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祭盧溝橋 | 上頁 下頁
三七


  固執是人所難免,小人的固執不過是雞零狗碎的事,大人物的固執,涉及到國家命運。不管怎麼說,固執也是凡人的品格。

  「震驚中外」,其震驚最大的莫過於日本,關東軍本來想在綏遠再動手腳,「西安事變」把他們震呆了。日本官方估計,中國親日派政府(指以蔣介石為行政院長的日本留學生政府)將遇到空前危機。中國少壯軍人也效仿日本「下制上」。這些少壯軍人可能要和日本人玩命了,而且會得到中國舉國支持。

  張學良扣押蔣介石以後,通電全國,並專電通知各地重要將領如:宋哲元、閻錫山、韓複榘、李宗仁等,並專門與陝北的周恩來聯繫,要求到西安共商國事。形勢相當嚴峻,舉國關注。

  §第十二章 宋哲元回鄉

  1936年12月12日,北平。

  北平學聯組織「一二·一二」示威遊行,以聲援綏遠抗戰。

  北平當局善意勸阻,未成。決定于景山與學生對話。宋哲元準備到場。

  在學生隊伍向景山集中途中,宋哲元乘車與學生隊伍相遇。

  學生高呼:「擁護二十九軍抗日!」

  宋下車向學生要傳單。學生圍在他身旁,向他說明示威目的。雙方進行了誠摯的對話。宋聽了學生的申訴,面帶笑容乘車離去。

  下午,宋因故未能到景山。

  秦德純與學生見面。學生高呼:

  「擁護二十九軍抗日!」

  「擁護秦市長領導救亡運動!」

  秦德純在講話中對學生說:

  「諸位是愛國的,二十九軍也是愛國的,二十九軍愛國心是不讓於諸位的……國家最重要的東西是民眾的力量。」

  當晚,張學良電宋,速派代表赴西安「共商國事」。

  13日,宋召開高級將領幕僚會議。

  宋作了最初的應付:

  一、即日電張學良以國家為重,務請保護委員長安全,國事應由國人解決,一切問題從長計議。

  二、為免除猜疑,引起混亂,複電何應欽,說張學良是被共黨包圍而叛變。

  三、為杜絕日方提出共同防共要求,宣佈加強防共。

  四、為保護東北軍眷屬在北平住宅及人身安全,決定立刻派人分門別戶進行訪問,囑咐他們切勿出門,少來往,以免發生意外。

  13日、14日,致電軍政部長何應欽,及行政院代院長孔祥熙,同意他們的戡亂主張,但不公開指責張、楊。

  後來,通過派員赴南京瞭解到何應欽等企圖以武力討伐張、楊,乘亂奪權。

  馮玉祥力主政治解決,遭嚴密監視,馮暗派鄧簽三、韓多峰北上,轉告宋小心說話,宋悟,求以政治解決。

  12月16日,南京空軍轟炸了隴海鐵路沿線的渭南、華縣。地面討伐部隊亦已開進潼關,大規模內戰將一觸即發。

  17日,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宋氏兄妹就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進行談判。

  21日,山東韓複榘發出「馬電」,稱讚張學良的行動是英明壯舉,並通知張學良、楊虎城,他的部隊「奉命西開,祈勿誤會」,但,電文中未說明奉誰之命。

  「馬電」引起南京政府軍政大員驚慌。何、孔等懷疑宋哲元與韓複榘聯合行動。

  第二天,宋偕秦德純、鄧哲熙匆匆趕往山東德州與韓會晤。韓興致勃勃,見宋即抖摟出個包袱:

  「明軒兄,你知道老蔣一生都幹了些什麼事?」

  宋哲元感到沒頭沒腦,懷疑他會發出類似「檄文」一樣的話,未及開口,韓大概覺得這個提問艱深難答,於是自己回答了自己:

  「其實,這老蔣一生就幹了兩件事,一件就是賺錢,一件就是撒錢。看懂了這一點,其實那個委員長的角兒,誰都能當。這回他蔫了!」

  宋、韓在西北軍的時候,雖是袍澤,但在馮大帥嚴厲的管教之下,韓並無此放達,宋、韓又有上下級關係,韓見宋總是恭而敬之。但宋也感到韓屬「控他型」而不是「他控型」,往好的方面解釋,可以說是「領袖型」,往壞的方面解釋,可以說是「野心型」。可是現在,他已經不是「控他型」的問題,而是失控了。宋才略略明白,「馬電」中所提「英明壯舉」是何用意,宋說:

  「向方兄,『馬電』是否莽撞,會使局勢更加複雜,反而不利於政治解決西安事變,結果只能使日本人坐收漁人之利。」

  韓突然收住話題,宋見說話機會,向韓力陳利害。最後說服韓,韓同意與宋聯名,發出「漾電」,電文如下:

  「……慨自西安非常事變,舉世驚痛無已……萬不容在國難嚴重之際,再有自伐自殺之行動……所謂親痛仇快者是也。目前急務,約有三大原則:第一,如何維持國家命脈?第二,如何避免人民塗炭?第三,如何保護領袖安全?以上三義,夙夜彷徨,竊維處窮處變之道,回與處經處常不一,似宜儘量採取沉毅與靜耐,以求政治妥善通適之解決,設趨極端斷然之途徑,上列三義,恐難兼顧,或演至兵連禍結,不堪收拾之時……倘蒙俯察,由中央召集在職人員,在野名流,妥商辦法,合謀萬全無遺之策。」

  眾所周知,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以後,宋哲元幾次失策,甚至丟失北平城,蔣介石替他轉圜,沒拿他做「替罪羊」,據有些人解釋,與在西安事變之時,宋支持蔣有關。也為韓複榘終被蔣所殺留下伏筆。

  作為宋哲元個人,其與韓複榘、石友三等翻三複四的人不同,與張學良這樣少壯軍人也不同,甚至與城府很深深通官場的其他將軍和政客也不同。宋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影響較深。蔣、馮、閻大戰後,在形式上韓複榘、石友三、吉鴻昌、龐炳勳倒向蔣介石,而宋哲元心裡已認為國家之君即蔣,可惜的是,蔣一直拿他做異己,也是蔣狹隘之處。

  話說回到「西安事變」。這裡引用一段日本現代史家伊藤正德的說法:

  「……發生西安事件……結果使蔣委員長決心在民族戰爭的基礎上,對於日本軍部的侵略從事長期抗戰……在這種情勢之下,土肥原使『華北五省獨立計劃』,不得不像童話一般宣告破滅。由於國民政府漸趨積極的態度,遂使山西閻錫山,山東韓複榘,紛紛宣誓效忠中央。而冀察政權的內部,親日派也在逐漸的遭受淘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