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東北抗聯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二二


  「打發他們走!」

  「李杜代表說要收編咱們的事怎麼辦?」

  李延祿知道王德林正為此事犯難,他此時兵強馬壯,正想獨樹一幟,李杜要把他收編為一個團,他豈能幹?李杜的自衛軍此時兵力十分雄厚,裝備也比較精良,且占著吉東和北滿地區的大片地盤,也得罪不得。所以他想了一下對王德林說:

  「李杜要收編咱們,還帶來了一萬元軍餉,這事如果乾脆拒絕恐怕不好。但咱老三營就這樣變成他的一個團也有點不合適。所以我覺得倒不如收下這一萬元軍餉,咱們也正需要,再另外為他組建一個團。」

  接著,李延祿給他進一步分析了這樣做的利害得失,王德林一邊喝著酒,一邊聽著,覺得李延祿講的都在理。最後,他決定就按李說的辦,並請李延祿留下來給他當參謀長兼李杜改編的補充團的團長。

  「好!」聽王德林這樣一說,李延祿自然滿口應了下來。

  王德林又說:「咱這隊伍裡多數都是大老粗,這樣是成不了大事的。你能不能找幾個識文斷字的秀才來?」

  「行!」李延祿一聽這話就更高興了,因為這可是安排黨員進救國軍工作的好機會。

  李延祿從各地來投軍的青年中精選出了400多名,組成了3個連(後改為營),又從老三營裡挑了有進步思想的史忠恒、李鳳山及跟他一起來的共產黨員左征、樸重根到補充團當連長、副連長。

  不久,共產黨員孟涇清(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生)、金大倫(北京大學的學生)、賀劍平等人也來到了補充團,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秘密的黨支部,孟涇清任書記,陸續吸收了史忠恒、李鳳山、李延平(李延祿的弟弟)為黨員。這樣,一支由共產黨人掌握的隊伍便在救國軍中悄悄地出現了。

  補充團成立後不久便在救國軍打敦化時充當主力,接著又在打額穆和蛟河兩城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救國軍聲威大震,補充團自己也有發展。

  1932年春,救國軍收復甯安後,密山縣平陽鎮小石頭河子堡鎮蘇懷田和好友楊太和、聶海山、薑炮等幾個人在共產黨員田寶貴的帶動下,組織了一支20多人的抗日隊伍,並很快發展到二三百人。同年5月,日軍第10師團東犯,佔領湯原、佳木斯等地後,自衛軍總司令李杜和護路軍總司令丁超敗退至密山,使密山境內的兵一下子就多了起來,這些「正規軍」一來,蘇懷田他們這支民間武裝就不太好活動了。於是,田寶貴就對蘇懷田說,咱們到興源鎮去找李延祿吧。蘇到興源鎮後,向李延祿說明了來意。李延祿很高興,並經請示王德林後,把他們收編為第2補充團,由李延祿兼任團長,李延平任政委,蘇懷田、田寶貴任副團長。這樣,救國軍內由共產黨直接掌握的力量又進一步得了發展。

  §20 大戰天野

  為了更快地從朝鮮向中國吉東和北滿地區運送兵員和物資,日軍在佔領東滿地區後,便著手修建吉會鐵路(敦化至圖門段)。王德林說:有我王德林在,日本人就別想修成這段鐵路!並多次派人破壞和威脅這一鐵路的修築工程,使日本人感到十分惱火。直鬧得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一再下令給那一帶的日軍,要他們迅速恢復吉敦路的「治安」。為此,日軍派出了號稱有萬人之眾的天野15旅團和上田支隊前來進剿。

  王德林接到那封用火燒掉一角以示「火急」的雞毛信後,立即召集了手下人商議此事。當下就出現了兩種意見:一是以救國軍副總指揮孔憲榮為代表的一些人主張要「躲」,還有一種意見就是以參謀長李延祿為代表的人提出來的「打」,而王德林則暫不表態。

  救國軍裡的那些共產黨員們為此召開了一次秘密的支部會議。支部書記孟涇清在會上說:「就是他們都拉到山上去了,只剩下我們補充團700人也要抗日。是不是我們為革命犧牲了,就沒有抗日的遊擊戰爭了,不是的。還一樣有人會繼承我們的革命事業。我們依靠的是党和廣大的無產階級、農民群眾,我們關裡還有百萬紅軍,就是我們犧牲了,我們的革命事業還會繼續下去,還會有人繼承我們的抗日鬥爭。最後,我們必將勝利。」關於對救國軍內那些人,孟涇清說:「今天,我們還得耐心地爭取他們,團結他們,共同抗日,如果他們有些人把隊伍拉到山上去當土匪,我們只有700人,還是要找到有利地勢,給敵人一個迎頭痛擊。」

  孟的一番話表明了當時這些共產黨人是下定了要打的決心。那怎麼打呢?李延祿提出:把隊伍拉到鏡泊湖山區去。

  為了統一內部意見,王德林在棺材臉子村再一次召集高級軍事會議。參謀長李延祿便按黨支部秘密會議定下的調子,在這次會議上力排眾議,主張打。可是王德林卻遲遲下不了這個決心。會議開到第三天,當他聽到李延祿代表補充團表示:就是只有我們700人也要打的決心時,他終於下了決心。他說:「你們年輕人決心這樣大,我一個54歲的人啦,不能成功,還能成仁哩!咱們到南湖頭去,看看那邊的地勢再說吧!」

  等到了南湖頭看了地勢,又看了李延祿等人制訂的作戰計劃後,王德林最終下了打的決心,並且考慮到補充團的戰士們平均每人只有30發子彈,下令將老三營庫存的所有手榴彈用20匹馬往返多次運到了補充團。

  這次李延祿為補充團選的陣地——鏡泊湖南頭的「牆縫」,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

  那麼,這個地方到底好在哪呢?李延祿是這樣描述的:

  「在我們的陣地上,既沒有挖戰壕,也沒有什麼叢林、樹木之類的掩護物,我們就隱蔽在光禿禿的臨大道的山崖旁邊。沿順這條足有5裡長的蜿蜒的山崖線,是些巨大的巉岩,仿佛遠古時代給海水沖積的海岸一樣。我們的700名勇士,就依恃這些大塊的岩石作掩護,只要是有大塊臥牛石,或是巨大的馬頭石的地方,背後就有我們的勇士,三五成群地潛伏扼守。因為這是些光禿禿的山坡,只是山腳有些岩石,自然敵寇走到這裡也會安然無疑。

  「山崖對面,可以望見牡丹江上游的支流,江那岸就是一塊大盆地似的草甸子,因為放過荒火,燒得溜光。這時候,冰雪剛將融解,青草還沒有發芽,望過去直到對面的山上,都是烏黑一片。那邊的山腳下,也有一條大道,若是敵軍選擇那條道走,自然會安安穩穩通過,因為那裡沒有可以遮蔽的岩石線。而從『牆縫』,我們所潛伏的陣地上,沒有遠程射擊的炮火,是根本控制不住那條大道的。敵寇要走那條道,需要繞遠,需要過江,一般來說,是不會做出那樣過於慎重的選擇的。

  「我們所扼守的,是從敦化直通甯安的咽喉要路。這條路就在巉岩底下,緊靠大江,是條古老的通商道路。」

  當一切都佈置好了以後,支部書記孟涇清就去縣委彙報工作去了。臨走前,他對李延祿說:「我們既要在這裡堅決和敵人打,還要保持住我們的軍隊。我們要在戰鬥中發展我們的力量,不要拚老本,一定要見好就收兵。我個人看,抗日遊擊戰爭是長期的!我們補充團是党的珍貴財產呀!關係到整個抗日救國軍的鞏固和瓦解呀!」

  孟涇清走後,李延祿和補充團的勇士們便開始了戰前焦急的等待,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日本人不走「牆縫」了。其實,他們這種擔心似乎是多餘的。因為有一個名叫陳文起的人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