免得後文另起爐灶。】

  惟立儲一事,也至嘉祐六、七年間,方才定奪。

  先是張貴妃歿後,仁宗痛失愛妃,追懷故劍,複召回前時所寵的楊美人。【應二十八回。】楊本劉太后姻戚,色藝兼優,自重入宮後,晉封婕妤,曆加修媛、修儀諸名位。怎奈秀而不實,誕玉無期,就是曹後以下諸妃嬪,或生而不育,終成虛願。史稱仁宗有三子,曰昉,曰昕,曰曦,皆夭殤。仁宗複采選良家女十人,一一召幸,宮中號為十閤。劉氏、黃氏在十閤中,尤稱驕恣,免不得有內外請托等弊。

  當嘉祐四年秋間,月食幾盡,禦史中丞韓絳,密奏十閤恃寵,不足毓麟,反傷陰教,應嚴加裁抑云云。仁宗檢查得實,乃將十閤盡行遣出,並放宮女一、二百人,既而文彥博告老辭職,富弼因母喪丁憂,就是黑王相公王德用,【德用面黑,人呼為黑王相公。】前曾召為樞密使,至是亦已免職,劉沆亦罷去,乃用韓琦同平章事,宋庠、田況為樞密使,張昪為副使。琦既入相,即以建儲為請。仁宗謂後宮有孕,待分娩後再議,哪知滿望弄璋,變成弄瓦,琦乃懷《漢書·孔光傳》進呈,且奏道:「漢成無嗣,曾立猶子,彼系中材主,尚能若此,況陛下呢?太祖手定天下,傳弟不傳子,陛下知法先祖,何妨擇宗室為嗣呢。」

  仁宗仍然不決。

  會宋庠以惰弛免官,擢學士曾公亮為樞密使,嗣更與韓琦並相,以張昪代公亮後任,並進歐陽修參知政事。公亮嫻法令,修長文學,昪通治術,與韓琦同心輔政,朝廷稱治。四人均以建儲未定為憂,一再疏陳,終未見報。會知諫院司馬光及知江州呂誨,又連章固請,詞極剴切,仁宗頗為感動,將二疏送交中書。及琦入對,即中讀光、誨二疏。仁宗遽諭道:「朕有意久了,究竟何人可嗣?」

  琦忙答道:「這事非臣等所敢私議,請陛下自擇!」

  仁宗複道:「宮中嘗養二子,年少的近時不慧,就是大的罷!」

  琦聞旨,便即請名。

  仁宗道:「就是宗實。」

  琦極力贊成。仁宗道:「宗實現居濮王喪,須降旨起複,方可冊立。」

  琦複道:「事若果行,不可中止,陛下斷自不疑,乞從內中批出!」

  仁宗道:「且先由中書傳旨,起複他知宗正寺,何如?」

  琦便應聲遵旨,當即出傳上旨,起複宗實。宗實父允讓,【見二十八回。】封汝南郡王,嘉祐四年冬薨逝,追封濮王。宗實居廬守制,因有詔起複,固辭不拜,哀乞終喪。仁宗再召問韓琦,琦對道:「陛下為宗社計,乃擇賢而立,今固辭不受,勉盡孝道,這便是所謂賢呢,請令終喪視事便了。」【定策立儲,是韓魏公生平大業,故言之特詳。】

  至嘉祐七年秋季,宗實終喪,尚堅臥不起。

  琦複入朝啟奏道:「宗正一詔,已見明文,中外臣民,已知陛下擇嗣,不如即日正名為是。」

  仁宗道:「准卿所奏!」

  琦退至中書處,即召翰林學士王珪草制。珪奮然道:「這是國家大事,應面授上命,方可擬詔。」

  琦答道:「既如此,快去請對罷!」

  珪翌日請對,由仁宗召見。

  珪跪奏道:「海內望陛下立儲,不啻望歲,這事果出自聖意嗎?」

  仁宗道:「朕意已決定了。」

  珪再拜稱賀,乃退朝草制。制命既下,宗實複稱疾固辭,章十餘上。知諫院司馬光入奏道:「皇子固辭主器,延至旬月,可謂賢德過人。但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這是臣子大義,請陛下舉義相繩,皇子自不敢有違了。」

  仁宗乃召同判大宗正寺安國公從古等往傳旨意,宗實尚不肯受命。

  記室周孟陽私問宗實,究為何意?

  宗實道:「非敢邀福,實欲避禍呢。」

  孟陽道:「今皇上屢次傳詔,乃固辭不受,倘中官等別有所奉,轉啟嫌疑,尚能宴安無患否?」

  宗實始悟,乃與從古等相約入宮。臨行時語家人道:「謹守吾舍!待上有嫡嗣,我即歸來了。」

  及既入宮中,謁見清居殿,賜名曰曙,自是每日一朝,有時或入侍禁中,過了一月,受封為巨鹿郡公。轉瞬間已是嘉祐八年,正月中無事可表,一到二月,仁宗複患疾臥床,不能視朝,令中書樞密奏事,須至福寧殿內的西閤中。旋經太醫調治,稍有起色,三月初旬,曾親禦內殿二次,嗣複寢疾不起,漸加沉重,竟至駕崩。遺詔皇子曙即皇帝位,皇后曹氏為皇太后。

  總計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壽五十四歲,改元多至九次,兩宋諸帝,要算仁宗享國,最號長久。

  仁宗恭儉仁恕,出自天性,治術尚寬,刑決尚簡,所用樞要諸臣,雖賢奸直枉,迭為消長,究竟君子多,小人少,因此力持大體,沒甚變故。就是慶歷年間,黨議蜂起,韓、范、富、歐等為一派,呂、夏、宋、陳等為一派,互相排斥,各是其是,但也不過內外遷調,未嘗妄興大獄,所以宋史上稱為仁主,極力頌揚,這且不必絮述。

  且說仁宗已崩,皇后曹氏即命將宮門各鑰,收置身旁,俟至黎明。命內侍召皇子入宮,且傳集韓琦、歐陽修等,共議皇子即位事宜。皇子哭臨已畢,遽欲退出。曹後道:「大行皇帝遺詔,令皇子嗣位,皇子應承先繼志,不得有違!」

  皇子曙變色道:「曙不敢為。」

  韓琦忙掖留道:「承先繼志,乃得為孝,聖母言不可不從!」

  皇子乃遵即帝位,禦東楹見百官,是為英宗皇帝。英宗欲循行古制,諒陰三年,命韓琦攝行塚宰。琦奏稱古今異宜,不應遵行,乃尊皇后為皇太后,請太后權同處分軍國重事。太后因禦內東門小殿垂簾,宰輔等逐日複奏,由太後援經據史,處決事件,遇有疑難,每語輔臣道:「公等妥議,應該如何處置,便可解決了。」

  自是韓琦等悉心贊議,太后未嘗不從。獨對待曹氏懿戚,及宮中內侍,絲毫不肯假借,內外為之肅然。既而立皇后高氏,後系故侍中高瓊曾孫女,母曹氏,為太后胞姊,既生女,幼育宮中。既長出宮,為英宗妃,封京兆郡君,至是冊為皇后,與太后如母女一般,當然愛敬有加。

  太后複重富弼名,召為樞密使,忽英宗偶然不豫,漸漸的舉措乖常,左右有所陳請,輒遭暴怒,甚且杖撻相加。內侍等受虐不平,遂交訴內都知任守忠。守忠初為仁宗所黜逐,嗣複召入,累擢至內都知,仁宗欲立英宗,守忠恐英宗明察,擬援立庸弱,謀攫內權,旋因計不得逞,未免失望。適內侍等入訴帝狀,遂乘間設法,讒構兩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