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遠東朝鮮戰爭 | 上頁 下頁
四一


  這是一場「遭遇和反突擊戰役」。彭德懷這樣給突然打響的戰役定性。

  整個中午彭德懷一言不發,連吃飯的時候都在沉思。飯後,總部的高級將領們跟在彭德懷的身後,希望能聽見他對戰局的指導性見解。美軍的飛機在上空盤旋,警衛員催促彭德懷進防空洞。彭德懷發火了:「要去你們去!反正我不去!」

  在地圖前沉默很久的彭德懷終於說:「好事多磨,恐怕又要改變計劃嘍!」

  第四十軍的—一八師已經把南朝鮮第六師二團三營殲滅了,可是一二零師在雲山方向的阻擊戰鬥仍然在艱苦地進行。

  如果再僵持下去,中國軍隊暴露企圖的概率就更大了。除了被阻擊的南朝鮮軍隊在突然被打的情況下失去判斷地到處亂竄外,出乎意料的是,其他各路敵人仍然在分兵北進。其中,英軍第二十七旅已經到達南市,距離中朝邊境僅30公里,美軍第二十四師已經到達大館洞,距離中朝邊境35公里,南朝鮮第六師的七團竟然已經佔領了距離中朝邊境僅僅5公里的楚山,並且開始炮擊中國的領土。

  在25日晚彭德懷給毛澤東的電報中,可以看出彭德懷對戰局如此開始的極端不滿意:敢以坦克數輛和汽車十數輛組成一支隊伍,到處亂竄。我企圖一仗聚殲兩三個師甚困難,亦再難保守秘密。故決定以軍和師分途殲滅敵之一個團和兩個團

  (今晚開始),求得第一戰役中數個戰鬥殲滅敵人一兩個師,停止敵亂竄,穩定人心,是十分必要的。

  毛澤東複電:先殲滅敵人幾個團,逐步擴大,殲滅更多敵入,穩定人心,使我軍站穩腳跟,這個方針是正確的。

  彭德懷隨後下達了「各部隊追擊敵人」的命令。

  也是在25目的這天早晨,在聯合國軍於剛剛佔領不久的北朝鮮首都平壤舉行的閱兵式上,麥克阿瑟命令第一批到達朝鮮的士兵「向前走一步」。他親切地撫摸了向前走出一步的士兵的肩頭,儘管向前走出一步的士兵已經沒有幾個人了。第一批到達朝鮮的史密斯特遣隊的士兵有的已經躺在屍體袋中回美國了,而大部分正躺在日本的醫院裡。然後,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回答記者關於戰局的提問,沃克一邊暗示戰爭馬上就要結束了,一邊回答說:「一切進展順利。」

  可是,沒有多一會兒,前線就傳來了「遭遇強大抵抗,南朝鮮軍隊傷亡慘重」的報告。尤其令麥克阿瑟和沃克驚訝的是,報告都異口同聲地說:「可能是中國軍隊參戰了。」

  證據是,雲山方向,抓獲了一名「既不懂朝語,也不懂日語」的敵對士兵。

  這位被聯合國軍方面編號為「戰俘一號」的俘兵是中國廣東省人。

  接著,溫井方向報告,又有一名在戰鬥中負傷的士兵被俘。

  報告說他是一名「中國人」。

  令麥克阿瑟和美軍情報部門不知所措的是,其中的一名中國俘兵說自己部隊的番號是中國第八軍第五團。美軍情報部門就此費了很大的力氣查找中國軍隊的編制序列,最後發現這個口供是子虛烏有,因為中國軍隊的「第八軍」屬￿正在中國西北地區作戰的「一野」部隊,而且這個「第八軍」的番號在一年多前的1949年5月已經撤銷了。況且,所謂「第五團」,根據中國軍隊「三三制」的編制方式,應該隸屬「第一軍」,而「絕對」可靠的情報卻說,中國軍隊的第一軍此刻還駐紮在中國的腹地青海省,一兵一卒也沒派到幾千公里以外的朝鮮來。

  「是北朝鮮士兵謊稱自己是中國人,或者是零散的中國志願人員。」美軍最初是這樣判斷的,「估計數量不會超過一千人。」因為聯合國軍方面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在這個時期中國軍隊參戰的任何可以解釋的理由。

  於是,就在中國軍隊已經正式打響抗美援朝戰爭的時候,美第一軍在「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進至博川。下午4時,第一軍軍長下達的命令是:向北總追擊。

  但是,到了25目的下午,各處的戰報不斷傳來,直到天黑的時候,麥克阿瑟仍無法在混亂的戰報中理出個頭緒來。

  無論如何,1950年10月25日發生在朝鮮半島北部的戰鬥,對於聯合國軍來講,是戰爭歷史中一場悲劇的開幕。

  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事後沉重地說:「我們認為什麼都知道,而實際上什麼也不知道。然而,對方卻一切都知道。於是,戰爭開始了。」

  §右翼的崩潰

  10月26日,對於中國人民志願軍來講,發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災難。

  災難是自己造成的:東線的第四十二軍三七零團的一個運輸隊,給其堅守在前沿的二營運送彈藥和乾糧,結果在北朝鮮的大山中迷了路。在尋找二營的陣地時,他們看見一個山溝裡有座茅屋,茅屋裡有燈光,於是就在沒有判斷敵我的情況下上前問路。在茅屋中休息的是30多名南朝鮮士兵,而志願軍運輸隊僅10多個人,5支步槍。

  在短暫而激烈的交火之後,運輸隊的士兵全部被俘。

  發現了中國軍隊的消息使指揮東線作戰的美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大吃一驚,他立即把這些中國士兵用飛機送往東京交給麥克阿瑟審問。之後,麥克阿瑟又把中國的士兵送往了美國。

  更多的關於中國軍隊參戰的情報彙集起來被送往麥克阿瑟的司令部,情報中包括第八集團軍部隊一個接著一個的報告,說他們不斷證實他們的部隊已經和中國軍隊接觸,其最大的兵力為師級。結論是:「一個新對手已經確鑿無疑地參戰了。」

  但是,麥克阿瑟還是不相信。他的情報處長威洛比以其固執的性格和嚴重的判斷失誤在後來的朝鮮戰爭中備受抨擊。威洛比於27目的補充情報中依舊持以下結論:應該認識到,大部分中國軍隊沒有與一個主要的軍事強國進行實際戰鬥的有效經驗。此外,他們的訓練也像原來的北朝鮮軍隊一樣,由於缺乏統一的裝備和彈藥供應而大受阻礙。

  從戰術觀點上看,由於節節勝利的美軍師全部投入戰鬥,因此,進行干預的黃金機會看來早已過去;如果中國採取這一行動,很難設想,會把它推遲到北朝鮮軍隊的殘部氣數已盡的時候。

  從純軍事角度上講,威洛比對中國軍隊是否參戰的判斷,是有其道理的。他所看到的關於對被俘的中國負傷士兵的描寫是這樣的:抓到的俘虜似乎是一群缺乏訓練的烏合之眾。所有的人都沒有任何正式的標記,儘管其中幾個人用墨水在他們的軍上衣裡寫了他們的姓名和部隊番號。他們的棉服裡塞滿了棉花,通常是深黃色,與朝鮮的荒山禿嶺顏色相仿。軍官服裝的不同之處僅僅是在褲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