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祭盧溝橋 | 上頁 下頁
一一


  簡言之,天津存在著穩定的因素,但更存在著不穩定的因素。

  天津是北平的門戶,謂之天津衛,津門。門之不守,唇亡齒寒。宋哲元佔領了北平,天津無法控制,兵家所忌。

  宋哲元以天津市內經常治安騷擾,形勢動盪為由,陸續將張自忠三十八師移防天津周圍,又將黃維綱旅換成保安隊服裝進入天津市區。後,又將趙登禹一三二師調往河北固安河間一帶,劉汝明一四三師留駐察哈爾。自此二十九軍控制了北平、天津、河北、察哈爾,與日軍相接連的最前線,宋哲元成為華北首屈一指的實力人物。

  華北,出奇地平靜了20天。武攻以後,必有文備——這是日本式的兵法。

  自從中日兩國外交升格以後,兩國首次互派了大使,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外交活動。中心議題是中國駐日大使蔣作賓提出的中國三原則,和日本外相廣田提出的三原則。我們不妨實錄如下:

  中國三原則:

  (一)中日兩國互相尊重對方在國際法上的完全獨立;

  (二)兩國維護真正的友誼;

  (三)今後,兩國間一切事件,以和平(外交)手段解決。

  之後,發生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事件。日方當局顧慮與中國關係趨向緊張。中國外交部次長唐有壬到上海與有吉明大使密談,通告要點如下:

  「儘管發生了華北事件,但中日親善的方針不變,中日提攜所必需的原則須有具體規定。在方法上,將華北和中國完全分開……」

  唐的通告解除了日方的顧慮,給日本方面吃了定心丸。

  廣田外相順水推舟,提出了廣田三原則:

  (一)中國應先徹底取締排日,並應拋棄倚賴歐美政策,採取親日政策;

  (二)中國終應正式承認滿洲國,暫時可對滿洲國為事實上之默認……;

  (三)來自外蒙之赤化,為日滿支三國之共同威脅……應依日方……之希望,作各種協力……

  廣田三原則的提出,實又將中國放於附屬國的地位。日本少壯軍人對政界與南京親善態度仍表示不信任態度,稱之「水鳥外交」。

  此時,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酒井等人的小報告之下回國述職,新任駐屯軍司令官是多田峻少將,多田下車伊始,即發表了多田聲明:

  (一)把反滿抗日分子徹底地驅逐出華北;

  (二)華北經濟圈獨立(要救濟華北民眾,只有使華北財政脫離南京的管轄);

  (三)通過華北五省的軍事合作,防止赤化。

  等七條。

  多田的意思明確清楚,即:華北脫離中國,經濟政治在日本人的控制下自治獨立。

  前面我們多次提到華北駐屯軍。華北駐屯軍是怎麼回事,它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權力和作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清政府與入侵國簽訂了《辛醜條約》,其中規定,為了僑民安全,八國在華有駐兵權,其中人數最多的是日本,1250人,最少的是荷蘭、意大利等國,50人,其他國家駐兵人數後來基本沒有多大變化或是減少。唯獨日本,常以各種藉口增兵。1935年前後,其人數大約增至2000人,分散在山海關、天津、楊村、豐台等地,以天津最多,約500人,司令部設在天津,所以也稱天津駐屯軍。

  人數不多,但有大日本陸軍做其後臺,少壯軍人個個都很跋扈。兵者兇器也,在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能體現。

  二十九軍3個師進駐平津分駐在塘沽、天津、廊坊、豐台和北平近郊的南苑、西苑、北苑等地。

  外交部次長與日大使有吉明密談中已經明確「將華北與中國問題分開」,實際已經默許華北可以變成第二個滿洲國。宋哲元只要向日方一搖擺,恐怕即成現實。況且宋哲元一直與蔣、汪代表的中央存有芥蒂,如中央再採取釜底抽薪的辦法,等於逼宋上梁山。

  7月17日,蔣介石密派軍政部廳長中將熊斌到天津會晤宋哲元。熊與宋私誼不錯,熊斌早年是留日學生,「塘沽協定」的首席代表。調整宋與日關係是最合適人選。

  熊斌到天津見到宋以後,向宋宣佈中央決定:將國家最高榮譽勳章青天白日勳章頒發給宋哲元、秦德純、馮治安、劉汝明、張自忠。因趙登禹在長城抗戰之後已獲此殊榮,此次不再頒發。

  宋哲元當著熊斌的面沒有表示出任何喜悅和感激。宋熊心照不宣,明白「這不過是務虛」。熊又進一步宣佈,中央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司令,這也不過是順水推舟。此次來會宋哲元以私人傳達上面旨意,並非正式宣佈,不像負察省主席事,宋還不知早已見報,命令式的決定沒有轉彎餘地。現在不過是試探宋的口氣。如宋接受表示宋還想靠近中央。如其拒絕,很可能宋在日本人那裡已經得到了更多的許諾。

  宋慢慢悠悠地說起了在平津處境艱難。其中主要是兵力不足,裝備太差,財政困難等。熊斌一一答應,說馬上報告中央。熊的許諾倒很認真,果然不久,中央撥款50萬元改善二十九軍裝備。後款項撥給各師,如何使用不了了之。

  熊斌見有希望,進一步告訴宋哲元,委員長要在廬山見宋晤談華北問題,要宋早做準備。

  宋雖口頭答應見委員長,可心裡在嘀咕。宋與中央關係一直不好,而且在言談話語中對蔣多有不敬,在報紙上都白紙黑字為證,弄不好此去不回,奪去軍權豈不哀哉!宋不敢往,幾經和部下商量,還是決定以「軍務瞬息不能離身」為藉口派秦德純代行。

  7月下旬秦德純趕到廬山,蔣介石在牯嶺美廬別墅以家宴形式用四菜一湯接待了秦德純,沒有責任秦德純簽訂了「秦土協定」,反而把責任攬歸中央,同時對二十九軍支持華北危局大加慰勉。並且推心置腹地談起國事家事天下事。下面引用一段介紹文字:

  「……故蔣於江西剿共軍事告一段落之後,即以全力謀求國外環境之安謐,此時期對日外交,政府特別忍耐,有時旦示小惠,防其窺破內情,先機突發,毀我全盤之計劃……關東軍人,對蔣認識最深,畏蔣亦最甚,彼等深知蔣無久屈服之可能,而惟一能使中國統一之人物,倘不及時予以打擊,則統一中國之後,蔣之威望,將不可制。1935年,蘇聯遠東軍備實力,已超日本以上,關東軍必須亟於此際,宰製華北,以中國五省之資源,充當日本對蘇聯作戰之供應,……其必於其年加緊侵略華北者以此……」

  蔣在最後對秦秘密指示:「當前國防建設尚未完成,不能全面抗日,要爭取時間,維持的時間越長,對國家貢獻越大,務必要忍辱負重,但此事只可密告宋軍長而不可告訴別人。」

  此次蔣接見秦德純,尤其是推誠相見的談話,對秦造成深刻影響,如秦德純這樣一個雜牌軍的將領死心追隨蔣直至退守臺灣,這次談話起了重要作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