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祭盧溝橋 | 上頁 下頁
五三


  19日那天守軍得到蔣在廬山海寒寺向大學校長、教授、新聞界和知名人士談話的消息。這就是廬山講話,節錄如下:

  「中國民族本是酷愛和平,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來主張對內求自存,對外求共存……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下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楚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徬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的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

  「盧溝橋事件能否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系日本政府態度;和平希望絕須之關鍵,全系日本軍隊之行動……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候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

  「講話」19日發表,國人極度激奮,零涕相告,掀起全民族抗戰熱潮。同日將「講話」送交日本大使館。同時以《備忘錄》形式向日方提出和平倡儀。20日日軍大炮轟擊宛平、長辛店,大概也是對「講話」的回答。

  熊斌向宋哲元講明中央意圖,宋才相信中央已經決心抗戰。

  20日前後,軍政部撥發給二十九軍300萬發子彈,並將河南鞏洛警備司令部所屬高射炮部隊,全部調赴保定,撥歸宋哲元指揮。魯、豫各地兵站倉庫一律向北推移,以備作戰補給之用。

  宋哲元才作下國人殷望的決斷,他要誓死抗日,固守國土,跟日軍決一死戰。7月24日宋緊急召集二十九軍高級將領軍事會議,研究兵力部署和方案。不過此時,無論採用參謀長張樾亭的「三線防守」方案,還是採用副參謀長張克俠的「以攻為守」方案,還是其它方案,都已為時過晚。自11日日內閣發表向華北派兵聲明,已過13天,日方在這13天裡緊鑼密鼓佈置,作戰方案已接近完成。也由於二十九軍無法掌握日方軍事情報,和對日軍向華北調兵目的反應遲鈍,宋哲元等人還以國內內戰的經驗而決策,決定趙登禹一三二師石振綱旅守北平,其餘和三十七師進攻豐台、通州,三十八師進攻天津海光寺。劉汝明一四三師自南口出來,進攻昌平、密雲、高麗營截斷古北口通路。決定8月1日行動。而被日人搶先動手,二十九軍極為被動,戰事也極慘烈。

  兩國交兵,爭取好的國際環境和其他國家支援,也是決定勝敗的重要條件。

  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勢力最大的莫過於美國、英國、蘇聯。自從日本退出與英美等國簽訂的海軍條約以後,日本不願再在海上稱小兄弟,而使美英不悅。「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又退出國聯,而與英美等國關係鬧僵,但是,不等於美英支持中國,英國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一直以中國為「敵性國」,中英關係存在敵性性質由來已久。鴉片戰爭,就是英國的兵艦敲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廣州的平英團,平津一帶的義和團,高舉著反帝大旗,主要面對英國。況且,30年代以後,德國納粹興起,已經對英國構成極大的威脅,英國也感到無暇東顧。英國也已明確表示,中國如與日本發生戰爭,英國不能支持中國。而美國對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摩擦一直抱著觀望的態度,只有日本損害美國在華利益之時,美國才出面表態。中國與日本爆發戰爭,如請美國支持中國也是不可能的事,假如為中日之間戰爭之事在美國公民中進行公決,恐怕支持中國的觀點會不足一半。因為美國人會認為,兩個黃種人的國家爭吵,我們不必介入,尤其中國人的形象在西方人眼中比較惡劣,一個留著長辮子面黃肌瘦的鴉片鬼,在外國的街頭打著滾要求洋人施捨。駐外國的中國大使趿拉鞋在巴黎街頭撿罐頭盒等等,給洋人的印象太深。美國人會認為將納稅人的錢支援中國,無疑是給東方鴉片鬼以更多的條件去過煙癮。至於蘇聯,西面面臨納粹德國的威脅,蘇聯不願東西兩面受敵,幾乎和日本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願意中國牽制住日本,但也不願明顯地支援中國,而激怒日本,影響日蘇關係。

  可想中國政府在外交上步履艱難。

  原來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日本的陸軍元帥山縣有朋和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鑒於日本既結了與中俄兩國的仇恨,又招來了英美的嫉妒。英美俄三國干涉日本歸還遼寧的餘痛未消,各國聯繫的威脅可懼,為國家百年大計起見,曾制就日本未來戰略數則,奏准天皇,列為兵典,那戰略就是將歐亞強國,分為假想敵,按其敵性深淺,定其交戰等等。照當時計議:日本的假想敵,帝俄居第一位,美國居第二位,英國是同盟國,中國國力未充,不在假想敵之內。山縣、東鄉自覺日本國力與任何一個假想敵作戰,都可獲得勝利;如與兩個假想敵同時作戰,勝負還可相等;如與兩個以上假想敵作戰,則日本必敗。因此他們議定日本國防公式:應以避免與兩個強國同時作戰為鐵則。這鐵則經過後來1918年、1923年的改訂,假想敵次序有數度變更:美國第一位,俄國第二位,中國第三位。而不與兩個假想敵同時作戰的鐵則,仍無變動。

  日本元老、內閣對於大陸政策的推行,格外小心謹慎。1922年宇都宮太郎大將在病榻彌留時,命他副官土橋勇逸把荒木貞夫(1932年擔任陸相)召喚前來,在地圖上劃了一條粗線,這條線在東經60度與70度之間。他說:「這是你們一代應該努力的日本。」這條粗線包括:西伯利亞全部,中國、印度、東南亞、澳大利亞。後來日本創造的大東亞共榮圈也即此範圍,只是將其性質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日本屬地,包括海南島、香港、東南亞、蘇門答臘、婆羅洲、錫蘭和印度洋沿岸。第二種是受日本指導的國家,包括中國、滿州國、緬甸、越南、菲律賓、阿富汗、暹羅和爪哇。

  1927年前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之曾向天皇上奏,說「要征服世界,就得先征服中國;要征服中國,就得先征服滿蒙。」雖然此奏摺是否屬實,已難考證,但日本所實行的大陸政策確是這樣做的。史稱「田中奏摺」。「田中奏摺」將宇都宮太郎大將的遺囑更加明確和具體化。

  日本的大陸政策,在1936年以前,仍以山縣東鄉鐵則為基準,所以無論怎樣,他們還是小心謹慎地對待與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關係。至於1942年爆發與美英的太平洋戰爭,德意日三國結成軸心同盟,英美中蘇成為同盟國,那是後話。

  話說回來,蔣介石在17日向大學教授們講話之後,7月20日自廬山返抵南京。7月21日英國大使許閣森謁見蔣,蔣對許閣森明確表示:「我國非不可考慮為適當之解決,但……

  日人無信用,最好請你作中間保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