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國殤 | 上頁 下頁
三八


  秦德純得知日方的態度後,一時血往上湧,當下毫不妥協地對身旁的人說:「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麼這樣野蠻!我方為了自衛,只有堅決抵抗。」秦德純為了弄清事情真相,一面要河北省第3區行政專員兼宛平縣長王冷齋就此事進行調查,一面命令在長辛店的中國軍隊團長吉星文,派人偵察日軍的動向。不久,盧溝橋方向駐軍團長吉星文報告說,豐台日軍一個大隊,攜帶6門大炮,正在向盧溝橋前進。秦德純當即命令:「確保盧溝橋及宛平縣城,日軍一兵一卒也不許進入,一寸國土也不許放棄。守土有責,盧溝橋及宛平城就是我軍官兵最光榮、最貴重的墓墳,要與縣城共存亡。但要到他們開槍後我們才還擊。如果他們開槍,我們將迎頭痛擊。」秦德純命令吉星文親率1個營部隊加強盧溝橋防禦。

  8日拂曉約5點,日軍在宛平城之東面、東南面及東北面展開包圍態勢。完成軍事進攻部署後,日方先要求他的外交人員進城,繼又要求武官進城,當即為宛平城中國駐軍團長吉星文和行政督察專員王冷齋嚴辭拒絕。5時,牟田口又派人送信,向宛平縣政府發出通牒,提出三條要求:(一)即於當日下午8時前,中國軍隊撤退到永定河西岸,日軍撤至永定河東岸,如果逾期,使用大炮攻城;(二)通知城內居民撤至城外;(三)城內的日本顧問櫻井、翻譯齋藤出城。牟田口大佐的通牒,顯然是以武力相威脅,企圖脅迫中國軍隊放棄宛平,以便垂手而得宛平。

  對此,王冷齋等人答覆說:(一)本人非軍事人員,對撤兵一節未便答覆;(二)城內人民自有處理辦法,勿勞代顧慮;(三)櫻井等人早已令其出城,惟彼等仍願在城內談商,努力於事件之解決。日軍見威脅恐嚇達不到目的,便露出了真面目。下午6時左右,日軍開始以猛烈的炮火攻擊宛平縣城。由於戰前日軍已多方摸底,對宛平城內中國軍、政首腦機關的位置已爛熟於心。炮轟開始後,第一炮便炸毀了專員公署,炸傷了守軍營長金振中。

  見日軍開始了武力侵略,中國第29軍司令部下令前線部隊奮力反擊,宛平駐軍堅守陣地,駐守西苑的何基灃旅奉命從長辛店以北、八寶山以南向日軍反攻,雙方激戰至深夜,何基灃旅奪回了被日軍佔領的盧溝橋附近的鐵路橋及回龍廟等地。

  8日的激戰,頗出日軍意外。幾年來,與中國軍隊爭鋒較量,往往是只要日軍軟硬相逼、軍隊相向,中國軍便自然退縮。接下來的,自然又是中國方面忍辱退讓,簽署種種有利於日本人的條約。所以幾年來,日軍的每次威脅只是喊得凶、叫得響,說到真正作戰,兵力處於劣勢的日軍並沒取勝的把握。

  日本人實際上一直是在玩武力威懾的把戲,在進行一場冒險。但7月8日這一天,日軍的把戲玩過了頭,因而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先是宛平城,日軍炮轟過後,便鬥著膽向城下沖來。見城內遲遲未予還擊,第一線衝擊的日軍便認為中國軍人怯戰,因而膽更大了,不少士兵甚至直著身子向前沖。當日軍沖至城下300米左右時,宛平城牆上中國守軍齊射的密集槍聲響了,日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在隨後發動的幾次強攻中,日本人也未討得半點便宜。

  宛平城外的盧溝橋鐵橋,中日兩軍為奪取該橋也發生了激戰。

  8日激戰一天,日軍以數十人的傷亡代價奪占了鐵橋南端,橋北端卻仍在1個連的中國守軍手中。

  守衛盧溝橋的戰士在掩體後面準備戰鬥

  雙方各自據橋一端,誰也再無力發動反攻了,8日戰況陷於膠著。

  8日夜,平津一帶飄起了霏霏細雨,激戰竟日的日軍終於鬆懈了一天的緊張,漸漸進入夢鄉。然而此刻,由長辛店馳援盧溝橋的29軍1個營,已逐漸接近宛平地區。

  9日拂曉,盧溝橋鐵橋北端中國守軍和從長辛店到來的增援部隊,在細雨中向橋南端日軍發起了進攻。兩軍南北夾擊,手榴彈、大刀片施展了威風。當時的情景,令不少曾參加過長城抗戰的官兵又感覺到了幾年前的驕傲和自豪。

  西北軍的大刀是最令日軍膽寒的武器。來中國的日軍,除了腰纏「武運長久」旭日旗外,還裹著出征時親友織送的「千人針」,據說這樣不會戰死。但他們更信牽日本的傳統迷信,如果在戰場上給槍炮彈打死,還可以超生轉世為人,如果給大刀砍下了腦袋,那不但是恥辱,而且永世不得超生。日本佛教帶給日本士兵的這種觀念,使他們對大刀的恐懼甚至遠甚於槍林彈雨。

  但刀柄上系著紅繡球的大刀卻不認什麼迷信。它們只認日本人。盧溝橋上,不少日軍見大勢已去,又見閃亮的大刀舞向自己的頭頂,早已忘了皇軍的威嚴,跪地求饒,有的只求中國士兵一槍崩了他,卻千萬別用刀砍。

  盧溝橋鐵橋奇襲,全殲日軍。這一仗可以說是整個戰事中最漂亮的一仗。

  8、9兩日戰事,日軍未討得便宜,中、日兩軍,此刻都在調兵遣將,戰事明顯在向著擴大的方向發展。

  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和日軍攻擊行動受挫,大出華北軍統帥部所料。10日上午,日軍華北特務機關長松井大佐來到北平29軍指揮部,向29軍副軍長秦德純說起了軟話。松井在大談一番兩國友誼之久遠、兩軍合作之默契後,向秦德純表示,此番盧溝橋引發的衝突系出誤會,希望兩軍能停戰會商。

  秦德純身為軍人,又與日軍在華北周旋多年,深知其秉性狡詐,此舉議和,很可能是緩兵之計。但由於29軍幾年來「不應戰」的一貫政策,使其生出些僥倖心理。由於此時軍長宋哲元遠在山東老家,他這個代理軍長自然不願把事情鬧大,日本人主動提出就地協商解決,何樂而不為。雙方經過商定後,達成了幾點協議:(一)雙方立即停戰;(二)雙方各回原防;(三)雙方組織視察團監督雙方撤兵情形。協議達成後,松井要求秦德純以保安部隊接替吉團防務。

  秦德純略一思忖,認為對中國守軍並無大礙,便答應了。當下,又增加保安隊一團到盧溝橋城內。在執行協定時,日軍也耍起了心眼。當時日軍僅將其第一線部隊撒至預備隊之位置,反責我方未撤回原防。秦德純當即答覆:「所謂原防即戰前原防地點,日軍原駐天津者,應回天津;原駐豐台者,應回豐台。我軍原駐宛平城內,因應戰移防城上,我軍由城上撤至城下,即為原防。」當場日方亦無話可說。事後,秦德純回憶說,詳察日方之要求停戰,其目的在向其國內作虛偽宣傳,說日本如何受中國軍隊之迫害殘殺,作為調動大軍侵略之口實,實為緩兵之計。

  日後事態的發展證明,日軍此番虛言停戰,是有擴大戰爭更長遠的打算。由於日軍華北兵力不足,恐怕難以在日後大規模的戰爭中占得上風,所以以停戰為藉口,乘機從關外和日本本土調入大量部隊。而第29軍由於沒有堅定的抗戰意識,在有利時機沒能及時出擊,所以坐失戰機,最後在日軍的大舉反攻下慘遭失敗。

  中國軍人戰和不定,仍缺乏為民族拼死一搏的氣魄。

  日軍下級軍官知情不報、上級官佐執意擴大戰事,終究使「七·七」事變擴大為一場波及東亞兩個巨人之間的戰爭,一場使中國千萬炎黃子孫生靈塗炭的災難。

  3. 三心二意的中國軍隊

  盧溝橋事件的爆發,震動了國內外。

  但更令華北中國震動的是,事變爆發時,他們的主帥、29軍軍長宋哲無卻不在部隊中,不在平津,而是在其老家山東樂陵省親休息。

  宋哲元

  宋哲元身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卻是被日本人逼走的。

  早在1935年,華北日軍便陰謀利用宋哲元,煽動實行華北自治,使冀魯晉察綏5境變成第二個「滿洲國」,一個表面上主權仍屬中國,實際由日偽自治的特殊地區。而鬧起華北自治的,又是「九·一八」事變的主謀,像個幽靈般在中國四處搗亂的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