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8.23炮擊金門 | 上頁 下頁 |
一九 |
|
「不要!我們不想在摩爾曼斯克幹什麼,也不希望你們在我們這兒幹什麼。英國人和別的外國人已經在我們的國土上呆了很多年,我們再也不想讓任何人利用我們的國土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他始終也沒有允許我們在中國建立潛水艇基地。 赫魯曉夫的「不理解」是因為忘記了,毛澤東和他的同事們是完全徹底的愛國主義者。當共產主義者需要讀厚厚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書籍。當愛國主義者不需要,面對中國一百餘年被蹂躪的歷史,只要具備中國人的良知和血性就足夠了。絕不允許在中國的土地上再次出現外國軍事設施,這是毛澤東,也是所有中國人的意志和共識。 1993年12月23日,江澤民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大會上稱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我以為,此一讚譽確比過去的什麼「導師」、「舵手」來得貼切,不論毛澤東晚年的失誤如何,他在維護國家統一、獨立、主權方面的堅定性、強硬性、一貫性確實是前無古人的。 1958年,在最最需要蘇聯給以支持的時刻,敢對赫魯曉夫說:「不」,要具備絕大的勇氣。 8月3日,《毛澤東和赫魯曉夫會談公報》發表,立即引起世人注目。明擺著,在國際局勢高度緊張、敏感時刻中蘇首腦聚首會談,最重要的議題自然是中東事件及其影響、趨向,以統一步調,協調策略。 中國方面參加會談的有: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王稼祥。蘇聯方面參加會談的有: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元帥、蘇聯代理外交部長庫茲涅佐夫、蘇共中央委員波諾馬烈夫。 由於雙方的國防部長均參加了會談,使雙方將進一步加強軍事合作的意向表現得十分突顯。 《公報》給人的另一強烈印象是,雙方「空前團結」、「一致對外」,並且,已在某些問題上達成了「秘密協議」: 「會談雙方在極其誠懇、親切的氣氛中,就目前國際形勢中迫切和重大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中蘇之間友好、同盟、互助關係的問題和為爭取和平解決國際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共同奮鬥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討論,並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 「中蘇兩國嚴厲譴責美國和英國在中近東地區的粗暴侵略行為,堅決主張立即召開大國政府首腦會議討論中近東局勢,並且堅決要求美國和英國立即從黎巴嫩和約旦撤出他們的軍隊。」 「雙方就目前國際形勢下兩國所面臨的在亞洲方面和歐洲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充分地交換了意見,並且對於反侵略和維護和平所應採取的措施達成了完全一致的協議。」 「……」 赫魯曉夫儘管在北京的三天中對毛澤東老大不高興,還是竭力掩飾了雙方分歧,與中方共同寫作了一篇水平很高的官樣文章,給世界留下一片迷霧。 直到1993年8月,臺灣《青年報》發表的一篇題為「炮戰前夕,金馬已成舉世矚目焦點」的文章依然一口咬定,1958年赫氏北京之行,就是為密謀炮擊金門而來,毛澤東敢對金門下手,就是由於蘇聯的唆使和慫恿。 毛澤東和蘇俄頭子在北平集會時,他們的如意算盤是:當時中東戰局 已把美國攪得頭暈眼花,再也沒有精神注意到遠東了,此時如能拿下金門, 六個月就可解放臺灣,而打開了西進太平洋的大門。 幾十年了,臺灣堅持的就是這麼一個觀點。但只要認真閱讀《公報》就會知曉,其中不僅沒有提到臺灣問題,甚至連「臺灣」二字都未出現,這當然不是一種無意的疏忽。事實上,毛、赫晤談不快,中方根本就沒有向蘇方談及炮擊金門事,這使得二十天后金門落下炮彈,感到震驚和惱怒的,不光是臺北和華盛頓,還有一個莫斯科。赫魯曉夫氣得大叫大嚷:這麼重大的事情,毛澤東竟連一個招呼也不打,這算什麼親如兄弟?!毛澤東自有他的道理:中國人解決自家事,為什麼要向你莫斯科打報告,非得得到你的批准?究竟中蘇會談對日後的炮擊金門是否產生了影響,毛澤東本人從未談及,而採訪中,許多老同志肯定認為:赫氏造訪北京,只能堅定了毛澤東要打這一仗的決心,你赫魯曉夫要同美國搞緩和,我偏要同美國搞一點點緊張,看你怎麼辦?炮擊金門的主題是懲罰臺灣,警告美國;副題是在蘇聯面前顯示獨立性,表示決不同帝國主義妥協的決心。我以為,對歷史的複雜性理應如此理解。 中蘇北京會談內裡與表像的不一致對打響後的炮戰,其影響亦是雙重並相當微妙的。 艾森豪威爾對中蘇《公報》的措辭感到某種程度的憂慮並不奇怪,因為自朝鮮戰爭開始,預測一旦中美間發生大規模戰爭,蘇聯將在何種情況下以何種方式介入,已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重大戰略研究課題。儘管中情局早就得出結論,「在中國長江以南發生任何級別的戰爭都不會導致蘇俄的直接加入」,艾森豪威爾仍不能不審慎看待中蘇間「牢不可破的團結」,不能不認真做出種種假設,如:美國在臺灣海峽使用武力,可能面臨同蘇聯直接對抗的風險;對中國使用原子彈,將促使中國從蘇聯獲得同類毀滅性武器;美軍在中國大陸南部大規模登陸,將導致蘇聯乘機從其歐洲領土大規模西進,等等。中央情報局未能及時幫助艾森豪威爾讀出中蘇《公報》在熱情洋溢的言辭下所掩飾的巨大分歧,迫使艾氏在採取任何行動前均須瞻前顧後,三思而後行。 毛澤東同樣亦不可能隨心所欲,放開手腳地大幹。既知蘇聯的支持將極其有限,放大炮一響,理想的結局只能是既表達了懲誡的意志,又不可導致事態失控。蔣介石不難對付,但現在就同美國在臺灣海峽打一場主要較量海空力量的大規模戰爭,老實講,實力不夠,時機也不成熟。 亦真亦假,虛虛實實,嘴巴鐵硬,下手留神,很像京戲《三岔口》中的武打場面,雙方小心謹慎地揣摩試探著對方的出拳使刀,有時是虛晃一槍,有時是意在恫嚇,有時又是確確鑿鑿的殺手鐧。國際鬥爭永遠都不是純軍事,免不了爾虞我詐,縱橫捭闔,能夠知己知彼,參透對手心態者將居上風。 赫魯曉夫到北京來的真是時候,恰到火候,作為事業和聲威正處於巔峰狀態的全球超一流政治人物,來了即便啥也不談,就是爬爬長城當一回「好漢」,逛逛皇城拍照留念,或在昆明湖蕩舟沏一壺龍井品嘗中國滋味,或遛遛古城胡同與市民親切交談表演領袖風範,都將讓世界絞盡腦汁費一番猜測。臺灣甚至瞎猜猜到了今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