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遠東朝鮮戰爭 | 上頁 下頁
一一六


  當國內的報紙到達朝鮮前線彭德懷手中的時候,他由於睡眠極少和緊張不安正處在極度的疲勞和焦躁之中。他看了報紙後,緊張與焦躁更加嚴重:「大遊行,慶祝漢城解放,還喊口號,要把美國侵略者趕下海去……有些人只知道我們打了勝仗,不知道我們取勝的代價和困難。速勝論的觀點是有害的。我們的報紙怎麼能這麼宣傳?解放個漢城就這樣搞,要是丟了漢城,怎麼交代?」

  彭德懷所說的「勝利的代價和困難」,是指自中國出兵朝鮮後三次戰役打下來的損失。部隊傷亡是巨大的,主力部隊,尤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精銳部隊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四十二等軍,戰鬥傷亡尤其大。很多連隊中的戰鬥骨幹損失大半,基層幹部的犧牲比例令人痛心。不少部隊目前的兵員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一。在與武器裝備現代化的聯合國軍作戰中,中國軍隊贏得勝利的恨一夥辦以有一次又一次地前赴後繼不怕犧牲。

  正如美軍戰史中所描述的:「在地面密集的炮火和各種火器編織的密不透風的封鎖下,在天空上鋪天蓋地的飛機的航空炸彈、凝固汽油彈和機關炮所構成的死亡的大網下,中國士兵一波一波地進攻潮水般湧來,在照明彈慘白的光芒中,聯合國軍士兵驚恐地看著這些後面的士兵踏著前面士兵的屍體毫無畏懼地向他們衝擊而來,這些中國士兵義無反顧,毫不退縮。」彭德懷和其他志願軍將領都是經歷過抗日戰爭和國內解放戰爭的軍人,戰爭中的傷亡似乎已經不能再令他們過分地傷情;但是,朝鮮戰爭中中國士兵和基層軍官傷亡的速度和數量已經超出了他們感情的承受能力。朝鮮戰場上的每一次戰鬥的勝利都是用中國優秀的年輕士兵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這些士兵的指揮官他們對此刻骨銘心。

  當中國軍隊的前鋒越過漢江,繼續向南突進的時候,彭德懷下達了一道頓時引起了各方激烈爭論和迷惑不解的命令:「全軍立即停止追擊!」

  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的長距離的撤退,再次引發了西方陣營中政治態勢的混亂。包括英國在內的幾乎所有的西方大國均因朝鮮戰局的再次惡化,尤其是漢城的丟失,而感到一種不可名狀的驚慌。盟國幾乎異口同聲地質問杜魯門:聯合國軍是不是打不下去了?還不撤出那個該死的遠東半島?東京的那個傲慢的美國老頭到底是個什麼人?麥克阿瑟是反共的老英雄還是通敵的老間諜?

  就在中國軍隊發動第三次戰役,聯合國軍的前沿迅即崩潰的時候,麥克阿瑟給華盛頓發去一封電報,要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重新考慮他被否決了的針對中國的行動,揚言不然聯合國軍就要付出被迫撤退的代價。麥克阿瑟所說的「針對中國的行動」,是他在朝鮮戰爭一開始就提出的一系列擴大戰爭的主張:封鎖中國的海岸,襲擊中國東北的機場,蔣介石參戰和騷擾中國東南大陸等等。對於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來講,麥克阿瑟電報的內容是預料之中的:面臨戰場上的失利,這個老傢伙肯定會打來這樣的電報,繼續表達一個威脅性的信號:要麼將戰爭擴大,要麼就是失敗。

  戰後,美軍方有人重新讀了戰爭時期麥克阿瑟打給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數十封電報,得出的結論是:麥克阿瑟是一個脫離現實的指揮官;一個希望把戰場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歸功於自己,而不承擔任何失敗責任的指揮官。他的每一封電報都附加著這樣的條件:要麼給我我需要的東西,否則後果由你們承擔。

  l月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經杜魯門總統批准,給在東京麥克阿瑟回電,電報措辭極為含糊:「不大有可能發生政策轉變或其他外來不測事件以致有理由要加強我們在朝鮮的努力」,「封鎖中國也要等到美國在朝鮮的地位穩定之後,同時還需要和英國等盟國的商談」,「因為要考慮英國經過香港同中國進行的貿易和聯合國的同意」。「至於對中國本土的攻擊,恐怕只有待中國在朝鮮之外攻擊美國部隊時,才能授權進行」。電報明確拒絕了麥克阿瑟邀請蔣介石部隊參戰的要求。最後,關於朝鮮戰局的發展,電報這樣說:

  「在保障體部安全和保衛日本的根本使命這一首要考慮之下,逐步堅守陣地,盡可能給救人以重大的打擊。

  如果根據你的明確的判斷,為避免人員和物資的嚴重損失而必須撤退的話,那時可以將你的部隊從朝鮮撤至日本。」

  麥克阿瑟接到電報後「憤怒之極」,他認為這是給他的一個「陷阱」,要求他做出「完全矛盾的選擇」。什麼叫做「逐步堅守陣地」,否則就「從朝鮮撤至日本」?

  第二天,麥克阿瑟在回電中憤怒地說:要我既守住朝鮮陣地又保衛日本,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力量。如果華盛頓不擴大戰爭規模,以美軍現有的兵力,其部隊在朝鮮的軍事地位就支撐不下去。他說:「聯合國軍在長期艱苦的征戰中已經精疲力竭,並因為那些無端指責他們在被曲解的後退行動中的勇氣和戰鬥素質的可恥宣傳而感到苦惱。士氣在急劇下降,作戰效率受到嚴重威脅,除非要求他們以生命換取時間這一政治基礎,得到了明確的說明、充分的理解以及緊迫到了作戰的危險可以欣然接受的程度。」

  他再次向華盛頓的決策人物發出質問:「根據你電的合理解釋,敵人的優勢實際上倒是一個決定性的尺度。因此,我的疑問在於:目前美國的政策目標究竟是什麼?是在於目前的有限時間內盡可能保持在朝鮮的軍事地位,還是在能夠實施撤退時就立即撤退以儘量減少損失?」

  麥克阿瑟把前途描述得一片黑暗:「在受到非同尋常的限制和被迫面臨種種困難的情況下,本軍在朝鮮的軍事地位是難以保證的,但是它能堅持一定的時間,直至全軍覆滅,如果壓倒一切的政治考慮這樣要求的話。」

  麥克阿瑟咄咄逼人的要挾和氣勢洶洶的質問,是給杜魯門的一系列難題。公平地說,作為戰場司令官,受制于本國政府的遠程控制而不能隨心所欲,是一件令一名擔負戰爭勝負責任的職業軍人很痛苦的事情。麥克阿瑟所提出的問題,連杜魯門本人也無法果斷地給予答覆,原因很簡單,整個美國政府都處在混亂的境地裡。面臨朝鮮戰爭的重大失敗,美國究竟應該怎麼辦,沒有人能對此下個結論。矛盾的本質是清楚的:和中國人在朝鮮的戰爭肯定是一場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又怎樣才能不動用美國和盟國更多的力量而勝利?有沒有為避免盟國對歐洲安全的擔心和對朝鮮問題的指責,迅速能在朝鮮戰爭中贏得勝利的可能性?如果沒有這種可能,朝鮮戰爭最好現在就停下來。但是,怎麼才能停下來?用什麼方式停下來才既符合美國在遠東的利益,又令美國政府和美國軍隊不丟面子?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中的高官們對麥克阿瑟的電報表示出極大的不滿,認為這是在公開指責『慘謀長聯席會議的一切經過總統所制定的方針是錯誤的」。他們敏感地意識到:麥克阿瑟的這封電報是「留給後人看的,目的是一旦事情到了一團糟的時候,他能就此推卸一切責任」。

  國防部年馬歇爾看到電報中關於士氣的說明時說:「一個將軍埋怨他部隊的士氣之日,便是應當檢查他自己士氣之時。」

  國務卿艾奇遜的反應更加激烈:「無需任問證明,找完全相信這位將軍的桀驁不馴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而且對其總統的意圖基本蔔不順忠!」

  國務卿以官場的清醒說出了問題的實質,麥克阿瑟這個美軍海外軍團的指揮官和美國總統的矛盾已經超出了軍事的範疇。

  不管怎麼說,杜魯門總統在召集了一系州會議之後,還又準備安撫一下麥克阿瑟,目的是再靜觀一下戰場形勢的變化。

  從戰後披露的資料分析,杜魯門和他的同僚們當時已經收到美軍在朝鮮戰場的現場指揮官——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將軍傳來的某種信息,這種信息的核心觀點是:最後的勝利且不可妄說,但是美國人在朝鮮半島堅持下去,並且在軍事上給予中國軍隊某種打擊,是完全可能的。

  杜魯門總統決定通過三條不同的渠道使麥克阿瑟安靜下來。

  一、由參謀長聯席會議發電報,重申華盛頓的意見,即:美國在朝鮮的長期堅守雖然不可取,但進一步爭取時間將符合美國的利益。「要給中國人盡可能重大的懲罰,不撤出朝鮮,除非確實迫於軍事上的需要」。

  二、派陸軍參謀柯樹林斯去遠東,和麥克阿瑟面談,並且赴朝鮮調查戰場的實際情況。

  三、杜魯門總統以私人的名義給麥克阿瑟將軍發一封電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