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清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2)


  道言未絕,外面報副將陳平川稟見,牛鑒傳入。平川請過了安,向牛鑒道:「壽春鎮的援兵,已到城下,求大帥鈞示,何日開戰?」

  牛鑒道:「要開戰麼?這事非同兒戲,倘一失敗,南京難保,長江上游,處處危急,豈不是可怕麼?」

  平川道:「不能戰,只好固守,請下令閉城,督兵登陴方好。」

  牛鑒道:「你又來了。前日將軍德珠布,聞英兵已到,飭十三城門統行關鎖。你想朝廷現主撫議,如何可閉城固守,得罪英人?我與伊都統費盡口舌,才爭得『已啟申閉』四字。德將軍掌管全城鎖鑰,我沒奈何去懇求他,你如何也說出這等話來?」

  平川道:「耆將軍尚在未到,撫議尚無頭緒,倘英人登岸攻城,城中沒有防備,如何抵敵?」

  牛鑒不禁變色道:「英將並不來攻城,你卻祝他攻城,真正奇怪!本帥自有辦法,不勞你們費心!」

  當下怒氣勃勃,拂衣起座,返身入內。【不愧姓牛。】平川只得退出。

  牛鑒到了內廳,親寫了一封急信,叫幹役兩名,把信付他,令他加緊馳驛,去催耆欽使。一面又命張喜,再赴英艦,與他附耳談了數語。【什麼秘計,諸君試一猜之!】張喜領命又去。

  看官!你道這個家人張喜,真能夠與英帥面談麼。原來英艦中有個末弁,叫作馬利遜,能作漢語,張喜與馬利遜認識,數次往返,統由馬利遜介紹;此次仍由馬利遜引見濮鼎查,兩邊言語,也由馬利遜傳譯。濮鼎查就問三百萬兵餉,可曾備齊麼?張喜道:「耆將軍即日可到,和事就可開議。牛大帥恐貴使性急,特遣張某前來相告。貴國初意,無非為了通商的事情,現我朝願允許通商,貴國當可罷兵了。」

  濮鼎查道:「要我罷兵,也是容易,但須依我幾件事情。第一件須賠償煙價,要一千二百萬圓。」

  張喜道:「廣東已給過六百萬圓,如何今日還要倍索?」

  濮鼎查道:「那是兵費,不是煙價。現在我兵由粵到此,餉項又用去數千萬,亦須照例賠償。」

  張喜不禁伸舌,便道:「還要賠兵費麼?」

  濮鼎查道:「煙價、兵費外,香港是要割讓的。香港以外,還要把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開埠通商。」

  張喜道:「款子有這麼多!」

  濮鼎查道:「還有,還有。講和以後,俘虜是要放還;將來兩國通使,應用平等款式。此外如我國的商民,損失頗多,也應酌量賠償。煩你去通報貴國公使,如肯照允,當即退兵。」

  【濮鼎查真是潑辣。】

  張喜不敢辯論,便辭別了濮鼎查,當由馬利遜送他登岸。張喜向馬利遜道:「議和的條件,這般厲害,恐怕是不易辦到。」

  馬利遜道:「我與你向來熟識,不妨對你直言。這是我國所索,並非中國所許。此次我國興兵,通商為主,不在銀錢,但得兩三港貿易,已能如願,餘事由中國裁酌便了。」

  張喜點頭告別。

  相傳馬利遜本是中國人,因在英領事處,服役多年,投入英籍。英領事嘉他勤慎,所以拔他作了英官。馬利遜這番言語,也算是暗地關會,格外有情。

  張喜據實回報,牛鑒不好遽複,又延挨了兩三天,忽聞欽差大臣耆英到了,牛鑒忙出城迎接。耆英入城,談起和戰事宜,與牛鑒很是投機。【也是牛類。】剛擬去拜會英帥,英帥的照會已到,大略照前時所說的款子。耆英按照各款,稍稍駁詰,即行諮複。不料英使濮鼎查,定要件件依他,方許講和,否則明日開戰。這個照會答覆過來,急得耆英、牛鑒、伊裡布,沒法擺佈。忽報英艦高懸紅旗,聲勢洶洶,準備開仗。耆英不得已,複遣張喜赴英船,與約翌朝會商。濮鼎查卻翻著臉道:「還要商議什麼?允與不允,一言可決。聞汝大帥還添調壽春兵,與我接仗,我卻不怕,明日同你交鋒便了。」

  張喜忙說:「沒有這事。」

  濮鼎查不信,還是馬利遜從旁緩頰,方說:「明日辰刻,如再不允,我兵一齊登岸,運炮至鐘山頂上,轟碎你的全城,休要後悔!」

  【分明恫嚇。】

  張喜還報。

  翌晨,耆英遣侍衛咸齡,藩司黃恩彤,寧紹台道鹿澤長,往英艦會商。兩邊磋議了一回,由濮鼎查定出數款:

  第一款,是清、英兩國,將來當維持平和。這一條是面子上語,無關得失。
  第二款,是清國須給英兵費洋一千二百萬圓,商欠三百萬圓,賠償鴉片煙六百萬圓,共二千一百萬圓,限三年繳清。
  第三款,是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港,為通商口岸,許英人往來居住。
  第四款,是割讓香港。
  第五款,是放還英俘。
  第六款,是交戰時為英兵服役的華人,一律免罪。
  第七款,是將來兩國往復文書,概用平行款式。
  第八款,是條約上須由清帝鈐印。

  鹹齡等見了此款,明知厲害得很,但是耆將軍等一意主和,不好再行申駁,只說:「即日照奏,請俟政府批回,即可定約。」

  濮鼎查道:「須要趕緊,遲則不便。」

  鹹齡等唯唯趨出,急報知耆英等,將條約草案呈上。耆英也不待瞧明,即與牛、伊二人會銜,飭文牘員寫好奏章,由八百里加緊驛使,馳奏北京。

  道光帝覽奏,未免懊惱,立召軍機大臣會議。軍機大臣不敢多嘴,只大學士穆彰阿道:「兵興三載,糜餉勞師,一些兒沒有功效,現在只有靖難息民的辦法。等到元氣漸蘇,再圖規複不遲。惟鈐用禦寶一條,關係國體,不便允准,應飭耆英等改用該大臣關防,便好了案。」

  【見小失大,忽近圖遠,真好相才。】

  道光帝遲疑一會,才道:「照你辦罷!」

  當由軍機處擬旨,飭耆、牛、伊三人遵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