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祭盧溝橋 | 上頁 下頁 |
七 |
|
在此前後,日方華北駐屯軍步兵不過10個中隊,炮兵1個中隊,總數不及2000人。而且分駐秦皇島、山海關、塘沽、軍糧城、天津等處,天津駐軍不足500人。而中國駐軍包括中央軍,於學忠東北軍,商震晉軍,總數不下6萬人。 在交涉中,酒井自稱代表天津軍(即華北駐屯軍),高橋坦代表關東軍。中國人當然信以為實。以後資料證明,酒井在6月9日之後才有代表日方提出交涉資格。高橋坦自始至終並不代表關東軍,也不代表天津軍。因為他們素嫌梅津美治郎司令官對華態度軟弱,乘梅津司令官赴長春與林陸相會商公務之際,企圖造成既成事實進行詐騙。中方一直畏怕關東軍入關,其實東京參謀本部對關東軍的權限範圍早有明確規定,只限關東,不准越至長城以南。所以說,中國方面的畏懼,並沒有想像力造成的那麼嚴重。 如把「何梅協定」說成酒井詐騙案,也許更確切些。 事情也有另外一面。當時日本國內實際上是軍人左右政治,軍部左右局勢,而且軍隊內部盛行著下先上之風,少壯軍人們嚮往著「為國家做些事情」,嚮往著到「滿洲」做一番事業。往往是軍人幹出了事,政治家承認既成事實。這裡引用日本聯合通訊社杜本重治的一段文字,可以借鑒: 「天津駐屯軍(即華北駐屯軍)懷疑孫永勤得到河北省主席于學忠的支持,對於學忠懷恨在心,並借此反對將公使館升格(1935年5月17日日中兩國公使級升格大使級。編者注)。認為此時將公使館升格,是對南京政府的支持。當時,日本陸軍中央的少壯軍官、關東軍、天津駐屯軍的少壯軍官,互相勾結,緊密配合。 有吉(新任日本駐中國大使。編者注)感到華北形勢將一觸即發,認為立即離日赴任,將首當其衝,便決定延長在日逗留時間。正當此時,果然發生了一個大事件。即在5月29日……」 話說回來,不管稱《何梅協定》也好,叫「酒井詐騙案」也好,反正何應欽已承諾。中央軍、東北五十一軍、憲兵團、國民黨黨部紛紛南下,平津空虛,國人震動。 這時候引出一個人來。誰?石友三。石友三何許人也?凡稍瞭解軍閥混戰歷史的都知道有個三反馮玉祥、三反蔣介石的反復小人石友三。前兩年10萬大軍被打散了,現在正乘時亂之際謀篡在平東灣平起事自治,已在聚集兵馬進行大比武。怎樣大比武,說起來您不要笑話,就是挑選出百余名精壯好漢和弄來百余名妓女,都脫得赤條條的,互相對站著,等石友三一聲令下,就沖上去,幹起那事兒。這叫練練雄風,交流體會。用在戰場上,就是把對手當成女界,用陽剛之氣鎮住陰柔。您說這樣的隊伍能打仗?不儘然,找到了日本人做後臺,有日本人支持,能不無往不勝!石友三帶的人數不多,來敲古都北平的大門,史稱石友三叛亂。平津形勢驟變,倒底怎樣發展,令人揪心! §第三章 重兵駐進平津 話說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那是幾朝古都,以北平為都城始于西周燕國,距今已有3000多年,以後又有前燕、金、元、明、清及當今人民共和國定都於此。定都是建國大事。為什麼看中北京,自然是龍脈所系。歷代著名風水家對北京都有論述,我們不一一例舉,這裡不妨引用幾段文字。宋代大學問家朱熹說:「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個大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雲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入于龍門西河,自脊從東之水則東流入於海。前面黃河環繞,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原為嵩山,是為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正謂此也。」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時,蒙古貴族巴圖魯曾勸忽必烈說:出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營天下,非定都北燕不可。 明代燕王朱棣擊退建文帝遷都北京,群臣對北京的形勢又作了一番論證。有的說,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產豐富,誠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也。也有的說,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勝,誠帝王萬世之都。 清末民初,北京修了鐵路其位置尤顯重要。雖然1911年清宣統皇帝退位,但其仍是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當時北京向四方修了鐵路四條。一條是經天津山海關,通往關外的北甯路。一條是經天津南下浦口、南京的津浦路。另一條是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的第一條鐵路京張路,即由北京經南口、居庸關、青龍橋達塞外張家口。現在青龍橋舊車站還依然保留舊貌,鐵路設計工程師詹天佑先生的銅像矗立著供後人瞻仰。再有一條鐵路,也是南控中原至關重要的京漢鐵路。京漢鐵路經豐台,過盧溝橋,沿著太行山的緩緩斜坡一直通向中原重鎮漢口。中間經過保定、石家莊、鄭州等重要城市,把黃河、長江等重要水路交通串連一起。當時北京還有水路碼頭,京杭大運河直通北京城內,碼頭所在地,就是現在的王府井南口的東交民巷附近,不過民國初年碼頭已廢沒有了通航能力。 明代建都南京,當時一個叫劉伯溫的人就向朱元璋說,「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但不免有遷都之舉。」縱觀歷史,南京雖然是幾朝古都,而恰恰凡建都南京者,無不是偏安一偶半壁江山小朝廷,而就沒有一統中國。朱元璋不信劉伯溫之言,建都南京。果然朱元璋死後發生燕王之亂。後燕王滅建文帝遷都北京,定鼎華夏。歷史又何其相似,國民政府依靠江浙經濟勢力定都南京,國無寧日,又引來了日本人的侵略,國共兩黨之爭,國民黨終於退守海島臺灣。共產黨統一大陸定都北京。歷史為何如此,這須由歷史學家們去研究考證了。 話說回來。北京人口的變遷,簡單的概括:外遷的進北京,謫退的遷天津。真正的祖祖輩輩的北京人怕是無從考證,那人數怕也是微乎其微,絕大部分是外來人口。從現在北京地名來看,也帶著歷史的痕跡。胡同,在蒙古語中就是有水源的人口聚集點的意思。文津街、貢院街、西總布胡同、外交部街、皇莊、宮門口、惜薪司、武衣庫、王府井等等,從名字上就帶著皇家和官場的氣派。從姓氏上說,《百家姓》中非複姓姓氏408個,現代人統計北京人的姓氏多達230個。占一半還多。 老北京的人口地位反差比較大,一類是皇族、官僚和依附他們的文人學子;另一類則是為他們服務的三教九流,如:戲園子、妓院、商店以及修腳的、剃頭的、老媽子、掏糞的、拉車的等等。這些行業都有行幫,大都以地方而分。老媽子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四川、安徽小保姆。修腳的是寶坻縣來的,剃頭的是薊縣來的,老媽子是香河縣的等等。 元朝定都北京,遷來一批皇室朝臣及文人學子,明朝遷都北京,又來一大批皇室成員朝臣墨客。清人入關定都北京,也同樣帶來一批類似的滿人和漢人。用現在的話比喻,就是中央各機關各部委各總部各軍兵種和各大專院校。他們住在皇宮、王府、貝勒府和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你稍稍留意就會看到北京的大小胡同中彼彼可見名人舊居和重點文物保護的漢白玉石的石碑,如田漢舊居、文天祥舊居、於謙祠。上好之,下必甚焉。說成反話就是皇上和他周圍的人的政令愛好舉措,臣民會加倍地去做。皇室影響首先在京城然後綿及全國,國都自然堪稱國之風範,也就是皇家的「派」。民國以後建都南京,南京終未成為國之「派」,除形勢上蔣介石政權沒有達到真正統一以外,在心理上更缺乏凝聚力。汪精衛、胡漢民一直在經營廣州、武漢。馮玉祥在經營西北,李宗仁盤踞廣西,閻錫山封閉山西,西南各路諸侯各有說道。東三省剛剛依附中央,日本人就來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