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衛斯理全集 > 本性難移 | 上頁 下頁 |
三 |
|
小郭有些下不了台,我笑道:「郭叔叔說故事,你們膽敢不聽!說不定有趣之極!」 兩人一起做了一個鬼臉,一副勉為其難的神情,溫寶裕道:「首一分鐘不好聽,我們就拒絶聽下去。」 紅綾則道:「先別說,且聽聽故事的背景,是不是能引起我的興趣。」 小郭也真忍得住,居然並不拂袖而去,由此可知他實在非常想我聽他說這個故事。 他向紅綾陪笑:「是五十多年之前,中國發生抗日戰爭時候的事情,不知道衛大小姐是不是有興趣?」 紅綾居然立刻有回答:「好極,最好是書本中沒有記載的事情。」 我明白紅綾的意思──她需要吸收書本之外的知識。 溫寶裕則無可不可,我的視線仍然不離開手上的書。 小郭吞了一口口水,道:「請把我所說的在腦中迅速構成畫面。」 溫寶裕大聲道:「十秒鐘!」 小郭道:「在一列行駛中的火車頂上,擠滿了人,那些人要儘量連接在一起,才不會在搖晃中跌下來。」 小郭才說了這一句,我就已經知道是甚麼樣的情景了。 可是紅綾卻不明白,她立刻問:「人為甚麼要擠在火車的頂上?」 我向溫寶裕望去,看看他是不是知道人為甚麼要擠在火車的頂上。溫寶裕神情迷惘,搖了搖頭,原來他也不知道──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並沒有經過戰爭的動亂。 在戰爭動亂之中,人群有一種行動,稱之為「逃難」,用逃來躲避戰爭帶來的禍害。可是逃難本身,根本就是一種災害。 在逃難的過程之中,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被逃難的人群超額運用,之所以在火車頂上會擠滿了人,原因當然是由於火車的車廂中再也擠不下人了。 人擠在火車頂上,火車開動,車頂上的人,不但要忍受強風的吹襲,而且還要忍受火車頭所噴出來的濃煙和煤灰,在火車前進的搖晃和震動中,還會隨時從火車頂上掉下來,去了生命。 可是為了逃避戰爭禍害,在戰時(我相信小郭提到的是當年日本皇軍侵略中國的情形)這種情景卻十分普遍,隨處可見。 在開始的時候,鐵路員工還加以阻止。可是急於逃難的人群,由於對戰爭的恐懼,已經喪失了理智,非但不領情,而且還群起毆打鐵路員工。所以後來也就沒有人再多加理會,任由人群爬上火車頂,去完成他們的逃難任務。 (這個故事在很多方面牽涉到人類行為,所以在這裡不妨略為分析一下爬火車頂逃難的這種行為。) (人類往往在喪失理智的情形下做出許多可怕的行為,這些行為不但傷害他人,而且也傷害自己。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些行為往往非常矛盾,難以解釋──應該不會有這種行為發生,可是卻偏偏發生了。) (例如逃難本來是為了保命,爬上火車頂,其喪失生命的可能性遠在處於戰爭發生地點之上,可是人群還是奮勇前赴,在那時候又變得完全不怕死了。) (用完全不怕死的行為來達成怕死的目標,這豈非矛盾之極?) 同樣是在火車頂上,安全的程度也有差別。以在火車頂的中間部份最安全,因為火車頂並不是平面,而是略呈弧形──向兩邊傾斜,所以在邊上,容易掉下去。 而且在火車頂的中間,有凸起的部份可以供人抓住,穩住身子,減少掉下去的可能。 當火車的車廂之中再也擠不下,人群開始爬上火車頂的時候,那種爭先恐後、吼叫吶喊的情形,為了爭取火車頂中間部份的位置而發揮出來的那種強大的殺傷力,如果用在戰場上,足以使任何侵略者喪膽。 身強力壯者佔據了火車頂的中間位置之後,後來者當然只好在火車頂的兩邊。 小郭所說的故事,開始於火車頂上,由於場景十分特別,不加詳細說明不容易明白,所以才花了許多唇舌來解釋。 經過解釋之後,溫寶裕和紅綾明白了這種特殊的情形,小郭方可以繼續他的故事。 小郭說得很詳細,當時我聽的時候頗不耐煩,但是後來知道詳細的敘述在故事以後的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不能加以刪減,只好照樣詳細敘述。 當時火車頂上爬滿了人,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故事,不過這裏只能說其中的一個。 這個故事牽涉到兩個人。 兩個都是青年男性,年齡都在二十二三歲左右,都是正當年輕力壯,所以其中的一個,就佔了火車頂的中間,他立刻緊緊抓住了那個凸出的部份,穩住了身子。 這個青年的名字是陳名富。 另一個青年行動略慢,卻不是由於他的身手不夠矯捷,而是由於他帶了一件行李──那件身外物妨礙了他的行動,使他未能第一時間爬上火車頂,當他努力把行李推上火車頂,人接著爬上來的時候,只能夠在車頂的邊上棲身。 這個青年的姓名是游救國──這個名字有些特別,一般同類的名字都是叫「振國」、「興國」甚麼的,他卻十分直截了當,就叫救國。 這游救國在火車頂的位置恰好在陳名富的旁邊。本來他如果緊挨著陳名富的話,會比較安全。可是在他先把行李推上來的時候,行李就被推到了陳名富的身邊。 那行李是一隻藤做的網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