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國殤 | 上頁 下頁
三二


  對這一切,避居山西汾陽的馮玉祥看得真切,罵得痛快:「日本大肆屠殺,不聞有備戰之舉,反以鎮靜為名,徒然日日哀求國聯。試問宰割弱小民族的國聯能代表中國求獨立,能代中國打倒該會常務理事之日本乎?與虎謀皮,自欺欺人,仍甘為帝國主義之工具而不悔。」

  蔣介石挨著罵,卻也無可奈何,心中充滿不祥之感。

  果然,事實很快印證了他的這種感覺。日本人已被嘗到的甜頭沖昏了頭,貪欲已使他們顧不得國聯的約束和國際輿論的壓力。而國聯也正如蔣所預感的那樣,對日本沒能施以強硬的制裁。

  9月22日,應中國代表施肇基的請求,國聯在日內瓦召開緊急會議,討論中國「東北事變」。會議雖然明確要求日本撤兵,但對日本的譴責卻是軟弱無力,致使久已對列強分贓不均而深為不滿的日本根本未予理睬,反而使日本突然窺透了國聯的底牌。1931年秋冬,戰火更加不可遏制地在中國東北擴大開來。

  當時的國聯並不像人們日後評論的那樣,20、30年代在國際上還是叫得很響的,並不比今天的聯合國遜色多少。一次大戰結束後,人類突然為戰爭所帶來的災難所震撼。為制止戰爭,解決國與國之間的衝突,為弱國主持公道,國際聯盟誕生了。當時號稱「萬國聯合」,參加國有60多個,日本是6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貧弱的中國當時雖是成員國,但影響相當有限。所以要靠這樣一個鬆散的組織替中國來主持公道,的確有些近乎天方夜潭。連當時的武夫軍閥韓複榘都認識到「弱國無外交」,蔣介石不可能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實上,早在10年前他第三次亡命日本時,就十分清楚強、弱國之間的關係。他在他自己主辦的《軍聲》雜誌發刊詞中曾寫道:「……西人有言曰:『兩平等之國,論公理,不論強權;兩不平等之國,論權力,不論公理。,是則俾斯麥所倡之鐵血主義,正我國人所當奉為良師者也。」

  但有一點實實在在地影響了蔣,那就是當時世界上的兩個巨人,英國和美國。英國當時的殖民地遍佈世界,號稱「日不落帝國」,而且是國聯的發起國,對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美國,作為新興的強國,是國聯和世界爭取的對象,在國聯有著特殊的地位。這就使終日憂於自身地位較弱的蔣介石對其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心理,直到幾十年後逃到臺灣,他的這種觀點也沒變,但唯利益為一切的美英卻對他總是若即若離,僅僅是利用而已。

  「九·一八」事變初期,美英等國的態度,決定了國聯不可能對制止日本的入侵有太大的作為。當時兩國在東北,甚至華北並沒有太多的利益,日本進兵北方,對他們影響並不大。相反,他們倒一直企盼著日本在東北得手後,能與蘇聯發生戰爭,以日本來削弱他們所仇視的蘇聯。這與數年後他們綏靖德國,企圖嫁戰禍于蘇聯同出一轍。但無論當時的日本人,還是日後的德國人,都巧妙地利用了他們,在軍事上、政治上撈足了便宜。

  日本畢竟師出無名,資源的匱乏也使其一時離不開國際社會,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日本當然不會與這些列強撕破面皮。於是精明的日本人便開始在外交、貿易上做一些細小的讓步,以取悅美英。果然,嘗到甜頭的這些列強態度發生了變化,國聯譴責日本的調子始終高不起來。

  1932年10月2日,國聯調查團經過近1年的實地調查後,在南京、東京、日內瓦同時向世界公佈了調查報告書。此前,國聯在中國代表的一再敦促下,組成了國聯調查團,由英國爵士李頓為團長,包括美國將軍麥考易、法國將軍克勞德、德國博士希尼、意大利伯爵馬柯迪等人。這一調查團在中國曾受到蔣介石及幾乎整個國民黨軍政要員的歡迎和款待,它曾給蔣帶去過希望之光。

  蔣介石越看報告書,臉色越是難看,閱畢,氣得他抓起報告書大罵道:「這是主持公道?娘希匹!一年來,我國軍人含憤忍痛,一再退讓,打則任打,殺則任殺,如此大度之表現,還不足昭示人心於天下?良心喪盡,公理喪盡!」

  他覺得滿腹委屈,一腔憤恨。一年來,他頂著國內外狂風暴雨般的壓力,一切依靠國聯,一切聽從國聯,致使他丟土失地,軍隊威名掃地,國家不像國家,到頭來卻換來這紙既指明日本為侵略者,又要維持中國現狀的各打五十大板的報告書,他有種被耍弄、被出賣的感覺。

  他早該有所醒悟。「九·一八」事變後不久,他的外籍顧問和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的一些有識之土曾多次提醒過他,國聯僅僅是個連決議也無法強制實行的鬆散聯盟,要靠它來最終解決中日爭端,使日本遵守決議根本不可能。更何況日本歷來言而無信,對中國野心勃勃,即使國聯決議譴責,令日本撤兵,也未必會有什麼結果。逼急了,日本退出國聯,任你譴責、抗議,也只有徒自負氣,於事無補。果然不幸而言中,日後事態的發展正是如此。

  1933年2月6日,國聯19國委員會通過決議,不承認日本用刺刀扶殖起來的偽滿洲國。日本政府於20日舉行緊急內閣會議,表示在中國東北決不退縮,並決議「如國際聯盟大會採取19國委員會報告書,日本即退出國聯」。

  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對1票,通過報告書,譴責日本為侵略者。日本政府隨即向世界宣佈,日本從此退出國聯。蔣介石眼看著日本在中國爭得了一個極為有利的戰略態勢後,甩手退出了國聯,真是有苦說不出,企圖不戰而使日本退兵的夢幻徹底破滅了。他成了國聯的犧牲品,中國也沒能逃脫厄運。

  1年多裡,日本確確實實耍了國聯,更耍了蔣介石。國聯和英美干涉初期,日本人投其所好,在外交、貿易上拋出誘餌,並順應英美期望日蘇開戰的心理,大造反共反蘇輿論,大軍北上中蘇邊境。西方輿論立時喧囂沸騰,興奮不已。當時一位美國政論家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諸列強的心態:「全世界都緊張地注視著遠東事變,大家都焦急地期待著(日本)與蘇聯的衝突得以爆發。」11月13日,美聯社駐巴黎記者更露骨地宣稱:「全世界都應該感激日本在遠東進行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鬥爭。」這時他們的眼中哪裡還有中國?!

  但詭潔的日本人豈會那麼聽話。他們向中蘇邊境虛晃一槍,拿下黑龍江,在英美等國眼巴巴地盼著他繼續北上進攻蘇聯時,卻突然南下佔領錦州,攻克山海關,威逼華北。這時西方列強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日本人的眼光盯住的是中國。

  日本人的這一招可坑苦了蔣介石。他的決策不但使他在國際上大丟臉面,也使他失去了中國民心。當然受害最大的還是中國,中國人民。曾任他私人顧問的澳大利亞人端納日後說:「中國方面因對條約與國際法的信念,與對國聯勢力及美國等信譽之依賴過深,卒為最大的犧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