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勢中原 | 上頁 下頁
八〇


  ◎第13章 向死而生

  §南京 國防部 1947年11月4日

  大別山作戰會議開到第二天。陸軍司令部總參謀長郭汝瑰走進國防部會議室,就感到氣氛有些不同。

  蔣介石坐在會議桌頂端正中的一把特製的椅子上,這把椅子的靠背比別的椅子高出許多——10年前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摔壞了腰,落下陳疾,坐高背椅就不致腰疼。

  與昨天相比,蔣介石仿佛變了個人,臉上的表情不再那麼憤懣,平靜一如會議桌上新換的雪白臺布。

  白崇禧坐在蔣介石的右首,也一反昨天的慵怠和漠然,一雙眼睛藏在風雅的金絲眼鏡深處,透著令人難以揣度的矜持。

  郭汝瑰在國民黨上層浪跡多年,混到如今地步,自然深信自己的觀察能力。

  9時整,會議正式開始。

  郭汝瑰雖一時難以猜透蔣介石、白崇禧的變化原因,但對自己準備的彙報還是充滿信心。他按照陸總所擬計劃逐一說明:擬以第8、48、28、54師由夏威指揮分兩路進入大別山,到達黃山附近後,再以第10、55師由麻城東進,協力攻擊。與此同時還應在魯中、魯南、膠東、黃泛區配合作戰,著命整編第11師掃蕩黃泛區及沙河南岸,以阜陽、太和為中心,東可控制渦河、蒙城,西可控制三河尖;再以第5軍配合第84師向魯西攻擊。這樣,就可使魯中、魯西、膠東、黃泛區的陳毅部無法恢復戰鬥力,或妨礙大別山作戰……

  郭汝瑰侃侃而談。

  蔣介石國視正前方的軍用地圖:「好,好。如此,我全域皆可主動。這個,這個軍令組是動了腦筋的。」

  接下來軍政組彙報有關在大別山作戰的指揮問題。

  軍政組召集人、第三廳廳長羅澤閻預料到在座的會有不少人感到驚訝,因而語調平靜得近乎造作:」根據當前戰局和我軍既將展開的大別山戰鬥部署,軍政組討論建議,由國防部白部長在九江設指揮部直接指揮。」

  郭汝瑰暗自為羅澤闓捏了一把汗:你老兄怎麼糊塗到了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地步呢?蔣系、桂系誓不兩立。桂系兩次倒蔣,白崇禧都是頭面人物。當初改組軍事機構,蔣介石冠冕堂皇地把首任國防部部長的高帽戴在白崇禧的頭上,實際上送過去的是一把空椅子,體面地剝奪了白的兵權。從那兒以後,蔣再不讓白過問軍機大事,指揮打仗全靠每日早晚的兩次「官邸會報」。官邸距國防部辦公室地點不足百米,蔣介石卻獨獨不讓白崇禧參加……

  郭汝瑰小心地看了一眼蔣介石。

  蔣介石沒有惱火,反而顯得更加平靜。

  郭汝瑰反倒糊塗了。

  昨天會議開始時,蔣介石好像對一切還心中無數,開幕詞只是說了些乾巴巴的空話:「共軍劉伯承部自從強渡黃河,配合陳毅作戰以來,屢遭我軍重創,已逃逸大別山區,以圖苟延殘喘。為沏底剿滅劉伯承部共軍,阻止其負隅頑抗,死灰復燃,進剿大別山已刻不容緩。須知戰機稍縱即逝,不能有半點遲疑。希望諸位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徹底肅清劉伯承部共軍,則全國軍事即將進一步改觀。」

  下午,軍令、軍政兩組分開討論,研究結果,大體同意郭汝瑰的計劃,但對大別山清剿的統一指揮問題無法決定,於是暫定三個方案:由徐州陸總、武漢行轅或大本營直接指揮。

  當晚,蔣介石設宴。郭汝瑰擔心由國防部直接指揮或由武漢行轅指揮都會過多分割陸軍總部的兵力,因此在敬酒時特地向蔣介石提出,請他注意進攻大別山的同時,對魯西及黃泛區共軍的動作預為留意,以免被動,打亂計劃。當時蔣介石還舉著盛滿礦泉水的酒杯誇了他幾句,怎麼一夜之間竟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郭汝瑰轉而想,即便蔣介石沒意見,白崇禧願不願幹還另說呢。掛著個空銜窩窩囊囊被「閃」了這麼長時間,大別山前一段又打得一塌糊塗,鬧不好還要兜一屁股「債」。這賠本的差事,白崇禧會接手嗎?

  就羅澤闓的方案,蔣介石問白崇禧:「健生兄,你看如何?」

  「看主席怎麼決定吧,我服從命令。」白崇禧出乎意料地滿不在乎。

  休會時,第五廳廳長方天把郭汝瑰拉到辦公室:「壞了!壞了!澤闓一定是受了劉為章(劉斐)慫恿,把白招出來。從此多事了。你為何不設法阻止呢?進攻大別山,正該集中兵力嘛!為什麼反倒平分兵力呢?」

  郭汝瑰早已不像方天那麼緊張,答道:「按道理進攻就應該集中兵力,像打籃球一樣,球到自己方面來了,五個人一齊搶球,奪得球一齊進攻,齊心協力,才能取勝。但主席既不放心白部長,為何又不讓顧總司令統一指揮呢?既讓白部長指揮,為何又不把顧調開呢?這不明明是讓顧分白的兵權嗎?唉!你我還是少說為佳吧!」

  善察顏色的郭汝瑰「鬼」就鬼在這裡,只要悟出一點,就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分寸。而這場戲的真正內幕,還是他半明白判塗地回到徐州之後才弄清楚的。

  其實,蔣介石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大別山作戰連連失利,特別是高山鋪慘敗之後,他反復思量,終於覺察出指揮系統的弊端。由徐州陸總指揮大別山作戰,一是鞭長莫及,再者駐守鄂豫皖的大部分是桂系部隊,顧祝同也指揮不動。如果按情理由武漢行轅指揮,近便倒是近便,但行轅主任程潛是湘系首腦。早年湘桂兩系忽合忽分,終於鬧翻,李宗仁、白崇禧把程潛軟禁於武漢,從此反目為仇。蔣介石正是利用這個矛盾派程潛坐鎮武漢,轄制桂系,而程潛手下又沒有湘軍,正好達到一石雙鳥的目的。可如今要打仗了,程潛自然更加指揮不靈。蔣介石左思右想,才臨時抱佛腳,端出了這麼個沒有辦法的辦法,讓白崇禧出場。

  白崇禧也非等閒之輩。他權衡利弊,覺得外放九江不但國防部部長的頭銜不變,還可以趁機抓回兵權,倒不失是筆好買賣。但他又知道,替蔣介石打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仗打贏了,功勞不一定記在你的頭上;打輸了,「借人頭」的事情倒是常有的。特別是面對劉伯承這個對手和大別山連遭失敗的局勢,他心裡也很空虛,大有臨危受命的味道。因此,從得到消息的那一刻起,他就反反復複地掂量:到九江去,風險太大;留在南京,又不甘當「傀儡官」。當然,他畢竟是「小諸葛」,還是想出了一個兩全之策:一面答應出任「九江指揮部」之職,一面向蔣介石提出一串棘手的問題。

  白崇禧說:「大別山戰區屬武漢行轅管轄範圍,由程頌雲管起來才順理成章。再說,大別山戰區跨越數省,一個九江指揮部如何行使權力?從哪兒調兵?由誰來補充兵員轉運糧襪?指揮部與武漢行營又是什麼關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