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漢江雪 | 上頁 下頁 |
一五 |
|
一、對中國沿海進行封鎖。 二、通過海軍炮擊和空軍轟炸,摧毀中國發動戰爭的工業潛力。 三、從國民黨臺灣守備部隊中得到援軍,以加強我們在朝鮮的地位。 四、解除對臺灣守備部隊的現有限令,讓他們對中國大陸的薄弱地區進行牽制性進攻。 麥克阿瑟這封電報發出不到二十四小時,中朝軍隊的除夕大進攻即開始了。麥克阿瑟對李奇微命令第八集團軍撤退的跟告並不感到意外,甚至暗暗慶倖,這正是給華盛頓當局施加壓力的好機會。你們不願採納我的計劃嗎,那麼看吧,全面撤退——這就是你們喪失取勝意志的結果。麥克阿瑟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曾對一位私下來訪者透露他的戰略計劃:面對中共軍隊的猛烈攻勢,且戰且退,誘使中共軍南進,以延長中共罕的補給線,在南部的一定地段,達到雙方力量的相對均衡。一旦華盛頓當局採納了他的建議,那麼,他將命令兩栖登陸部隊從靠近鴨綠江的半島兩端登陸,同時敷設放射性鈷廢料以斷絕中共部隊與滿州的聯絡……整個過程有點象仁川登陸作戰,但顯然規模要比仁川作戰大得多。 遺憾的是,中共軍隊並沒有按照麥克阿瑟的預想而過遠南進,他們在三八線以南的烏山、原州一線停止了前進的腳步。華盛頓當局也並未採納他十二月三十日電報中的建議,反而正式給以拒絕。尤其讓麥克阿瑟惱火的是電報最中後的一段話: 請你按照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有關電令,組織梯次陣地實施防禦,在優先考慮的部隊的安全和保衛日本以基本任務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殺傷在朝鮮的敵軍。一旦你判明必須撤退才能避免人員和物資的嚴重損失時,就從朝鮮撤往日本。 現在,一月九日傍晚,當麥克阿瑟在他的總司令辦公室讀到參謀長聯席會議這封電報時,氣惱之余,自然想到,這是馬歇爾和布萊德雷之流的圈套,想把撤離朝鮮的責任推給他。 「我們必須立即回電,要質問他們,」麥克阿瑟對惠特尼少將說,「要用現有的部隊組織梯次防禦,怎麼可能沒有損失?而怎麼衡量這種損失是不是『嚴重的』?他們要想把朝鮮讓給共產黨,那就做決定好了,媽的,不要讓我來下這個可恥的撤軍命令!我打了五十年仗沒有那一次作戰不是為了取勝,如果為了安全撤離朝鮮,那麼我們當初就不該向朝鮮出兵!」 三 在麥克阿瑟措辭嚴厲的電報的質問下,一月十二日上午,艾奇遜、馬歇爾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全體人員再次開會商討。不用說,整個會議過程中,氣氛是陰鬱的。 麥克阿瑟在電報中怒氣衝衝他說—— 經過一揚長期的艱苦戰役之後,部隊疲勞了。他們對無恥的宣傳感到憤怒,這種宣傳對他們在一場被曲解了的撤退行動中所表現的勇氣和戰鬥精神進行了錯誤的指責。除非明確他說明要求士兵們用生命換取時間的政治意義,使他們充分理解其目的,產生緊迫感,否則,他們是不會甘心情願地冒險上戰場的。部隊士氣將嚴重影響戰場效果。 「據我看,麥克阿瑟這封電報簡直是某種意義上的遺書」,國務卿艾奇遜字斟句酌他說,「其用心是,一,在形勢一旦惡化時為麥克阿瑟開脫一切責任;二,是向華盛頓方面施加最大的壓力,迫使最高當局接受他擴大戰爭的建議……我們一再給他發去的電報,講了那麼多,都是白說,他簡直到了頑固不化的地步!簡直是不服從指揮!」 「當一個將軍抱怨他的部隊士氣低落的時候,就到了該好好看看他本人士氣的時候了。」馬歇爾思慮他說,「據我看,士兵們的士氣反映了他們對領導人的信心……」 「他的電報要求澄清我們一月九日給他的電報中這句話:『一旦你判明必須撤退才能避免人員和物資的嚴重損失時,就從朝鮮撤往日本。』他要我們解釋清楚『嚴重損失』的含義,這簡直象個小孩子一樣吹毛求疵!」布萊德雷反復看著麥克阿瑟的電文副本,憤憤不平。」「請看,麥克阿瑟還說,他『完全贊成』參謀長聯席會議十二月二十九日電報中的立場即除非擴大戰爭,否則陣地最終是『難以守住的』。毫無疑問,我們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只是講過『事態的發展可能會迫使我們從朝鮮撤出去』……他是在放肆地嘲弄我們!嘲弄!」 「事實已經證明:一個指揮系統同另一個指揮系統所保持理想的正常關係己遭到了嚴重損害……」謝爾曼海軍上將選擇著自己的表達方式。 「麥克阿瑟的強烈個性我們都瞭解,」馬歇爾皺著眉頭說,「他的電報,採取了這麼一種態度:按我說的辦,否則我就不於了!有什麼辦法?現在我們還得要他幹……」 於是,在會議結束的當日上午,參謀長聯席會議採用勸說麥克阿瑟執行命令的態度,再次發去電報,對他們以前電令的實質進行了解釋。而杜魯門總統在此後兩天裡,一月十四日,也用同樣的態度給麥克阿瑟發出一封長信,列舉了十條理由,闡明美國在朝鮮的政策。 但是參謀長聯席會議勸說麥克阿瑟的電報剛剛發出,布萊德雷就發覺這種做法稍微早了些,而且未免大委屈求全了,原因是他們按到了李奇微從朝鮮戰場發來的報告。李奇微在報告中聲稱已鞏固了他的防禦陣地,並堅信他能守住這些陣地,甚至已經在命令第八集團軍的參謀人員擬訂有限進攻的計劃……如果李奇微所說屬實,那麼就可以不理睬麥克阿瑟了,道理很簡單:聽我們的,你要不於,有別人在幹! 剩下的問題是:李奇微和麥克阿瑟對部隊士氣的報告如此大相徑庭,到底誰說得對呢?不用說,麥克阿瑟把朝鮮局勢說得一團糟,含有向華盛頓施加壓力的因素,布萊德雷寧願相信李奇微的報告。可是,在一連串失敗的打擊下,華盛頓當局有些懷疑李奇微報告的可信程度。難道不是在中共的軍事壓力下,美國才通過盟國在聯合國通過一項停火提案,以尋求朝鮮問題的政治解決途徑嗎?毫無疑問,在軍事形勢對中共有利的情況下,談判將對中共方面有利,儘管中共方面可能因為咄咄逼人的軍事勝利而願停火談判,但是,假若李奇微的報告屬實,聯合國軍能穩住陣腳,甚至開始反攻,那麼還有什麼必要在不利的軍事形勢下要求停火呢? 於是,經請示,參謀長聯席會議委派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和空軍參謀長范登堡前往東京和朝鮮,實地瞭解軍事態勢。 柯林斯和範登堡十五日到達東京,會見麥克阿瑟;緊接著飛往朝鮮,會見了李奇微,並且同第八集團軍許多下級指揮官進行了交談。他們甚至還乘飛機視察了戰場。 一月十七日,柯林斯發回的臨時緊急報告落在了布萊德雷的辦公桌上—— 在李奇微的領導下,第八集團軍狀況良好,日見起色……部隊士氣令人振奮。韓國部隊信心不足,從內心懼怕中國人,但他們對北朝鮮軍隊仍能進行抵抗…… 中國人迄今未向漢江以南推進。他們一般是遭到反擊就逃遁。他們的補給有困難,有許多跡象表明,他們的士氣低落……總的說來,第八集團軍現已就位,準備嚴厲抗擊任何大規模的進攻。 布萊德雷看到這封電報,喜出望外,立即直奔馬歇爾的辦公室。馬歇爾同樣興奮,一秒鐘也沒耽擱,馬上給杜魯門總統打電話,把這封電報讀給總統聽。 「這下該讓我們鬆口氣了,喬洽……」杜魯門聽完電報內容後,對馬歇爾說。 在掛上話筒之前,馬歇爾聽見社魯門如釋重負般地長歎了一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