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較量 | 上頁 下頁
二二


  在會場前的最大彩牌樓的橫幅上,綴著「慶祝還都」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兩邊配著 V 字; 一面國旗在主會場的旗杆上高高飄揚。十點整,還都儀式在轟轟炮聲中開始了。

  蔣介石身穿大元帥禮服,宋美齡身穿天藍色花長衫,大花披肩,長簡絲襪高跟鞋,挽著蔣介石登上主席臺。他們站在中間位置上,從桌上拿起大束鮮花,向人山人海的台下揮舞著,然後就主座。各界要人陸續就座之後,宣佈開會,在掌聲和歡呼聲中,蔣介石嘶啞著嗓子講了還都的偉大意義,以及他今後為民主、和平而奮鬥的誓言。然後各界代表發言,都是大吹蔣委員長的幹秋功績。

  慶祝返都大會完畢,緊接著蔣介石親率文武百官舉行謁陵大典,在時間上有機的銜接成一天,這才說明還都大會、謁陵大典都同等重要。

  參加謁陵大典的只有國民政府的文武百官,其氣勢也是恢弘的。

  謁陵氣氛像股極強的熱浪,卷向南京市東郊巍峨的紫金山麓第二茅山南峰。中山陵是遵照先生生前的願望,由山東青年建築師呂直彥設計建築的。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五日破土,陵墓座北朝南,可謂傍山而築,由南往北逐級升高。陵墓大道前為廣場。從廣場登花崗石階三百九十二級,有壯觀的大石坊一座,由石坊而入,經三百七十米長的過道到達陵門,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四個字。進門有碑亭,中立八公尺高的豐碑,再往上過八台石階,就是祭堂和墓室。墓室海拔一百五十八米,從墓道入口至墓室距離七百米。祭堂仿古宮殿式。祭堂中為孫中山石雕坐像,坐像四周有孫中山革命事蹟浮雕,祭堂四壁刻有孫中山的遺著《建國大綱》全文。祭堂後面是墓室,墓室為圓球狀拱形木鋒式結構。墓室直徑為十六米,高十米,圓頂為穹窿狀。地面中部為大理石擴,正中築長方形墓穴,是靈櫬奉安處,四周圍有大理石欄杆,以備瞻仰。室外砌有環形圍牆,外鋪草地,種植玉蘭、梅等花木。墓門外是祭堂,寬二十七米,深二十二米,高二十六米,是單簷歇山式。堂內立有十二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象徵十二天干地支,和國民黨徽十二個齒相同。護壁則採用黑色大理石,在石上刻著中山的《告誡黨員演說詞》全文。堂中間置有中山先生白色大理石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祭堂外是大平臺,寬一百三十五米,深三十米,台兩端並築華表二座,擎柱上刻有古式花紋。平臺盡處是寬大石階。碑亭內在龜趺上立八米高石牌,上刻「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靈柩安放在靈堂內五米深地穴中,原先設計由升降機提上放下,以供人瞻仰孫中山遺容。因奉系軍閥張宗昌在碧雲寺見到孫中山遺體裝在水晶棺中,破口大駡:「不是你孫文搞革命,我張宗昌就不致有今日之敗!我生前木能和你打過仗,你死了,我今日要毀滅你的屍體,以泄我之憤恨。」他下令火燒孫中山靈柩,後被張學良得知派騎兵趕來制止,臨近老鄉也來救護。棺雖保住了,但水晶棺玻璃蓋四周已經損壞,因空氣浸入,遺體變色,無法保存,變為鋼筋混凝土封固。墓穴上安放著孫中山大理石臥像,是孫中山生前的日本友人著名雕刻家高橋雕刻。陵墓入門一座三間三樓的石碑坊,懸掛著中山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陵園外觀具有我國古代建築傳統格式,色調淳樸,裝飾簡潔,氣勢壯觀,規模宏偉,別創新格。陵園南面有孫中山銅像,在瞻視著南京城。陵園東鄰靈穀寺,西毗明孝陵。中山先生之陵有著不朽和浩然正氣,先生之功績與日月同輝,和宇宙共存。

  中山陵先後施工六載,在蒙恥的年月裡,全國人民和南京市民日夜在思念;在血雨腥風的日子裡,人民在奮鬥,終於爭取了雪恥這一天的到來。

  從南京市區到陵前,路兩旁植有蒼松翠柏、杉樹、梧桐等,簡直是一條綠色長廊直接陵前巍峨的雲天。

  一大串轎車開進陵前停車場,一排排車停下來,文武百官都按指定地點站好,中間留出個大圓場。蔣介石和宋美齡轎車停到圓場中心,在場值勤的憲兵少將值星官,發出立正的口令。人們都自動地立正,接著又把身子往後退。刷刷只有鞋跟蹭洋發地聲,連聲咳嗽也沒有。

  蔣介石現在身著特級上將軍服,胸前佩戴一排勳章,腰上是軟布帶子,西服軍褲筆直的褲線,黑尖頭皮鞋閃閃發光,右手拄根標直的龍頭手杖。宋美齡換下了鮮豔的大花衫,穿件過膝蓋夾料綠色大衣,裡邊罩著深藍地雪白的素花袍子,矮幫黑皮鞋,高聳的頭髮往下篷松著。她左手挎在蔣介石胳膊裡,兩個人步子走得很齊。

  整個中山陵已修耷一新,陵寢正門交叉插著國旗和國民黨黨旗。

  蔣介石邁著沉重的步子,手中的手杖杵在石階上也發出沉重的聲音。跟在地平後的市武官員,齊齊整整地走進陵寢正門。當走進正廳時,轟轟轟響起禮炮聲,不知是為蔣介石大元帥祝賀,還是為震醒陵寢中的孫中山先生。

  這時蔣介石和宋美齡同時跨步站在停棺的漢白玉棺床跟前,緊跟在他身後的副官接過手杖,他摘下大簷軍帽,被副官接過去。他雙手貼在大腿上,慢慢地把頭低下去,宋美齡往蔣介石身邊稍稍靠近些,雙手低垂著。

  禮賓司主祭官被委員長默默低下頭的行動所感,發出向國父默哀的口令,已經晚委員長大半拍了。

  蔣介石鼻子一酸,渾身抖了一下,兩肩聳動著哭起來了。總理遷入中山陵時他大哭一場,南京被日軍佔領遷都重慶時大哭一場,這次由重慶遷都南京是第三次大哭了。

  宋美齡被感染得發出細微的哭聲,她把頭深深地往下低,儘量不把臉龐露太多了,可她的哭泣聲是有力量的,在她身邊的蔣介石聽得最清。

  頓時周圍一片唏噓哭聲,好像從半山腰沖下一股溪水,要淹沒這中山陵。可誰又能不哭呢?在場的高官顯貴都在八年半以前逃離開中山陵,這塊風水寶地,這座國人敬仰的大陵,卻眼巴巴被日軍奪去了。不少人曾經絕望過,就是還能回來,又得何年何月呢?是否這座大陵還存在?後來汪精衛叛變了,他在南京建立起偽政權,好像中山陵也成為他繼承的祖宗了。每年都搞一次大祭陵,不用說南京老百姓不服從,不相信他的誠意,連他自己也心中有愧。每次到大祭陵時,總是傳說,那裡有人帶槍等著對他行刺,又說放水淹,放火燒,真是鬧得他毛骨發疹。何況後幾年日軍不撥給他費用,中山陵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凋零了。汪精衛後來忘了祭陵,把搞到手頭的錢,除了揣進腰包,就是大興土木修造官邸了。

  蔣介石此刻是有滿把辛酸淚水的呀。當年遷都時,他來謁陵只是帶夫人、兒子等一些親信。氣氛不是嚴肅,而是頹喪,大有亡國之感。他匆匆撲到停放中山總理的停陵正廳,他的心是何等的悲哀。這片偌大的陵園,在勘探建園之初,他親自爬山越嶺,尋找水源,認為寶地無河便沒有活力。他還幾次坐飛機升空鳥瞰這塊陵園聖地,一切都滿意了才破土動工。他曾親自廠命令,陵園修成時他要第一個登陵擺祭。他感到作為中山總理晚生後輩要這樣盡孝道。

  當年北平公祭這位偉大的孫中山,在天安門舉行孫中山送櫬大會,靈柩由碧雲寺向前門外車站啟運,軍樂隊、護靈團騎兵、護靈步兵皆臂戴黑紗,沿途送殯群眾達三十萬人。在城外用車運靈,到西直門靈柩放在繡花大棺罩和縱橫交錯的抬杠之間,近百名身穿綠色號農的杠夫,在梆子聲中輪班換抬。殯儀隊伍經西直門、新街口、西四、西單向前門緩緩而行。北平護陵官商震,身著黃色上將軍服,騎黑色駿馬,手持指揮刀。下午三時到前門車站,三時十五分由迎樞護靈人員將靈櫬扶入鐵路局特製靈車。下午五時靈車啟動。鳴禮炮一百零八響。靈車前後各有一列鐵甲車護衛,孫中山家屬乘車隨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