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讀物 > 蔡東藩作品集 | 上頁 下頁 | |
蔡東藩簡介 | |
| |
蔡東藩(1877年7月23日—1945年3月5日),浙江省山陰縣臨浦(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自幼聰穎好學,兒時閱讀《資治通鑒》等史書,時人稱為「神童」。光緒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年)中省優貢生。 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月餘託病回鄉。 辛亥革命後,應好友之邀,到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任編輯,修撰《高等小學論說文範》、《中等新論說文範》、《清史概論》等書。 從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蔡東藩寫成《歷朝通俗演義》。全書記述了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該書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在體裁上突出「義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並且自寫正文,自寫批註,自寫評述。在撰編《民國通俗演義》中,對清廷之腐敗,予以抨擊,其間曾收到恐嚇信及子彈,迫其修改,蔡不變初衷。 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名《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余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跡,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蔡東藩興趣廣泛,學識淵博。除歷史演義外,尚著有《留青別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錄》、《楹聯大全》及詩集《風月吟稿》、《寫憂草》等。在居鄉期間,曾隨岳父習醫,寫成《內科臨症歌訣》4卷,並任臨浦小學國語教師,後又設私塾授學。對語文教學提倡「學以致用」,力主革新。 *** 1877年(清光緒三年,歲次丁醜)農曆六月十三日,蔡東藩生於浙江省山陰縣臨浦牛場頭(今屬蕭山縣)一個店員的家庭裡。幼名椿壽,稍長取名郕,號東藩,有時寫成東帆。 蔡東藩幼年時,家境窮困,父親蔡文傑,是臨浦一家絲行的店員,工資微薄,備受老闆的剝削與壓迫,極力想擺脫這種境遇,因此,就把三個女兒嫁給農村裡的自耕農,叫三個兒子用功讀書,以求改變窮困的處境。 蔡東藩6歲左右,就跟隨哥哥讀書。不久大哥去世,就靠二哥對他教學。二哥比他大四五歲,天資聰穎,學習認真,十多歲時,已博覽群書,能詩善文。當時親友都目為「神童」,全家人的希望都寄託在二哥身上。可是事情恰恰出於意料,二哥患了足疾,逐漸不會行走,醫治無效,夭折了。 他父母因長次兩子相繼去世,就把希望全寄託在蔡東藩身上。可是家境貧困,無力給他求學,沒奈何只好到富家為公子當「伴讀」。這樣,可以有機會聽老師講課,又不需學費,且還有伙食供應。但蔡東藩從小秉性剛直,不喜逢迎,「伴讀」生活寄人籬下,心情總不舒暢。他的二姐夫田沛鋆家境較好,一心要參加科舉考試。為了互相切磋,就請蔡東藩到他家去共同學習。 蔡東藩14歲時,和二姐夫田沛鋆一道去考秀才。田沛鋆比蔡東藩大20歲左右,身體魁梧,而蔡東藩身材瘦小。考秀才需經過縣考和府考,進考場人很擁擠。田沛鋆力大,雙手挽著兩隻考籃,在前開路,腰中系著一根布帶,叫蔡東藩拉住褲帶,跟在後面。別人看起來好像父子同進考場那樣。經過縣考、府考後,蔡東藩和田沛鋆都考中,而蔡東藩的名次遠遠在二姐夫前面。這次臨浦考中秀才的有好幾個,數蔡東藩的年齡最小。從此,他的名字就在附近傳開了。 此後,蔡東藩經友人介紹,到杭州一滿族人家做家庭教師。那家有兩個兒子要他教學,大的年齡比他稍大,小的也與他差不多。全家人對他都比較尊敬。 蔡東藩的父母長期來由於生活貧苦,又遭長次兩子先後去世,憂鬱成疾。雖然蔡東藩中了秀才,心裡有些高興,但積疾難醫。因此,不久相繼去世。蔡東藩只好向二姐夫田沛鋆家借債辦理喪葬。 適值這年是鄉試之年,蔡東藩的才學在附近有些名氣,這時就有人來請他去做「槍手」,就是冒名頂替去考試。他明知幹這樣的事有著極大的危險,但為了償還債務,就下決心「鋌而走險」,給人家考取了舉人,得到了一筆錢,還清了舊債。自那以後好幾次鄉試(一般每隔三年舉行一次),他仍然去做「槍手」,給人家考取舉人。過了好幾年,蔡東藩在杭州教學的那家人的兩個兒子,都已中了秀才。有一年,師生三人同去參加考試。進了試場後,他認真構思,盡力把文章寫好。中秋前夜,蔡東藩已把文章寫好,謄寫清楚,自己看看比較得意。 不料第二天早上,同去參加考試的兩個學生,為了孝敬老師,歡度中秋,送來了一碗蒸雞。蔡東藩在遜讓時,不慎把雞湯晃出了許多,恰巧旁邊放著謄寫好的試卷,這雞湯就沾濕了試卷,於是印格子的紅色滲開,有的字跡模糊難辨。由於時間緊迫來不及重抄,沒奈何把這樣的試卷繳了上去,發榜時名落孫山。幸虧他對功名不大看重,情緒上還沒有什麼波動。 舊中國,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清政府對外屈辱投降,貪官污吏遍地,人民生活困苦。蔡東藩想找一條出路,為國為民做一點事情,於是去參加優貢的考試。先是省裡考,成績優異,被錄取了;接著到北京去參加朝考,被錄取在100名之內,屬優等。發榜後,他曾去朝見過皇帝。蔡東藩對孫子說:「說起這件事真好笑,比演戲還不如。為了朝見,花了一大筆錢,去購買了一套繡花衣帽。半夜裡就在朝見的殿外等候。等到天將黎明,由太監傳出話來,說是朝見皇帝了。於是跟著大家進了殿門,跟著大家跪下叩頭,跟著大家叫萬歲。這樣身不由主地搞了一段時候,總算朝見結束,各自可以回去了。天曉得,不但皇帝的影子沒有看到,而且連什麼大臣的影子也沒有看到。」 蔡東藩被分發到福建省以知縣候補。這對他來講,一方面有些高興,但另一方面也有些躊躇。他想,到福建去的一切費用如何設法?後經親友們的幫助,才到了福州。未經仕途的蔡東藩,哪知當時官場的陋俗惡習。一個遠道而來的候補知縣,在省城裡有誰看得起!蔡東藩沒有向巡撫、臬台、藩台等衙門的守門人送上錢,連會見這些大官的機會也沒有。雖幾經周折,能與這些大官相會,他們又哪裡把他放在眼裡!官場中的應酬,吹牛拍馬,爾虞我詐等,天真的蔡東藩都不甚了了,待稍有覺察,也不肯仰人鼻息,輕易折腰。因此在福州不愉快地住了一個多月,就稱病回家。這時正是1911年(辛亥)的夏天。 蔡東藩從福建回來後,痛恨清政府的腐敗和官場的黑暗,決心跳出仕途的圈子。當時,他有個好友邵希雍,字廉存,號伯棠,山陰縣(今蕭山縣)下邵村人,知道蔡東藩的情況,稱讚他是「懸崖勒馬,智士也。」邵希雍長住上海,曾著《高等小學論說文範》,由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風行全國。邵擬續著《中等論說文範》,但國事多,抽不出時間,想聘請他參加編撰。蔡東藩欣然應聘。此時,適逢辛亥革命,蔡東藩對辛亥革命是歡欣鼓舞,盡情歌頌的,這在《中等論說文範》一書中充分反映出來。 他在該書的自序中說:「竊謂為國民,當革奴隸性;為新國文,亦不可不革奴隸性。」「但能理正詞純,明白曉暢,以發揮新道德、新政治、新社會之精神,為新國民之先導足矣。」自《中等論說文範》由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出版後,他就常常與該局打交道了。邵死後,會文堂新記書局因邵著的《高等小學論說文範》需要修改,也請他執筆加工。從此,蔡東藩陸續替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編撰了《寫信必讀》、《楹聯大全》、《留青別集》、《幼學故事瓊林續集》、《客中消遣錄》等書。這些書的發行量倒也不少。這樣,他與該局的關係就更加密切了。 蔡東藩一生所走過的道路是崎嶇的。他在家庭裡所遇到的,也多是不幸的事。他兩個哥哥死去不久,父母就先後去世。接著,嫁在農村的三個姐姐,都患肺病,相繼死亡,她們沒有一個生兒育女。蔡東藩20多歲時,與一王姓農家女子結了婚,生二子。長子震濆,次子不滿10歲,患急病夭亡。這王姓與蔡東藩相處不幾年,就與世長辭了。 後來,有個黃姓名醫看中蔡東藩,將其女許配給他。蔡東藩講起她,知書達理,能文善詩,平日夫妻同寫詩文,互相切磋,還從她那裡學到不少醫學知識,真是伉儷情深,相依為命。她曾生一女,但好景不常,愛女突患重病,多方求醫無效,不幾日也夭折了。女死母哀,這個黃姓女子總是憂鬱難解,不久也就永別人世。這對蔡東藩來講,是莫大的打擊。 此後,蔡東藩又與一韓姓店員之女結婚。這第三個妻子體質較差,平時多病,始終不孕。當時,蔡東藩的子女僅存震濆,但震濆一向多病,因此稍長後,蔡東藩就叫震濆到杭州中醫專科學校求學,使他懂得一些醫藥知識,一方面可以注意自己身體的調理,另一方面可以解救人們疾病的痛苦。 國難家愁猶如無情的冰雪陣陣向蔡東藩襲來,而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事業心,好像歲寒的松柏、怎肯甘心老死牖下!辛亥革命以後,他念念不忘是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安危,群眾的疾苦。他熱情擁護共和,贊成民主;堅決反對帝制,憎恨專制。他在當時「演義救國」思潮影響下,就著手撰寫歷史演義。 蔡東藩年輕時,到杭州擔任家庭教師,到紹興一所中學裡做過國文教師,在臨浦小學裡也兼過課。寫《中等論說文范》時,曾與邵希雍談及對教育的看法。邵在該書的序言中說:「吾同學友蔡君東藩,究心教育有年矣。……夏初與晤申浦,縱談當世事,蔡君以教育急進為第一義,餘深韙之。」「教育救國」,對蔡東藩來說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從1927年起,他又在臨浦小學任過一段時間的國文教師。後來身體愈差,只在家裡教學幾個親友的子女。 蔡東藩親眼看到三個姐姐嫁到農村後,都不孕而早死,看到農民患病總是缺醫少藥,這樣他要兒子到農村去行醫。在他的二姐夫田沛鋆的幫助下,在田家的附近造了三間房子,要兒子住在那裡替農民看病。抗戰前幾年,抵制日貨,蔡東藩很贊成,就在兒子行醫那裡開辦了一家小小的毛巾廠,名叫「坤元」,有十來張木機,用手工操作。他想搞個試驗,一以提倡國貨,一以增加農民的收入。然而這談何容易,日偽軍渡過錢塘江後,被搶劫一空。 蔡東藩原住在臨浦牛場頭,有一間房子。後因隔壁所住的堂侄患神經病,喜怒無常,吵鬧不休,不便居住,就在臨浦達弄向人家另租房子住下來。1937年7月,抗戰爆發,不久杭州淪陷,臨浦是水陸交通碼頭,常遭日機轟炸,蔡東藩就把全家遷到離臨浦十多裡外父親行醫的莊裡陳。1940年初,日軍渡過錢塘江,莊裡陳亦為日軍所占,幸好全家早幾天避入一山村山裡王,免遭蹂躪。半月後,日軍離去,但蕭山、臨浦等城鎮已為日偽軍所占,離莊裡陳不遠。蔡東藩痛恨日本軍國主義,不願在刺刀下過奴隸生活,於是毅然挈全家避難于諸暨藏綠塢。藏綠塢系一小村,離日偽軍的駐點較遠,就在那裡住下來了。 蔡東藩在鄉間主要是行醫,經常給貧苦農民看病。雖然年老體衰,還是不辭勞苦地出診,救人急難。他曾風趣地對家裡人開過玩笑:「像我這樣,總可叫作儒醫吧!」他醫治有方,請他看病的人,常常絡繹不絕。 1944年深秋,有一天來了四個青壯年農民,自稱是富陽紫閬來的,因為老父有病,打聽到蔡東藩醫好的人很多,特來請他去給他們的父親看病。剛巧當時蔡東藩自覺身體不適,去與不去,躊躇未決。經過四個農民的再三懇請,他就不推辭,堅決前去。老農的病是治好了,可是他自己回來後,就發「三日瘧」(即「四日兩頭」的瘧疾),從此每隔三天發一次瘧疾。到了年底,就臥床不起。他自知在世不長了,就要兒子設法,把他從小路送回莊裡陳。1945年農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他溘然與世長辭。 蔡東藩寫的歷史演義,可分三類: 其一是從秦始皇起,一直寫到1920年,共寫了2166年的事情。分別是:《前漢通俗演義》(附秦朝)100回、《後漢通俗演義》(附三國)100回、《兩晉通俗演義》100回、《南北史通俗演義》100回、《唐史通俗演義》100回、《五代史通俗演義》60回、《宋史通俗演義》100回、《元史通俗演義》60回、《明史通俗演義》100回、《清史通俗演義》100回、《民國通俗演義》120回(另外許廑夫續寫40回,計160回)共11部,1040回,字數600萬左右。總的名稱叫《歷朝通俗演義》,或叫《中國歷代通俗演義》。 這11部書,蔡東藩不是順著朝代次序寫的,他成書的次序是:一、清史;二、元史;三、明史;四、民國史;五、宋史;六、唐史;七、五代史;八、南北史;九、兩晉史;十、前漢史;十一、後漢史。 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陸續印行這11部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最早,出版於1916年7月,《後漢通俗演義》最遲,出版於1926年9月。開始印的都是有光紙石印插圖本,當時這套書的銷行量非常大。到了1935年,會文堂新記書局又把它全部改為鉛印本,加上許廑父續的《民國通俗演義》後面的40回,總的書名稱《歷朝通俗演義》,分裝40冊。另刊《歷朝通俗演義改版印行緣起》一冊,把全書的序文和每部的回目集合在一起。這一次重印出版,其銷量又大大超過了前次。 其二,是《西太后演義》或叫《慈禧太后演義》,30萬字左右,1916年由上海會文堂書局出版。 其三,是增訂了《歷朝史演義》。這是清初新昌呂安世所著,蔡東藩作了增訂。從盤古開天闢地起,一直寫到清朝,字數50萬字左右。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發行。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