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東北抗聯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
四六 |
|
第二任教育長侯啟剛則是一個當時抗聯中少有的深入研究過馬列主義原作的人。政軍學校的學員王明貴說他「看過馬列的很多原作,知識面也很寬,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有豐富的抗日鬥爭經驗,講話哲理性很強」。可能是由於他本人平時講話常常引經據典,甚至有些傲氣(據說他曾自稱東方侯大林),不少人對他有看法。有一次他對別人說,《資本論》對他裨益很大,那個人挖苦他說:「馬克思在天之靈給我們送來了老侯。」而他則回答說:「就是這樣。」 侯啟剛對許多問題都有他自己獨立的見解,並且時時用辯證法的眼光來分析當時抗聯面臨的問題。曾經寫過《論統一戰線》、《東北抗日隊伍的分析及義勇軍改造策略》等論文。這位抗聯隊伍中的第一號理論家的思維方式也很有些哲學家的味道。下面這一段他自己關於其在病中思想活動的記述: 「……自該病發作後,我曾每天陷在無限的思索之中。有一天曾發現了辯證法的發展形式:從時、空來說,是縱橫的三角形;因而一切事物也都是縱橫的三角形。繼而夜裡觀星,發現一切基本形式是三角。因為某角形的星群可以分解為無限的三角形,因此,圓周也無非是無限的三角形的一角向內部的結合,線也是無限的三角。最後想起了一切事物在儘量的發展,全部是波浪式運動的辯證法。質量無非是不同的波浪式運動的發生,波浪式運動當然是不斷生起的縱的三角形,因此認為三角形是一切形式的本質。於是就越來越確信:一切事物是縱橫三角形。又想起了在戰鬥隊形上,各一角是其他兩角吸引與推動的結合,進攻、退守、待機包圍就是進退並行,靜動並用,公開的秘密的聯繫的行動——也就是確保辯證法的一致。就是說以全力採取辯證的綜合或綜合的方法,就一定能戰勝敵人,最後,我認為:無限的『辯證三角體』是戰勝敵人的唯一無二的陣式或隊形。 「有如上述,我的英雄思想在病中復活,使用的武器是辯證法,當然首先應該解決東北問題。就是說:如何突破1938年即將到來的敵人的『討伐』。結果在似病非病的思想中決定了:應在黨軍一致行動之下,盡可能地配備無限大小『辯證三角形』,即:南滿1、2軍成一角,這能由1、2軍的同志配備,我來建議其他兩角的方法,即:4、5、7、8、10軍赴吉林中部長白山脈老爺嶺西東形成一角;3、6、9、11軍赴黑龍江小興安嶺嫩江流域形成一角,而且每一角則編成等差三角形。以全滿為範圍,用大三角來牽制敵人。這樣,敵人就不可能各個擊破……」 這所政軍學校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卻為抗聯培養了不少優秀幹部。當時,學員從這裡畢業後一般都到各部隊任師長、團長等職,這些人在抗日戰場上為我們的民族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第二期學員王明貴將軍在回憶錄中飽含深情地寫道: 「小興安嶺松濤陣陣,湯旺河波濤滾滾。東北抗聯政治軍事學校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爐,許許多多的同志通過學習迅速成長為抗日聯軍的骨幹力量。他們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培養,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鬥爭,流血犧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位將軍還特意提到了我們在前面說到的在抗聯打下老錢櫃時俘獲的偽森林警察中隊長宋喜斌(即五炮)。宋在被俘後參加了抗聯,此後,他在政治上進步很快,作戰也非常勇敢,被送進學校深造。他畢業後回到部隊任團長,在1938年9月下旬為保衛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機關的安全,他帶領30多名戰士與超過自己數倍的日本討伐隊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他一個人就打死打傷40多名日本鬼子,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他寧死不降,最後把滿腔的鮮血都灑在了祖國的大地上。 §40 冰趟大捷 軍政聯席會議之後,第3軍和第6軍除了加緊建設湯旺河後方根據地工作以外,同時,還在積極組織準備西征,繼續開闢通河、東興、巴彥、木蘭、鐵力、慶城(今慶安)、海倫等地的遊擊區。 1936年3月,趙尚志率第3軍第5、第6團、少年連、保安營共300多人開始了西征。 西征部隊出發不久,便不斷有捷報傳來。 4月初,趙尚志帶領西征部隊攻佔了通往巴彥、木蘭、通河的軍事要地舒樂鎮,俘日偽軍100多人,繳槍300多枝,一舉拔掉了日偽設在松花江北岸的這個重要據點。此後不久,西征部隊又在依蘭縣八浪河谷消滅不少日軍,並繳了偽軍一個連和1個偽警察隊的槍械。夏初時節,西征部隊順利到達木蘭縣境,以那裡的蒙古山為基地,在東向通河、西向巴彥的一些地區開展遊擊活動,並收編了40多支在這一地區活動的抗日武裝,第3軍的第5、第6團的實力迅速得到發展,被擴編為第5師和第6師。 西征部隊像一股強勁的旋風掃過所到之地,使日偽極為震驚。他們迅速調集重兵於濱北線一帶,企圖一舉消滅趙尚志的部隊。但趙尚志卻不與其進行正面作戰,為此,他決定改變原定向慶城、海倫一帶西征的計劃,率部隊迅速返回了湯原根據地。 幾乎就在趙尚志帶隊西征的同時,第3軍的第1、第2、第3、第4團在松花江南岸積極開展遊擊活動,同樣也在戰鬥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分別擴編為第1、第2、第3、第4師。這樣,第3軍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就已經從原來的6個團變成了6個師。遊擊區遍及松花江南北兩岸的20多個縣。在這種形勢下,第3軍於1936年8月1日正式發表通告宣佈: 「決定于本年8月1日起,將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收編各隊,聯絡各軍,消滅此疆彼界,各樹一幟,爾東我西,各行其志。以發揚光大我抗日之旗幟,以鞏固我反『滿』之武裝。」 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剛成立時,下轄6個師,其後不久又相繼採取收編和擴建的辦法建成了第7、第8、第9和第10師,得總兵力達到了6000多人。 在第3軍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第6軍也由原來的4個團擴編為7個團,並於1936年9月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 人多了,槍多了,遊擊區的地盤大了,這就需要有一個更加有力的領導機關來統領北滿地區的抗日鬥爭全域了。1936年9月18日,中共珠河中心縣委、湯原中心縣委及抗聯第3軍和第6軍黨委在湯原帽兒山北坡第3軍的被服廠召開。是為抗聯歷史上有名的「珠湯聯席會議」。 「珠湯聯席會議」做出了兩件重要的決定:第一是決定成立中共北滿臨時省委,並選出了以趙尚志為主席的15人執委會及馮仲雲、李福林、張蘭生三人為省委常委;第二是決定突破敵人的秋季「大討伐」,開闢龍江腹地為中心的新的遊擊區。 「珠湯聯席會議」後,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又召開了兩次常委會,進一步研究確定了第3軍和第6軍的反「討伐」對策。最後決定:第3軍司令部迅速率主力西征鐵力、海倫、龍門,然後直插黑嫩平原,開展遊擊活動。根據這一精神,趙尚志率第1師、第5師、政保師和少年連組成的500多人的騎兵部隊,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先在慶城與第9師部隊會合,然後又於12月間到達了鐵力,與已經在到達那裡的第6師會師。 到了鐵力後不久,敵人就出動了大量的兵力對他們進行「圍剿」。敵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把趙尚志他們趕到山裡去,使其陷於凍餓絕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