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肉長城 | 上頁 下頁 |
一五六 |
|
北嶽區軍民圍攻淶源地區的日偽軍,襲入靈丘定襄兩縣城以及忻口車站,攻克日軍據點、碉堡四百多處,恢復和解放村鎮一千六百多個,解放人口八十多萬。冀中區軍民攻克定縣的懷德、饒縣的官廳和高陽的舊城,解放了肅甯縣全境,襲入天津市,攻克日軍據點八百多處,解放村鎮三千八百多個,解放人口一百二十多萬。冀東區軍民先後攻克太平莊新莊子三岔口等二十一個據點,收復薊縣平谷三河之間大片地區,開闢了通縣公路以南地區,逼近北平天津近郊。晉察冀根據地軍民總共作戰四千多次,斃傷日偽軍二萬二千九百多人,拔除日軍據點一千六百多個,解放人口七百五十八萬,擴大了北嶽區,鞏固了平北與平西區,堅持了冀東區,恢復了冀中區。晉察冀部隊分別組成冀晉軍區、冀中軍區、冀察軍區和冀熱軍區。 太行區軍民向蟠龍至武鄉、榆社至武鄉、水冶至林縣之間的各條公路沿線發起攻勢作戰,收復蟠龍鎮、榆社縣城和水冶鎮,並向邢臺沙河新鄉輝縣地區發動進攻,開闢了新鄉輝縣根據地。太岳區軍民出擊濟源和垣曲地區的日偽軍,收復國土兩千六百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十一萬,並控制了兩地之間的部分黃河渡口。冀魯豫區軍民在昆山地區發動攻勢,攻克日軍據點五十多處,恢復了昆張地區,打開了東平和汶上的局面。隨即進攻清風城和湖西地區,恢復微山湖西中心區,使山東西部各個小塊遊擊根據地連成一片。一年中,晉察魯豫根據地軍民總共斃傷日偽軍三萬八千多人,收復縣城十一座,解放人口五百多萬,收復國土六萬多平方公里,改變了根據地被分割的局面。 中共領導的抗日軍隊,取得了巨大的戰績。外國的民眾迫切希望瞭解。駐重慶的外國記者們多次提出要求,蔣介石才同意組織一個中外記者團訪問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5月17日,由斯坦因、愛潑斯坦、福爾曼等六名外國記者和孔昭愷、張文伯、趙超構等九名中國記者組成的中外記者團離開重慶前往西北。6月9日,記者團抵達延安。12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央禮堂會客廳接見他們,發表熱情洋溢的祝詞,並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22日,葉劍英在王家坪全面系統地給記者團介紹了抗戰以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發展狀況和作戰狀況,以及所抗擊的日偽軍數量,所建立的抗日根據地狀況等。 延安文化界在24日集會,招待中外記者團,會場氣氛十分熱烈。當時正值中共七大前夕,記者團採訪了周恩來、劉少奇、賀龍、陳毅、聶榮臻和徐向前等中共高級領導人,還見到了在延安工作的外國友人馬海德和林邁可等。他們廣泛參觀了邊區政府的各種工廠、新華社、自然研究院和醫院等設施,對延安生機勃勃的場面留下了深刻印象。外國記者要求前往八路軍前線繼續參觀,到10月下旬才返回重慶。 記者團在西北訪問期間,向國外報紙發出了許多新聞稿,後來還寫了許多文章和書籍,如福爾曼的《來自紅色中國的報告》,斯坦因的《紅色中國的挑戰》和《中國共產黨與解放區》,愛潑斯坦的《中國未完成的革命》,武道的《我從陝北回來》,趙超構的《延安一月》,如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八路軍和解放區人民的偉大業績,使全世界人民對抗戰中的中國共產黨有了客觀的瞭解。 史迪威同樣希望瞭解中共,並與中共建立聯繫。他的政治顧問戴維斯,在年初就擬定了一個派遣美軍觀察團到延安的計劃,由於蔣介石一再阻撓,拖到7月才實施。代號為「迪克西團」的美軍觀察組十八人分兩批從重慶飛抵延安,第一批在7月22日起程,第二批在8月7日起程。其主要成員是包瑞德上校、謝偉思和克羅姆林。觀察組會見了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等人,彭德懷、陳毅和葉劍英等人向觀察組做了有關根據地的專題報告。 在延安,美軍觀察組盡情遊覽參觀,對中共的政治狀況、軍事狀況和軍事實力有了進一步瞭解。中共與群眾的密切關係,八路軍的高昂士氣,解放區的生氣勃勃,給他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7月28日到第二年3月13日,毛澤東與謝偉思進行了六次談話,縱論中美關係、國共關係、中蘇關係和中日關係,闡述了許多富有遠見的戰略思想。毛澤東的遠見卓識,深刻影響了謝偉思、包瑞德等觀察組成員。通過他們發回美國的大量報告,毛澤東的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羅斯福、馬歇爾、史汀生和史迪威等人。觀察組一直在延安呆到下一年8月。第一任觀察組組長包瑞德後來寫有《美軍觀察組在延安》一書,記述了全部過程。 來到延安的不僅有外國記者和美軍觀察組,羅斯福的私人代表赫爾利也在11月7日訪問延安。美國認為,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國,就無法戰勝日本,赫爾利來華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調解國共兩黨的關係。赫爾利一到重慶,就開始與中共代表林伯渠與董必武進行談判。中共中央在獲悉談判情況後,向赫爾利發出邀請。赫爾利在林伯渠陪同下飛抵延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到機場迎接。赫爾利第二天就與毛澤東等人開始會談,經過激烈辯論,赫爾利接受了中共提出的五條協議,認為「這些建議完全是合理的」,而且還可以修改得更有利於中共,使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感到吃驚。 10日中午,毛澤東和赫爾利分別在《延安協定草案——中國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協定》上簽字。赫爾利認為,這個包括五個條款的協定,反映了美國對民主與人權的觀念,因此十分興奮,馬上帶著尚缺蔣介石簽字的文件返回重慶,周恩來也同機前往,繼續與國民黨方面談判。 毛澤東為了加快抗戰勝利的進程,在年底決定抽調部分主力向華南地區發展。南下部隊從第三五九旅抽調主力三千八百人,中央組織部選調一批幹部,護送九百多名南方幹部,組成約五千人的部隊,簡稱為「南下支隊」,正式的番號是「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遊擊支隊」,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治委員,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員。 提起第三五九旅,人們就會想起旋律悠揚的女聲歌曲《南泥灣》。大家都知道,王震和他的第三五九旅都是陝甘寧邊區屯田墾荒的模範,但並非人人都知道,這支部隊在抗戰將要勝利的時候,經歷過一次鐵流萬里的漫漫征程。 南下支隊於11月19日從延安出發,兩天后渡過黃河。戰士們在河邊站了很久,才依依不捨地走進呂梁山區。12月1日,天空不停地飄著雪花,騾馬的鐵蹄踏在冰凍的山路上,發出清脆的響聲。山勢陡斜,人和牲口不斷在雪地上摔倒,有幾匹騾馬滾下山溝摔死了。翻過第一道山頭,王震指著前面山崗上的一座崗樓說:「那就是敵人的碉堡。如今敵人兵力短缺,顧了頭不能顧腳。主要兵力都集中到鐵路沿線去了,留下的少數敵人夜間不敢出來;要是白天,就不會讓我們這樣平安通過了。」 4日拂曉,部隊從鴉兒崖出發,計劃翻過呂梁山主峰,向汾河平原前進。王恩茂自告奮勇,和嚮導一起當開路先鋒。他很會走山路,邁步寬穩不摔交。這一天所經過的一些村莊,房屋全被日軍燒毀,滿目淒涼景象,侵略者的兇殘狠毒,令人髮指。 部隊經過閻家莊時,大家站在雪地裡開動員會。王震說:「同志們!我們經過幾天雪地行軍,現在要過關了。我們過的不是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的關,而是同蒲鐵路這一關。我們這次主要是過關,不斬將。我們要從敵人的那些像狗牙一樣的據點當中,神不知鬼不覺地插過去。至於那些據點,暫且不去動它,相信它的壽命不會很長了!」 部隊在8日跨過汾河便橋,來到同蒲鐵路。大家揭開手榴彈蓋,打開槍機,隨時準備開火。支隊主力接近鐵路時,從平遙方向開來一輛日軍鐵甲車,突然向這邊開炮。王震躍上鐵路,指揮前衛隊反擊日軍。一時間,手榴彈在鐵甲車四周爆炸,步槍和機槍對準日軍射擊。鐵甲車上的日軍有了死傷,很快往回開走。 「快走,快!」王震估計日軍會增兵,連聲催促部隊。 左路縱隊派了一個班監視路邊的碉堡。後衛部隊過鐵路時,日軍猛烈開炮。一顆炮彈落在監視哨前,戰士張振海在炮彈尚未爆炸的一瞬間撲上去,想把炮彈扔開,結果炮彈在他身下爆炸。他用生命保護了戰友。班長撿起烈士的一角血衣,藏在貼身的衣兜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