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明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1)


  卻說成祖得解縉詩,知他藉端諷諫,心中很是感歎。尋複問及黃淮、尹昌隆等,大家主張立嫡,乃決立世子高熾為皇太子,高煦封漢王,高燧封趙王。煦應往雲南,燧應居北京,燧本與太子留守北平,奉命後沒甚異議,獨高煦怏怏不樂,嘗對人道:「我有何罪?乃徙我至萬里以外。」

  於是逗留不行。成祖恰也沒法,暫且聽他自由,後文再表。

  單說成祖殺戮舊臣,不遺餘力,只盛庸留鎮淮安,反封他為曆城侯。想由前時屢縱燕王,因此重報。李景隆迎降有功,加封太子太師,所有軍國重事,概令主議。導臣不忠,莫妙於此。又召前北平按察使陳瑛,為副都禦史,署都察院事。瑛滁州人,建文初授職北平,密受燕府賄賂,私與通謀,為僉事湯宗所劾,逮謫廣西,至是得成祖寵召,好為殘刻,遇獄事,往往鍛煉周納,牽連無辜。獄囚累累,徹夜號冤,兩列禦史掩泣,瑛獨談笑自若,且語同列道:「此等人若不處治,皇上何必靖難。」

  因此忠臣義士,為之一空。未幾,又誣劾盛庸心懷異謀,得旨將盛庸削爵,庸畏懼自殺。不死於前,而死於後,死且貽羞。耿炳文有子名浚,曾尚懿文太子長女,建文帝授為駙馬都尉,成祖入京,浚稱疾不出,坐罪論死。炳文自真定敗歸,鬱鬱家居,瑛又與他有隙,捕風捉影,只說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筊,僭妄不道。這一語奏將上去,正中成祖皇帝的猜忌,立飭錦衣衛至炳文家,籍沒家產。炳文年將七十,自思汗馬功勞,徒成流水,況複精力衰邁,何堪再去對簿,索性服了毒藥,往地下尋太祖高皇帝,替他執鞭去了。【語冷而雋。】李景隆做了一年余的太師,也由瑛等聯結周王,劾他謀逆,遂致奪職,禁錮私第,所有產業,悉數歸官。【這卻應該。】

  自此陳瑛勢焰愈盛,迎合愈工,忽想到駙馬梅殷,與成祖不協,【應前回。】遂又上了一道表章,略稱殷畜養亡命,與女秀才劉氏朋邪詛咒等情。成祖即諭戶部尚書,考定公侯伯駙馬儀仗人數,別命錦衣衛執殷家人,充戍遼東。至永樂三年冬季,召殷入朝,都督譚深,指揮趙曦,奉成祖命,迎接殷駕,並轡至笪橋下,竟將殷擠入水中,殷竟溺死。譚、趙二人非密授成祖意旨,安敢出此?譚、趙二人,返報成祖,只說殷自投水,成祖不問。【其情愈見。】偏都督同知許成,備知二人謀殺底細,原原本本,據實陳奏。成祖不便明言,只得將譚、趙二人逮系,命法司訊實懲辦。

  那時甯國公主,聞著凶耗,竟趨入殿中,牽衣大哭,硬要成祖賠她駙馬。【這一著頗是厲害。】成祖好言勸慰,公主只是不受,一味兒亂哭亂撞。還是徐皇后出來調停,好容易勸她入宮,一面啟奏成祖,立誅譚、趙,並封她二子為官,算做償命的辦法。成祖不好不從,即封她長子順昌為中府都督同知,次子景福為旗手衛指揮使,並命把譚深、趙曦,限日正法。【兩人真十足晦氣。】一面遣中官送歸公主,為殷治喪,賜諡榮定,特封許成為永新伯。偏他恰是交運。梅殷麾下,有降人名瓦剌灰,事殷有年,很是忠誠。殷死後終日慟哭。至譚、趙伏法時,他卻伏闕呼籲,請斷二人手足,並剖腸挖心,祭奠陰靈。成祖本已心虛,又不好不從他所請。瓦剌灰叩頭謝恩,趨出朝門,立奔法場,把譚、趙二人的屍首,截斷四肢,又破胸膛,挖出鮮血淋淋的一副心腸,跑至梅殷墓前,陳著祭案,叩頭無數,且大哭了一場;隨解下衣帶,套頸自縊,一道忠魂,直往西方。【不沒義僕。】甯國公主,至宣德九年始歿,這且擱下不提。

  且說皇太子高熾,奉命南來,將職務交與高燧,自偕僧道衍等趨入京師。成祖見了高熾,不過淡淡的問了數聲,及道衍進謁,恰賜他旁坐,推為第一功臣,立授資善大夫,及太子少師,並命復原姓,呼為少師而不名。好一個大和尚。道衍舞蹈而出,揚揚自得,至長洲探問親舊,大家以道衍貴顯,多半歡迎,獨同產姊拒不見面,道衍不禁驚異,硬求一見。姊使人出語道:「我的兄弟曾做和尚,不聞有什麼太子少師。」

  【是一個奇婦人。】

  道衍沒法,改易僧服,仍往見姊。姊仍拒絕,經家人力勸,方出庭語道衍道:「你既做了和尚,應該清淨絕俗,為甚麼開了殺戒,闖出滔天大禍,害了無數好人?目今居然還俗,來訪親戚,人家羨你貴顯,我是窮人,不配做你的阿姊。你去罷!休來歪纏!」

  【快人快語,我讀至此,應浮一大白。】

  道衍不敢與辯,反被她說得汗流滿面,踉蹌趨出,惘惘然去訪故友王賓。賓亦閉門不納,但從門內高聲道:「和尚錯了!和尚錯了!」

  八字足抵一篇絕交書。道衍乃歸京,以僧寺為居宅,除入朝外,仍著緇衣。成祖勸他蓄髮,不受命。賜第及兩宮入,亦皆卻還。至永樂十七年乃死,追封榮國公。

  先是太祖在日,嚴禁宦官預政,在宮門外豎著鐵牌,為子孫戒。建文嗣位,待遇內侍,亦從嚴核。至靖難兵起,宦官多私往燕營,報知朝廷虛實,【應二十四回。】所以成祖得決計南下,攻入京師。即位後封賞既頒,宦豎等尚嫌不足,弄得成祖無可設法。所謂小人難養。會鎮遠侯顧成,都督韓觀、劉真、何福等,出鎮貴州、廣西、遼東、寧夏諸邊,乃命有功的宦官,與他偕行,賜公侯服,位諸將上。既而雲南、大同、甘肅、宣府、永平、寧波等處,亦各遣宦官出使,偵察外情。【宦寺專橫,實自此始。】

  尋複派宦官鄭和,遊歷外洋,名為宣示威德,實是蹤跡建文。原來建文帝出亡雲南,駐錫永嘉寺,埋名韜晦,人無從知,成祖疑他出亡海外,因命鄭和出使,副以王景和等,特造大船六十二艘,載兵士三萬七千餘人,多齎金幣,從蘇州劉家港出發,沿海而南,經過浙、閩、兩粵,直達占城。占城在交趾南,距南洋不遠,當時地理未明,還道是由東至西,可以算作西洋,並呼鄭和為三保太監,所以有三保太監下西洋之說。【注釋明晰。】

  鄭和等既到占城,並不見有建文帝形跡,暗想建文無著,未免虛此一行,不如招致蠻方,令他入貢,方不負一番跋涉。當下與王景和等商議,決意遍歷諸邦,自占城南下,直至三佛齊島國。這島系廣東南海人王道明所辟,道明出洋謀生,得了此島,開創經營,遂成部落,自為酋長。後為鄰島爪哇所滅,改名舊港。海盜陳祖義,又將爪哇兵民逐去,據有此地,南面稱王。鄭和到了舊港,別遣王景和等,率舟二十餘艘,往諭爪哇婆羅洲,自領隨從百人,往見祖義,並傳大明天子命令,賜給金帛。祖義聞得厚賞,自然出迎,設酒款待,一住數日,鄭和便勸他每歲朝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