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8.23炮擊金門 | 上頁 下頁 |
一三六 |
|
參謀諾諾而退。 * * * 「革命聖跡」乃胡璉治金的得意之筆。 1949年10月至1954年6月,1957年7月至1958年11月,胡璉兩度以「金防部司令官」職統領金門黨、政、軍務。兩任的施政方針為「精兵、簡政、厚生、宏教」,著眼于把金門建成反攻大陸的前進基地和跳板。他曾精心籌劃以二十萬大軍攻下四面皆山的漳(州)、泉(州)盆地,鞏固年餘,再一舉出擊拿下整個福建,威脅贛、浙,完成二次北伐中原的準備。基於此,他在金門除建設營房、興建醫院、整理港灣、開闢交通、積極訓練和裝備部隊之外,為了充實精神、振奮士氣,還安葬了陣亡將士,並且建造了英雄館式的莒光樓、豎立起無名英雄像,以「毋忘在莒」的訓示為中心,「把金門同時也塑造成一座精神堡壘」。 胡璉以物質建築的方式「宏教」,給金門留下了多處將「傳統精神」和「現實意志」合二而一的「革命聖跡」: 其一,「毋忘在莒」勒石 1951年,蔣「總統」蒞臨金門巡視。胡璉面奏:金門人咸望元首有垂諸久遠的手澤,賜訓軍民,為萬世法。「總統」遂揮毫書就「毋忘在莒」四個大字。胡漣征雇能工巧匠,親自勘察,將放大徑丈的四字刻于北太武山頂中央最高處,數裡外就可看見,成為最顯著的金門勝景。人們每一登臨,即覺雄山巍峨,群峰屏峙,一石擎天,壁立千仞。面對南海,碧波浩渺,俯視狂濤,怒潮澎湃。遠眺大陸,雲山蒼茫,近嫩全島,景物歷歷。真個氣象萬千,引發無窮的遐思與惆悵。 越明年,「總統」登山巔石刻處流連,他問胡璉:你懂風水嗎?此峰此石,確屬佳美!流露出對胡璉此舉的欣賞之意。 其二,莒光樓 此樓完工於1953年,為水泥鋼骨仿古宮殿式建築,凡三層,飛簷畫棟,朱碧輝煌,宏偉瑰麗,至為壯觀,已成金門標誌。樓名「莒光」,蓋取意實踐「總統」「毋忘在莒」的昭示,而圖光大也。此樓功能實為「英雄館」,金門歷次戰役中立功官兵的事蹟,都在樓內陳列,供人瞻仰效法。最能表現胡璉獨出心裁的是,匾額「莒光樓」三個大字,出自18歲立功士兵賴生明之手。胡璉把題字名樓的殊榮給予一名普通阿兵哥,其意不言自明,當在鼓士兵之氣也。 其三,太武山公墓、忠烈祠 為安葬四千五百戰死、病亡官兵,胡璉決定在太武山西麓徑林谷地中建公墓。此地鐘靈毓秀,氣聚風藏,面對大陸,遙望漳廈。墓前祭堂亦即忠烈祠,祠內列供石碑,鐫刻各員階級、姓名、隊別。移靈完畢日,胡璉舉行公祭大典。胡璉手撰碑文雲:「當此黃土白骨,芳草夕陽,觸景生情,淒涼滿目,實不禁愴然墮淚,放聲一哭也。余亦飲淚以正告中華兒女曰:此民族戰士也,此黃帝子孫也,彼等為維護其國族而埋骨於此……」 其四,無名士兵塑像 胡璉認為,「在未來反攻大陸的偉大畫面上,必須有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來犧牲,來奮鬥,而又默默無言,期期堅持,始可以大功告成,大業建立。」據此構思,乃造無名士兵塑像。像座呈三角形,鐫刻了三句格言:「把思想變成信仰,把意志變成力量,把理論變成行動」。三句話為蔣經國所說。胡璉把蔣氏三句話和無名士兵像連在一起,顯然有深意在焉。 其五,無愧亭 此亭,沿中央公路至太武山口之崖岸而築,紅柱綠瓦,旁樹欄杆,中豎大理石碑,一面刻孫中山遺訓:「成功則造出莊嚴華麗之國家,共享幸福。不成功,則同拼一死,以殉吾党之光輝主義,亦不失為殺身成仁之志士。」一面刻文天祥衣帶贊:「孔曰成仁,孟曰取人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胡璉修造此亭的靈感源于斯巴達武士《路行人碑》中的:「路行人兮路行人,轉告祖國之鄉親,不勝即死武士魂,埋骨異域男兒身。」他希望屯戍官兵走到亭內,對碑朗誦,能夠憂慮頓失,有「生命誠可貴,榮譽更無價」的觀念產生。亭成之日,將校們鹹集亭前,各獻亭名。胡璉定名為「無愧亭」。 七十年代,友人鄭儀先生身著作戰服佩戴中尉軍銜第一次踏上金門島。鄭儀兄臺灣本省籍,自幼酷愛中國歷史,臺灣某名牌大學高材生,為振興國家民族的崇高理想所驅使,毅然投筆從戎,被分發到金門做基層官,鍛煉培養。甫到任,他也先被安排瞻仰「革命聖跡」。老兵們告他:「金門王」留下的規矩傳統,誰也不能違例。一天看下來,果然刺激得他青春血熱,鴻鵠志高,腦瓜裡塞滿了要在這個小島上幹一番大事業的夢幻。 鄭儀兄說:人在金門,處處可覺胡璉的存在,其在金門的影響至深至遠。一方面,他兩度任內,打了「古寧頭」和「8.23」,又率十數萬軍民夜以繼日篳路藍縷,興土木,開山石,將金門建成一座強固的軍事陣地。另一方面,他在人力財力均緊張匱乏的情況下,仍調派部隊撥出專款,大修「革命聖跡」,營造「精神堡壘」。前項並不稀奇,因別人也可做也會做,後項則確實是他有別於他人的治軍方式,表現出他特點鮮明的政治馭兵思想。 * * * 上午,胡璉驅車前往某戰場醫院慰問輕重傷患。 眾傷患看到司令官來了,忽喇圍攏上來,七嘴八舌詢問戰況,瞭解局勢。胡璉一一作答,說:共軍企圖已經很明顯,其目的在消耗我,圍困我,待我補給中斷,然後乘勢攻擊。所以,此役實為考驗我革命精神意志力之戰,誰能忍耐到最後五分鐘,誰就能得到最後勝利。我們為主義而戰,就是彈盡糧絕,也要堅持到底,與金門共存亡。 一傷患遞過一個小筆記本:請司令官給寫幾句話吧。 又有七、八個小本遞過來。 胡琅一一接過,信筆默寫下一些從《孫子兵法》 、《孟子》、《戰國策》、《刪定武庫益智錄》等典籍中摘來的名言警句,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三軍勇鬥,莫我能禦;有前死一尺,無卻生一寸;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忠不避難,勇不畏死;一卒畢力,百人不當,萬夫致死,可以橫行…… 邊寫,邊解釋出處和含義。 侍從和傷患們異口同聲:司令官真好才學! * * * 出生于陝西華縣農家的胡璉,投考黃埔之前,讀書並不多。但看過他晚年著述者都認為,從其文洋溢才智,涵學淵博,在國民黨軍老一代將領中,堪稱皎皎,出類拔萃。 胡璉的「多識」,獲益於「勤學」。此公戎馬一生,足不離蹬,手不釋卷,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他自己說:我這輩子就幹了兩件事,打仗和讀書。胡璉讀書兼收並蓄,涉獵寬泛,但又愛好專一,以史為主。胡璉晚年,以68歲高齡,本著「學然後知不足」的意趣,跑到臺灣大學註冊,進入歷史研究所,選讀宋史和現代史,每週上課兩次,三年中,除去因病住院的個把月外,從來沒有缺過課。他的博士論文題目定為《宋太祖雄略之面面觀與今昔觀》 ,大綱業已擬好,預定寫5萬字,不料甫經著手,突發心肌梗塞辭世。 胡璉一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史實為戰爭史,因此,「史中自有練兵治軍之道」。他是軍人,讀史當更著眼于「悟戰勝之玄機,教士卒知榮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