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十七史百將傳 | 上頁 下頁 |
後漢鄧禹 |
|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也。更始立,豪傑多薦舉禹,禹不肯從。及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鄴。光武見之甚歡,謂曰:「我得專封拜,生遠來,寧欲仕乎?」 禹曰:「不願也。」 光武曰:「即如是,何欲為?」 禹曰:「但願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 光武笑,因留宿。禹進說曰:「諸將皆庸人崛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明公素有盛德大功,為天下所向服,軍政齊肅,賞罰明信。為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 光武大悅,因令左右號禹曰鄧將軍。常宿止於中,與定計議。時任使諸將,多訪于禹。禹每有所舉者,皆當其才,光武以為知人。及赤眉西入關,更始使王匡、成冊、劉均以拒之。光武籌赤眉必破長安,欲乘釁並關中,而方有事山東,未知所寄。以禹沈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討之略。乃拜為前將軍持節,中分麾下精兵二萬人,遣西入關,令自選偏裨以下可與俱者。建武元年,禹自箕關將入河東,河東都尉守關不開。禹攻十日,破之,獲輜重千餘乘。 進圍安邑,數月未能下。更始大將軍樊參將數萬人,度大陽欲攻禹,禹遣諸將逆擊于解南,大破之,斬參首。王匡、成冊、劉均等人合軍十餘萬,複共擊禹。禹軍不利,會日暮,戰罷,諸將見兵勢已摧,皆勸禹夜去,禹不聽。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窮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眾。明旦,匡悉軍出攻禹。禹令軍中無得妄動,既至營下,因傳發諸將鼓而並進,大破之。匡等皆棄軍亡走,禹率輕騎急追,獲劉均,遂定河東。光武即位,使使者持節拜禹為大司徒,封為酂侯。禹時年二十四。是時,三輔連覆敗,赤眉所過殘賊,百姓不知所歸。聞禹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負以迎軍,降者日以千數,眾號百萬。禹所止輒停車駐節,以勞來之。父老童稚,垂發載白,滿其車下,莫不感悅,於是名震關西。帝嘉之,數賜書褒美。諸將豪傑皆勸禹徑攻長安,禹曰:「不然。今吾眾雖多,能戰者少。前無可仰之積,後無轉饋之資。赤眉新拔長安,財富充實,鋒銳未可當也。夫盜賊群居,無終日之計,財穀雖多,變故萬端,寧能堅守者也?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土廣人稀,饒穀多畜,吾且休兵北道,就糧養士,以觀其弊,乃可圖也。」 於是引軍北至枸邑。禹所到,擊破赤眉別將諸營堡,郡邑皆聞門歸附。帝以關中未定,而禹久不進兵,下敕曰:「司徒,堯也;亡賊,桀也。長安吏人,遑遑無所依歸。宜以時進討,鎮慰西京,系百姓之心。」 禹猶執前意,遣馮愔、宗歆守枸邑。二人爭權相攻,愔遂殺歆,因反擊禹,禹遣使以聞帝。帝問使人:「愔所親愛為誰?」 對曰:「護軍黃防。」 帝度愔、防不能久和,勢必相忤,因報禹曰:「縛馮愔者,必黃防也。」 乃遣尚書宗廣持節降之。後月餘,防果執愔,將其眾歸罪。時赤眉西走扶風,禹乃南至長安,軍昆明池,大饗士卒。率諸將齋戒,擇吉日,修禮謁祠高廟,收十一帝神主,遣使奉詣洛陽,因循行園陵,為置吏士奉守焉。禹引兵與延岑戰于藍田,不克,複就谷雲陽。自馮愔反後,禹威稍損,又乏食,歸附者離散。而赤眉複還入長安,禹與戰,敗走至高陵,軍士饑餓者,皆食棗菜。帝乃召禹還,敕曰:「赤眉無穀,自當來東,吾折捶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複妄進兵。」 禹慚于受任而功不遂,數以饑卒檄戰,輒不利。後與車騎將軍鄧洪擊赤眉,遂為所敗,眾皆死散,獨與二十四騎還詣宜陽。延岑與秦豐寇順陽間,遣禹護複漢將軍鄧曄擊破岑于鄧。追至武當,複破之。岑奔漢中,餘黨悉降。十三年,天下平定,封禹為高密侯。薨。 *** 孫子曰:「雜於利而務可伸。」禹因賊不出而更得理兵。 又曰:「修道而保法。」禹師行有紀而降者日眾。 又曰:「軍有所不擊。」禹不攻長安以避其銳是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