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中國騎兵 | 上頁 下頁
九一


  部隊準備就緒,大劉掏槍就把鬼子打倒了,十挺機槍隨即架上周圍房頂,八路軍沖進了據點。守門的偽軍根本沒敢抵抗,只有那日本女人還抱著老公一個勁地哭。

  劉連長站在院子裡喊:「馬德傳,你叫八路來說話,現在我們來了!是你下炮樓還是我上去?」那馬德傳連滾帶爬跑到跟前,左一巴掌右一巴掌地猛抽自己嘴巴,哪裡還講得出話來!

  接下來就拆檢查站,拆炮樓。那時候,八路軍打下敵人據點之後就拆掉,拆下炮樓、圍牆和房屋的磚瓦木料都歸參加勞動的群眾所有,所以只要八路軍打了勝仗,周圍的老百姓早就拿著鋤頭、鐵鍬等著了。兩個月也蓋不起來的大據點,一天時間就能拆得乾乾淨淨。

  幹完這些,騎兵們揚長而去。偽軍領教了黑馬團的厲害,都說:「有日本人的地方都是說拿下就拿下,咱們這裡恐怕更靠不住。」從此就老實多了。

  老百姓是最現實的,沒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說多少好聽話也沒用;老百姓也是最仗義的,一旦八路軍維護了群眾的利益,他們就能豁出來跟著共產黨幹。

  從根據地來了宣傳隊、工作組,調來了民兵骨幹,各鄉各村成立了救國會、民兵隊,河西地區的民主民生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在樹林邊、原野上,廟宇外、河套裡,到處都可以看到戴草帽、拿著武器的「青抗先」,有的在上政治課,有的在會操,個個生龍活虎、精神煥發。

  軍民關係也日益融洽。在路邊,一個老農扛著鋤頭從田裡歸來,後面跟著個紮羊角小辮、挽著野菜籃子的小姑娘,看見騎兵就招手。八路軍和他倆打招呼,這一老一小也滿臉喜悅地回應。那小女孩的模樣十分可愛,每當看到有戰士對她做鬼臉,就蹦跳著發出串串銀鈴般的笑聲,引得騎兵隊伍也是歡聲一片。

  各村都開展了參軍動員工作。群眾組織踏著「隆咚嗆、嗆咚嗆」的鼓點,扭著秧歌挨家挨戶地給軍屬送榮譽牌和光榮花,「青抗先」、婦救會和兒童團的男女載歌載舞地唱著:

  模範爹,模範娘,

  快快送兒上戰場。

  ……

  好丈夫,志氣強,

  參加八路在前方。

  我在家中搞生產,

  抗日軍屬真榮光。

  其他群眾看了十分羡慕:「現如今,參加八路真比當年中了舉人秀才還榮耀哩!」家裡再有人去當民兵打鬼子,就十分支持了。

  民兵隊伍普遍建立起來,敵人搶糧的陰謀就更難以得逞了。1945年8月,浚、汲兩縣的日偽軍聯合出動「清鄉」。以往遇到這類情況,老百姓只有「跑反」,可如今不同了,各村民兵紛紛組織起來抵抗,一邊操起土槍、土炮和敵人對著幹,一邊向八路軍報信。

  得知消息,黑馬連最先趕到,三個排輪番奔襲,不斷騷擾。接著,紅馬連來了,十六團來了,分區獨立團也來了……偽軍立刻崩潰,日軍也丟下大車倉皇逃跑,民兵們漫山遍野地追俘虜、撿戰利品,樂得合不攏嘴,說:「日本是那個廟不是那座神了,小鬼子不行了!」鬼子漢奸也哀歎:「八路一來,土包子也成精了!」

  1945年的夏天,冀魯豫邊區已經發展成為共產黨在敵後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全區東起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南至新黃河,北到德石路。縱橫千餘裡,人口超過兩千萬,除交通幹線和一些孤立的大據點之外,日偽軍都被驅逐到了邊沿區。

  從當時的總體形勢來看,根據地周邊環境呈「南松北緊,東緩西急」的態勢。「北緊」,是指北面冀南軍區的攻勢作戰不很順利,受到了日偽勢力的阻礙;而「西急」則是因為王樹生、戴季英領導的河南軍區(豫西)剛成立不久,正在伏牛山一帶與敵人酣戰。

  九分區的作戰區域在豫北,但為了策應豫西戰事,騎兵們也經常向西機動,到平漢路一側打擊日偽交通線,這本來是豫西部隊的任務,但他們這時候有點忙不過來。作為兄弟部隊,互相幫助是應該的。因此,劉春雷率領的騎兵一連就在衛河與平漢鐵路之間馳騁。

  「衛水清,通天津;衛水長,出皇糧。」自從三國時曹操治理水利起,衛河就成了河南省重要的水運樞紐。歷史上,衛水還曾經有個響亮的名字——永濟渠。到了抗戰時期,衛河沿岸雖然堤防殘破、洪澇頻繁,但依然出產有名的衛河銀魚,航運也能直達天津。

  從衛河岸到平漢線一帶,是古時候的牧野和朝歌。據說很久以前,有個叫妲己的狐狸在這裡變成了美女,還有個叫衛懿公的國王在這裡養過仙鶴。而1945年的夏天,劉春雷和他的戰友們就在這個地方學會了玩地雷。

  地雷是遊擊隊的重要武器,但騎兵們很少使用。

  在一些電影電視裡,民兵們成天都帶著地雷,這裡炸了那裡炸,其實沒有這麼誇張。鬼子並不是天天進村,地雷也不必一年四季都掛著弦;並且,抗戰時的民兵使用的大多是自製的土地雷,沒有多大殺傷力,能不能炸死人都難說。

  民兵使用的地雷,厲害的有兩種:一種裝填黃色炸藥,這是兵工廠生產的,偶爾能給遊擊隊發幾個,如果打了勝仗立了功也能再獎勵幾個,總之十分難得;另一種是特大號地雷,可這玩意兒不僅成本高,而且容器不好找,還不容易偽裝,所以用的也不多。

  最常見的是裝黑火藥的「鐵西瓜」,實際上就是個大鞭炮,主要靠混在爆炸物裡的鐵片、石子傷人,崩得好能打中要害,崩得一般也就是個燒傷。因此,在真正的地雷戰裡,那種「地雷一響,鬼子就飛到天上」的場面其實不多,更常見的是,「轟」的一聲之後,鬼子突然變成個黑不溜秋、渾身冒青煙的灶王爺,怪叫著又蹦又跳。

  一連初到淇縣的時候,當地民兵組織剛建立不久,規模小,人數少,對開槍打仗的事情還有些害怕,八路軍就帶領他們打遊擊。但是,騎兵們自己對地道戰、地雷戰也不太內行,所以當起這個「師傅」來多少有些心裡沒底。

  有一天,聽說上級派人來辦民兵訓練班,劉春雷覺得機會難得,就帶著全連的班長、排長們去參加學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