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南北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八十三回 長孫晟獻謀制突厥 沙缽略稽首服隋朝(2)


  諸將聞言,多以為疑。獨長史李徹,贊成充議,爽亦以為可行,即與充率精騎五千,夜襲突厥兵營。沙缽略果然無備,從睡夢中驚起,但見火炬熒熒,刀光閃閃,隋軍四面沖入,幾不知有若干萬人,嚇得心膽俱碎,見部眾都已駭散,連左右都不知去向,一時倉皇失措,不及穿甲,就從帳後逃出,潛伏草中。還算有智。待隋軍踏破營帳,尋不出沙缽略,方收拾駝馬輜重,得勝回去。

  沙缽略方敢出頭,招集殘眾,急奔出塞,途次無糧,唯粉骨為食。又兼天熱暑蒸,疫死甚眾。幽州總管陰壽,聞突厥敗還,乘勢出盧龍塞,往攻齊營州刺史高寶甯。寶寧拒守數日,突厥不能救,勢甚危急,乃棄城出奔,嗣為麾下所殺,傳首軍前,和龍遂平。衛王爽等多半歸朝,但留竇榮定為秦州總管,並遣長孫晟輔佐榮定。榮定率步騎三萬人,徑出涼州,與阿波可汗相拒。阿波引眾至高越原,屢戰屢敗,守寨自固。

  適前大將軍史萬歲,坐事褫職,流戍敦煌,至此詣榮定營,面請效力。

  榮定素聞萬歲勇名,相見大悅,留居麾下,因遣使語阿波道:「士卒何罪?久戰甚苦,今但各遣一壯士,與決勝負,我若不勝,願即退兵。」

  阿波許諾,即遣一騎討戰。榮定語萬歲道:「今日勞君一往,正效命立功的時候了。」

  萬歲欣然應命,披甲上馬,趨出營門。才閱半時,已斬得虜首,馳回報功。榮定益喜,自然敘功上聞。阿波大驚,不敢再戰,遣使乞盟,引眾自歸。長孫晟卻遣一辯士,追語阿波道:「攝圖南來,每戰輒勝,阿波才入,便即奔敗,這豈非突厥的恥事嗎?且攝圖、阿波,勢均力敵,今攝圖日勝,阿波不利,攝圖必進滅阿波,為阿波計,不若與隋連和,結連達頭,相合圖強,才算是萬全上策。」

  【明明是反間計,但愚誘番酋,即此已足。】

  阿波竟信晟言,遣使隨晟入朝。

  沙缽略已得知消息,不待阿波返帳,急引兵往襲阿波居廬,一鼓掩入,殺死阿波母妻。阿波還無所歸,西奔達頭。達頭願助阿波,使率部眾攻沙缽略,連戰皆捷,得複故地,勢日強盛。沙缽略部眾多叛歸阿波,沙缽略因此濅衰。長孫晟前策二次見效。惟為了夫妻情誼,尚未肯與隋干休,又複鼓動餘勇,入寇幽州。幽州總管陰壽,已經去任,後任叫做李崇,崇兵只有三千,轉戰數旬,卒因寡不敵眾,中箭身亡。

  隋廷聞報,厚贈李崇,特遣高熲出甯州,虞慶則出原州,控騎數萬,大攻突厥,且使人傳語阿波,令與達頭夾攻沙缽略。阿波果轉告達頭,並勸達頭朝隋,達頭遂派人向隋乞降,決與沙缽略斷絕關係,定議東攻。沙缽略三面受敵,驚慌的了不得,沒奈何與可賀敦熟商,只好委曲遷就,暫救燃眉。千金公主為勢所迫,勉強承認,沙缽略乃使人往隋,乞請和親,且為千金公主代作一表,自請改姓楊氏,為隋主女。【認仇為父,也屬過甚。】

  隋主因遣開府徐平和,出使突厥,冊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許與通好。沙缽略複書隋主,尚自稱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沙缽略可汗,隋主也不與多校,但答書雲:「朕為沙缽略婦翁,應視沙缽略如兒子,此後當時遣大臣,出塞省女,亦省沙缽略」云云。

  未幾,即授虞慶則為尚書右僕射,長孫晟為車騎將軍,同赴突厥。既至沙缽略廬帳,使沙缽略拜受敕書。沙缽略盛兵相見,高坐帳中,詐稱有病不能起立,且獰笑道:「我諸父以來,從未向人下拜。」

  慶則正言詰責,沙缽略仍不肯從。

  長孫晟接入道:「突厥與隋俱大國天子,可汗不起,也不便違意,但可賀敦為隋帝女,可汗就是大隋女婿,怎得不敬禮婦翁?」

  沙缽略乃笑顧群下道:「須拜婦翁嗎?」

  乃起拜頓顙,跪受璽書,戴諸首上,方才起身,囑達官款待隋使。待慶則等退往別帳,沙缽略又不禁自慚,甚至悲慟。越日,慶則又入見沙缽略,迫令稱臣。沙缽略又顧左右道:「臣字是甚麼講解?」

  左右答道:「隋朝稱臣,就是我國稱奴呢。」

  沙缽略道:「得為大隋天子奴,統由虞僕射的功勞,不可無物相酬。」

  【番奴究有呆氣。】

  乃饋慶則馬十匹,並妻以從妹,留住數旬,方才遣歸。

  惟阿波可汗既與沙缽略有隙,獨立北方,漸漸的拓土略地,役使諸胡,東控都斥,西越金山,所有龜茲、鐵勒、伊吾諸部落,及西域各小國,相率投附,阿波遂自稱西突厥。沙缽略隱憚阿波,又畏達頭,複遣人向隋告急,願率部眾度漠南,寄居白道川。

  隋主允如所請,並命晉王廣帶兵往援,齎給糧食,賜以車服鼓吹。沙缽略得此資助,因西擊阿波,得勝而歸,乃與晉王廣立約,指磧為界,且上表道:「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大隋皇帝是真皇帝,從此屈膝稽顙,永為藩附。」

  【長孫晟之策,可算完功。】

  當下遣子庫合真入朝。庫合真至隋都,隋主下詔道:「沙缽略前雖通好,尚為二國,今作君臣,便成一體,華夷合德,共慶升平。」

  乃肅告郊廟,頒詔遠近。且召庫合真至內殿,賜以盛宴;又引見皇后,賞勞甚厚。庫合真拜舞辭行,歸報沙缽略,沙缽略大喜。嗣是歲時貢獻,相續不絕。

  隋主雖服役沙缽略,尚恐胡人為寇,乃更發丁夫,修築長城。內地擇要置倉,轉運入關,使不乏食。又自大興城東至潼關,鑿渠引渭,借通運道,名為廣通渠。

  尚書長孫平奏稱:「每年秋季,令民家各出粟麥一石,貧富為差,儲諸裡社,預備凶荒。」

  隋主亦當然依議,取名義倉,一面減徭役,弛酒鹽禁,求遺書,修五禮,罷郡為州,頒甲子元曆,端的是興朝氣象,國泰民安。隋朝統一,實肇於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