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中日長江大決戰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會上,蔣介石重新劃分了全國戰區,調整了兵力部署: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 兵力:第2、第3集團軍,共12個步兵師,一個步兵旅,一個騎兵師,一個騎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 負責防守河南及安徽一部。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 兵力:第4、第5、第6、第7、第14、第18六個集團軍。共32個步兵師,14個步兵旅;五個騎兵師,三個騎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 負責防守山西及陝西一部。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兵力:第10、第23、第25、第32四個集團軍和新編第4軍。並32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以及其他特種部隊。 負責在蘇南、皖南和浙閩兩省開展遊擊戰。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 兵力:第9、第12、第16三個集團軍。共18個步兵師,2個獨立步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 防地:廣東、廣西。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兵力:第2、第22、第29、第33四個集團軍,豫鄂皖邊區遊擊總隊。共26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一個騎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 防地:皖西、鄂北、豫南。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 兵力:第7、第17兩個集團軍。共6個步兵師,9個步兵旅;4個騎兵師,4個騎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 防地:甘寧青及綏遠地區。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薛嶽代理)。 兵力:第1、第20、第19、第27、第30、第31六個集團軍,湘鄂贛邊區遊擊總隊。共52個步兵師,和特種部隊、遊擊部隊。 防地:湖南、鄂南、贛省一部。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 兵力:第34集團軍等,共9個步兵師,一個步兵旅;一個騎兵師,一個騎兵旅和其他特種部隊、保安部隊。 防地:陝西。 蘇魯戰區總司令:於學忠。 兵力:7個步兵師和特種保安部隊,遊擊部隊。 防地:蘇北、山東遊擊區。 冀察戰區總司令:鹿鐘麟。 兵力:5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和遊擊部隊。 防地:冀察方面。 全國兵力總計: 250個步兵師, 29個獨立步兵旅;13個騎兵師,10個獨立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和遊擊部隊若干。 僅步兵師來看,經過一年多的抗戰,不但沒被日軍消滅,反比1938年1月的210個步兵師,多出40個師。中國軍隊在對日作戰中,得到提高和加強。 蔣介石命令:長江方面各戰區部隊,從1939年初開始,分期分批整頓輪訓,補充兵員裝備,到1939年底,應全部整訓結束,準備反攻。 3 1938年11月上旬。 當蔣介石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的同一時間,在東京,天皇正召開大本營軍事會議。中心議題是分析中國在武漢、廣州失守以後的形勢,制定日軍對中國作戰的方針策略。 天皇對形勢的判斷如下: 帝國於1938年秋季,以獲取結束戰局的時機為目的,實施攻佔廣州及武漢的積極作戰,並取得了顯赫戰果。但判斷蔣政權依然迷夢未醒,殘存於西邊數省,力圖恢復其戰力,建設新的補給路線,且在法屬印度支那尋求補給港口,繼續堅持抗戰以挽回頹勢。然而,在已喪失中原逃往內地,以及失去主要水陸交通線、豐富資源和大半人口的情況下,我方如採取適當的施策,即使不能加深其內部崩潰,但至少也可使之淪為地方政權。因此,從戰略角度可以認為帝國已經粉碎了抗日的中國政權,今後已進入實施政略進攻、取得美滿結果的階段。因此,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中央政權創造良好條件,支援其成長,是我軍為達到戰爭目的的重要作業。 對華戰爭的本質屬持久戰,對淪為地方政權的蔣政權,與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窮追,莫如保持必要的戰力,向建設新中國邁進…… 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估計確實大樂觀了些、在他們看來,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已經降格為地方小政權。同時,他們尚有力量一直進攻下去,只是覺得一味深入窮追沒意思,才停下來不追不打,而專心建設「新中國」。 實際上,當時日本陸軍在國內的兵力,僅有一個近衛師團,完全唱著空誠計。而在中國已經配置了24個師團,完全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日本某些戰略家也不得不承認:對華作戰未能殲滅中國軍隊之主力即已達到攻擊的極限。 根據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判斷,日本陸軍省於11月18日起草了攻佔武漢以後,中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方針。其核心之點為: 第一、日軍從戰略進攻階段轉變為長期持久戰階段; 第二、日軍應採取局部作戰,以確保佔領區。今後的主要任務是「自主指導新中國建設。」 日本方面用主要精力在佔領區扶持新的中央政權,其目的正如蔣介石所估計的那樣,是為了達到以華制華,以戰養戰。 日軍要重新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必然要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他們看中了國民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大親日派汪精衛。 在日本方面看來,汪精衛自清末以來一直追隨孫中山革命,很有些德高望重的份量,現在又在執政的國民黨中身居要職,對中國中上層人士有號召力。只要他一出馬收拾中國這殘局,中國上下必然熱烈擁護。待一個以汪精衛為首的「新中國」一建立,就把蔣介石的抗日政府孤立起來,日本征服中國的大業,也就圓滿完成。 一貫反對以武力與日本相對抗的汪精衛,在武漢、廣州失陷之後,其反對抗戰的意圖更加露骨。他認為中國再打下去,用不了多久必然全部變成日軍的佔領地一不如在尚未徹底失敗之前,與日媾和,尚能保持一些力量,爭取一些「自立」的條件。待講和了。日軍撤走了,中國在親日的幌子下奮發圖強,再行建設,再爭取完全的獨立自主,再與外強爭個高低。但是,在國人積極主張抗戰到底,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抗戰鼓勁加油的一片喝彩聲中,汪精衛自感無法說服蔣介石,更沒有力量左右執政的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因此,決心孤注一擲,挺身而出「收拾殘局」;走「保種保民」,這一條「和平救國」的道路。 1938年10月下旬。 汪精衛暗中派親信高宗武、梅思平去上海與日本特務影佐禎昭、今井武夫等人密商罷戰媾和之事。10月20日,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即汪精衛由重慶出走,然後,汪、日雙方相互發表和談聲明。 11月30日。 天皇批准了「調整日華新關係方針」。基本內容為「新中國」承認「滿洲國」;華北、蒙古為日華軍事合作特區;長江中下游地域和華南沿海為日華經濟合作特區;規定「新中國」之政權形式為分治合作。在附屬條款中,還有「中國應賠償事變爆發以來日本國民在中國所蒙受之權利、利益的損失。」 12月18日。 汪精衛和夫人陳壁君,以及陳公博、周佛海、林柏生、陶希聖、曾仲鳴等人,趁蔣介石到陝西武功召開軍事會議之機,從重慶乘飛機,經成都到達昆明,在雲南省主席龍雲的幫助下,包租一架飛機逃往越南河內。 12月21日,陝西武功。 蔣介石正在主持軍事會議,向西北將領們傳達南嶽軍事會議精神,突然接到行政院副院長張群從重慶打來的電報,說汪已去河內,與日方商談和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