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中國騎兵 | 上頁 下頁
九〇


  §第三十四章 我們勝利了

  1945年的七八月份,騎兵一連在河南淇縣、浚縣一帶活動。

  楚旺戰鬥之後,冀魯豫根據地擴展到了河西地區。衛河以西是日偽頑勢力長期盤踞的地域,在這裡,形形色色的漢奸武裝打著各種旗號替日本人搜刮糧草物資,守衛交通幹線。各路偽軍雖然背景不同、心態各異,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他們都不願意看到抗日根據地的擴大,竭力阻撓共產黨基層組織的活動,反對農村土地改革和民主運動。

  針對這個情況,冀魯豫軍區要求在河西地區採取有效行動,震懾敵人、拓展局面,以「打拉結合」的方式分化偽軍,鞏固抗日政權。為此,九分區決定派出主力部隊深入敵後。

  騎兵團組建了兩個遊擊分隊,一連為第一分隊,任務是配合民兵破壞衛河沿岸的日偽據點,破襲平漢交通線,協助地方政府開展工作。

  騎兵具有機動能力強的特點,軍事訓練以進攻戰術為主,實戰中強調「短促接敵,迅猛進攻」、「有利就打,打了就走」,再加上過硬的軍政素質和輕便有效的武器裝備,完全具備實施遊擊作戰的經驗和能力。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騎兵也存在著不適宜化裝隱蔽,兵力分散之後難以發揮戰鬥效能,在敵佔區和遊擊區籌集給養不便等問題,長期在敵後遊動的困難較大。

  在通常情況下,騎兵團在敵後不分散、不長時間滯留,而是採取集中兵力遠程奔襲的方式,主要擔負牽制襲擾和戰役支援任務。

  但這一次不同了,在遊擊區維護政權建設,協同民兵作戰,不可能大規模集中使用騎兵部隊,所以,騎兵團只派出了一連和四連,分別組建為黑馬、紅馬兩個分隊。團領導要求深入敵後的戰士們積極摸索經驗,做好長期遊擊鬥爭的準備。團長兼政委李庭桂同志對深入敵後的騎兵戰士們講了三點意見:「一、沒有人是生來就會打仗的,要在戰爭中學會戰爭;二、要依靠黨組織、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才能在戰爭中獲得主動;三、情況越是複雜,越要弄清『任務、敵情、我情、地點和時間』這五大要素,否則,『五行不定,輸得乾淨』。」這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確實管用。

  擔任遊擊分隊的兩個紅軍連得到了補充,機槍和衝鋒槍多配置了一些,另外還增加了一個通信班。一連指導員張鳳翔負傷尚未歸隊,連裡的事務只能暫時由連長一個人負責。劉春雷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反復琢磨過去的戰鬥經歷,想到一點經驗教訓就趕緊記下來,一晚上居然寫了十幾頁紙。就這麼著,原本最頭痛寫字的他,從此開始做筆記了。

  河西一帶是新區,這裡的群眾對八路軍還不太瞭解。「黑馬連」剛開到的時候,老百姓都躲了起來,村裡不僅看不見家禽和牲口,甚至連一個青壯年也沒有。老人和孩子坐在床頭以驚恐的眼神看著騎兵,向他們問好打招呼沒有回應,想徵集糧草得到的是搖頭。至於動員擔架、搞後勤服務就更是無法完成的任務了。

  越是在複雜的環境裡,八路軍就越要注重群眾紀律。

  有一次,一連白天駐進一個村子,想要就地徵集些糧草,老百姓都搖頭,說是沒草料也沒有糧食。戰士們不搜查不埋怨,高高興興幫老鄉掃院子挑水,然後牽著戰馬到野外吃青草,順便采點野菜回來。

  出了村,發現麥田裡聚著一群人,遠遠望見部隊就一哄而散;接著,斥候騎兵又在一個大土坑裡找到了十幾頭牛和驢,顯然是剛才那些村民藏在這裡的。騎兵就幫著餵牲口吃草,連隊的馬醫生還給驢子治了腿,然後一一拴在村口的樹上。

  開飯的時候,八路軍吃的是用自帶的糧食和著野菜做的菜饃。通信員吳立然幫連長打飯,一手端著疙瘩湯一手拿著饃。正走著,路邊突然竄出個傻子,一把將饃饃搶走了,小吳和連長只好喝湯。那傻子腦筋不行,胃口倒還不錯,三兩口啃完了菜饃又跑過來盯著大劉的碗看,劉連長乾脆把菜湯也分給他一半。結果是傻小子撐了個肚兒圓,八路也覺得挺開心的。

  那傻子的老娘得知這情況,一句話也說不出,只是流淚,渾身哆嗦著硬拉著兒子要給大劉磕頭。

  天黑以後,騎兵開拔了。村民們拿著自家烙的餅子,拎著喂戰馬的黑豆送出村來。那些跑出去躲避的青壯年也回來了,解下拴在村口的牲口,有點害羞地訴說自己的苦衷。八路軍借機向群眾宣傳了黨的政策和主張,從此以後,騎兵連在附近徵集糧草就容易多了。

  開闢新區,工作重點是變「兩面負擔」(既要向日偽交糧,也向抗日政府交糧)為「合理負擔」。騎兵連和八路軍各部在民兵的配合下頻頻襲擾交通線,打擊日偽搶糧隊,保護群眾財產。這樣一來,不僅使根據地的物資全部掌握在抗日民眾手中,就連遊擊區的糧食也不能流入敵佔區。1945年河南夏糧大熟,可開封、洛陽等日偽中心地區卻出現了物資緊缺、糧價高漲的情況,這和八路軍採取的封鎖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開始的時候,群眾對參加抗日活動並不熱心。有的小夥想當民兵,家裡人卻哭著喊著往回拽;部隊需要徵用民夫,老百姓也是能躲就躲,實在躲不過了,一家老小就都圍著連長、排長、班長,遞香煙說好話,千拜託萬囑咐,又是眼淚又是鼻涕的,好像八路軍是要拉他們去送死一樣。

  而八路軍對群眾卻是有求必應。只要得知日偽軍出動搶糧,或者是老百姓訴說受到了威脅,無論部隊多疲勞,路途有多遠,騎兵總是立即出動,對小股的敵人堅決消滅掉;如果敵人太多,就層層阻擊襲擾,反正不能讓敵人把搶來的東西拉走。這麼打了幾仗,百姓的膽子壯了,有事就向八路軍報告,對日偽勢力的掠奪也敢於反抗了。

  淇縣衛河渡口駐著三十多個偽軍,還有個日本工程師①。據點的頭目叫馬德傳,每當群眾經過渡口,他總是搜查盤剝,征糧索款,還囂張地宣稱:「當日本的差就要按日本人的章程辦,八路有意見,讓他們上炮樓來說!」於是老百姓就向騎兵訴苦,騎兵連當即決定拔掉這個據點。

  【① 當時,日寇為維護河南到天津的水運,在豫北實施了「引黃濟衛」工程。】

  行動的當天,八路軍化裝接近渡口,兩個偵察員扮成賣山貨的在據點跟前吆喝。那日本婆子看見水果高興壞了:「卡幾卡幾(柿子),拉西拉西(梨)。」跑出來挑柿子選梨子,她男人也在旁邊看熱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