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衛斯理全集 > 活俑 | 上頁 下頁 |
四三 |
|
我抹了抹手心的汗,是的,唐朝大文學家杜牧在他的「阿房宮賦」中,就有「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之句,「二川」,大抵不會是渭水這樣的大河,指的多半是渭水的一些支流如灞水之類。在地圖上可以看到那一帶,河水交流,相當之多,這些河流的河水,自然川流不息,不會涸絶的。 經過卓齒這樣的解釋,我和白素不禁由衷地發出讚嘆聲來:「真是,阿房宮是地上建築,主要的工程是在地下進行。」 卓齒嘆了一聲:「一直到大王歸天,宮殿並未建成,阿房宮云云,只是後人加上去的名稱,大王本有意名之曰天宮,但未有定論。」聽得他這樣說,我又不禁打了一個寒顫。因為他這樣說,分明是說他和秦始皇嬴政,經常見面、交談,這種話,聽了之後,引起的反應,是一種從來也未曾有過的怪異。 我想到說這種話的人,竟是一個秦朝的古人,那種怪異之感,勉強要形容的話,就像是有成千條毛蟲在身上爬行。 卓齒又道:「就算一切順利,到了此間,也不過認為發現了一處地下坑室而已,不會想到和整個地下皇城有關,是秘密出入孔道之一。」 我四面打量了一下:「既然到了這裏,要發現通道,應該不是甚麼難事了。」 卓齒一聽得我這樣說,笑了一下:「試找一找。」 我連忙搖手,這個人,他已經活了兩千多年,看起來還一直可以活下去,悠悠歲月,對他來說,根本不算是甚麼,我卻浪費不起時間,所以我立時道:「請卓先生帶路,我只是說說。」 卓齒又笑了一下,走向那個巨大的石臼,雙臂環抱,向上一舉。 我一看到他這樣的動作,就呆住了。 就算知道機關是在這個石臼上,任何人都只會去推它,轉它,再也不會想到去把它舉起來的,因為這個石臼,看來足有上萬斤重,就算石臼只是看來是石頭,其實不是,裏面的油,也至少有上千斤了,甚麼人會想到把它往上提?而卓齒去提它的時候,我也認為他一定提不起。 可是,看起來,卓齒根本沒有用甚麼力,就將石臼提了起來,提高了約有五十公分。石臼被他提起,本來大半滿的油,變成了只有小半滿,同時,面對管道的石牆上,一塊大石向後縮去,現出了甬道來。 看到了這裏,對於古代工匠的匠心,真是無法不佩服。這是甚麼樣的設計,又何等不易為人發覺。 大半滿的油,看來在石臼之中,可是只要石臼一向上升起,油就會漏下去,漏下去的油,自然會觸及機括,使得暗門打開。 問題就是,那麼重的石臼,如何提得起來?這時,卓齒已然鬆開了手,石臼仍然維持在被提起的位置,下面有一個石座升了起來,承住了石臼。 卓齒轉過身來,看著我盯著石臼,一副疑惑不解的神情,「呵呵」笑了起來:「這裏,可說是兵行險厄,石臼看來極重,但下有活動底托,只要有兩石之力,就可以提起來了,不明就裏,自然不會去提它。」 白素道:「其實也不甚險,要有兩石之力,不是勇士,哪裏能夠呢?」 卓齒聽了,現出十分高興的神情。在那一霎間,我想笑又不敢笑,真是好話人人要聽,兩千年前的古人,和現代人的心態,完全一樣。 (事後,我對白素說:「看不出你這個滑頭,連古人的馬屁都會拍。」) (白素道:「我才不是故意阿諛他,兩石之力,就是雙手一提,要有一百二十公斤的力道,這又豈是常人能做到的?」「石」這個度量單位,在當時有明文規定,漢書律歷志: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