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前漢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三十一回 大將奇謀鏖兵垓下 美人慘別走死江濱(2)


  當即返身入帳,見虞姬站立一旁,已變成一個淚人兒,也不由的泣下數行。旁顧席上殘肴,尚未撤去,壺中酒亦頗沈重,乃再令廚人燙熱,喚過虞姬,再與共飲。飲盡數觥,便信口作歌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
  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王生平的愛幸,第一是烏雅馬,第二是虞美人,此番被圍垓下,已知死在目前,惟心中實不忍割捨美人駿馬,因此悲歌慷慨,嗚咽欷歔!虞姬在旁聽著,已知項王歌意,也即口占一詩道: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吟罷潸潸淚下,項王亦陪了許多眼淚。就是左右侍臣,統皆情不自禁,悲泣失聲。驀聽得營中更鼓,已擊五下,乃顧語虞姬道:「天將明瞭,我當冒死出圍,卿將奈何!」

  虞姬道:「妾蒙大王厚恩,追隨至今,今亦當隨去,生死相依;倘得歸葬故土,死也甘心!」

  項王道:「如卿弱質,怎能出圍?卿可自尋生路,我當與卿長別了。」

  虞姬突然起立,豎起雙眉,喘聲對項王道:「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

  說至此,就從項王腰間,拔出佩劍,向頸一橫頓時血濺珠喉,香銷殘壘。閱書至此,雖鐵石心腸,亦當下淚。

  項王還欲相救,已是不及,遂撫屍大哭一場,命左右掘地成坑,將屍埋葬。至今安徽省定遠縣南六十裡,留有香塚,傳為佳話。文人墨客,且因虞姬貞節可嘉,譜入詞曲,竟把虞美人三字,作為曲名,美人千古,足慰芳魂。比後來人彘何如?惟項王已看虞姬葬訖,勉強收淚,出乘烏騅,趁著天色未明的時候,帶了八百騎親兵,銜枚疾走,偷過楚營,向南遁去。及漢兵得知,急報韓信,已是雞聲報曉,晨光熹微了。

  韓信聞項王潰圍,急令將軍灌嬰,率領五千兵馬,往追項王。項王也防漢兵追來,匆匆至淮水濱,覓船東渡,部騎又散去大半,只剩了一二百人。行至陰陵,見路有兩歧,不知何道得往彭城,未免躊躇。適有老農在田間作工,因向他訪問行徑,老農卻有些認識項王,素來恨他暴虐,竟用手西指道:「向這邊去!」

  項王信是真話,策馬西奔,約跑了好幾裡,撲面寒風,很是凜冽,前途流水澌澌,隨風震響,仔細瞧著,乃是一個大湖,擋住去路。至此方知受欺,慌忙折回,再到原處,重向東行。為了這番盤旋,遂被漢將灌嬰追及,一陣衝擊,又喪失了百餘騎。還是項王坐下的烏騅,跑走甚快,當先馳脫。後面陸續跟上,寥寥無幾,到了東城,經項王回頭察看,只有二十八騎,尚算隨著。那四面的金鼓聲,呐喊聲,仍然不住,漸漸相逼。

  項王自知難脫,引騎至一山前,走登崗上,擺成圓陣,慨然顧騎士道:「我自起兵到今,倏已八年,大小七十余戰,所擋必靡,所擊必破,未嘗一次敗北,因得霸有天下。今日乃被困此間,想是天意已欲亡我,並非我不能與戰呢。我已自決一死,願為諸君再決一戰,定要三戰三勝,為諸君突圍,斬將搴旗,使諸君知我善戰,今實天意亡我,與我無干,免得向我歸罪了!」

  【善戰必亡,奈何至死不悟。】

  道言甫畢,漢兵已四面趕集,把山圍住。項王乃分二十八騎為四隊,與漢兵相向。東首有一漢將,不知死活,驅兵登崗,想來活捉項王。項王語騎士道:「君等看我刺殺此將!」

  說著縱轡欲走,又回頭顧語道:「諸君可四面馳下,至東山下取齊,再作三處駐紮罷。」

  於是奮聲大呼,挺戟馳下,一遇漢將,便猛力戳去。漢將不及躲避,陡被刺落,骨轆轆滾下山去,霎時畢命。漢兵見了,統皆逃還,項王便縱馬下山。山下的漢將,仗著人多勢旺,團團圍繞,竟至數匝,都被項王殺退。漢騎將楊喜,上前追趕,由項王回頭一喝,人馬辟易,倒退了一兩裡。就是項王部下的二十八騎,亦皆馳集,先與項王打個照面,然後三處分馳。漢兵又從後趕來,未知項王所在,也分兵三路,追圍項王。項王左手持戟,右手仗劍,或劈或刺,斬一漢都尉,剁斃漢兵數十百人,仍得殺透重圍,再救出兩處部騎,重聚一處,檢點數目,只少了兩個騎兵。便笑向部騎道:「我的戰仗如何?」

  部騎皆拜伏道:「如大王言!」

  統計項王自山上殺下,一連九戰,漢兵遇著項王,無不潰散,故後人稱是山為九頭山,亦號四潰山。

  項王既得脫圍,走至烏江,卻值烏江亭長,泊船岸旁,請項王渡江過去。且敦促道:「江東雖小,地方千里,尚足自王,現惟臣有一船,願大王急渡!」

  項王聽了,笑對亭長道:【用兩笑字,比哭尤慘。】「天已亡我,我何必再渡!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行,今無一生還,就使江東父老,見我生憐,再肯王我,我有何面目相見哩?」

  說著,後面塵頭又起,料知漢兵複到,亭長又出言催促,項王喟然道:「我知公為忠厚長者,厚情可感,我無以為報,惟坐下的烏雅馬,隨我五年,日行千里,臨陣無敵,今我不忍殺此馬,特地賜公,見馬猶如見我呢。」

  一面說,一面跳下馬來,令部卒牽付亭長,又命部騎皆下馬步行,各持短刀,轉身待著漢兵。漢兵一齊趕至,項王又鼓勇再戰,亂削亂劈,連斃漢兵數百人,自身亦受了十餘創。驀見有數騎將馳至,認得一人是呂馬童,淒聲與語道:「汝不是我舊友嗎?」

  呂馬童不敢正視,但向項王望了一面,便旁顧僚將王翳道:「這位就是項王。」

  項王又說道:「我聞漢王懸有賞格,得我首級,賜千金,封邑萬戶,我今日就賣情與汝罷!」

  說畢,便用劍自刎,年終三十一歲。小子記得前人詠項王詩,曾有二絕,特錄述如下雲: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不修仁政枉談兵,天道如何尚力爭?
  隔岸故鄉歸不得,十年空負拔山名。
  
  (注:①唐·胡曾《烏江》②唐·汪遵《項亭》)

  項王已死,所餘二十六騎,亦皆逃亡。欲知項王屍首如何,待至下回續表。

  *==*==*

  韓信之十面埋伏計,史策未詳,但相傳已久,度非無因。況當時漢兵競集,為特一無二之大舉,人數不下三十萬,分作十隊,綽有餘裕,非行此計以困項王,則項王之勇悍,無人敢敵,幾何而不蹈固陵之覆轍也。虞姬之別,烏江之刎,最為項氏慘史,經著書人依次寫來,尤覺得情節蒼涼,令人悲咽。且虞姬守貞,何如呂後戚姬之穢辱?慨然決死,何如韓信彭越之誅夷?美人英雄,名播千秋,泉下有知,其亦足以自慰乎?惟觀于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弑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複誰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