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軍碑一九四二 | 上頁 下頁
二九


  丘吉爾接著在會上表示:英國將抽調大批海軍艦隊至孟加拉灣使用。此艦隊將包括最新式喬治五世級戰鬥艦2艘,重巡洋艦1艘,榮譽級裝備380毫米大炮戰鬥艦3艘,大型航空母艦4艘,小型航空母艦10艘,此一力量,相信超過敵人所能派到孟加拉灣的任何海軍艦隊。盟軍共約32萬人,其中英軍占18萬人,定可勝利。

  蔣介石在會上發言說:「今日承丘首相告知海上使用艦艇數目,至感欣慰。反攻緬甸勝利的關鍵,全在海陸空軍能否密切協同,緊密配合以為斷。現日軍在緬擁有10個師團,如不斷其海上交通,敵人可自海上增援緬甸。在此敬請羅總統和丘首相注意:日軍生死關頭,一為緬甸,二為華北,三為東北,可見緬甸對敵人之重要程度。因此,為求緬戰必勝,則陸軍出擊之時,正是盟軍海軍出動之時。」丘吉爾聽完蔣介石的一番話後毫無表示。是日的峰會並無結果。改由三方幕僚接著開會,商議有關事宜以及三巨頭在會外之溝通和磋商。

  在連日各種會議和領導人個別交談中,中國所提之要求主要是:(1)、中英應以奪取曼德勒為作戰目標。(2)、當緬北和滇西發動地面進攻時,英國海軍必須在孟加拉灣同時出擊,奪取孟加拉灣的制海、制空權,切斷日軍海上交通。(3)、緬甸作戰最終必須攻佔仰光和安達曼群島,使盟軍能充份利用仰光港口,開通海運。中方的這些要求以及不得挪用中印空運噸位的要求。均未被英方接受。連馬歇爾提出討論有關中國作戰事務時應邀請中國出席的意見,也被英國拒絕了。

  最後,羅斯福對中國作出了「進行北緬作戰南緬海軍必能同時行動之保證」,從而促使蔣介石在英海軍在孟加拉灣必須獲得制海權和水陸兩栖作戰同時發動的這兩個條件下,接受蒙馬頓的緬戰方案,即「錦標保持人」計劃。11月26日,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便在第二次會議上,就蒙巴頓的緬戰方案作出六點決定:

  「(1)、因C·C·S無法覓得535架運輸機,無法攻佔曼德勒,故蒙巴頓在第一次高峰會議上所提方案,應予接受。(2)、蔣主席「明年3月在緬發動水陸雙棲戰爭」之意見,應予留意。本會議將于一周內,就其水陸雙棲作戰計劃,通盤檢討。(3)、應於3月在孟加拉灣配置適當海艦力量以利作戰及制海權。(4)、東南亞戰區司令部,得挪用中印空運噸位,但每月不得超過1100噸。(5)、列多之駐印軍受斯利姆將軍指揮,但進至孟拱後歸史迪威指揮。(6)、1944年10月雨季結束後,吾人擬再重取攻勢,但距時尚遠,無由決定細目。」

  C·C·S上述六點決定完全拒絕了中國的要求,只因得到了羅斯福關於南北水陸同時行動的承諾,中國才勉強接受了這六點決定。從而實際上把收復緬北的全部作戰任務都擔當起來了。不料,蔣介石於12月1日剛剛回到重慶,便接到羅斯福12月5日由德黑蘭返回開羅後發來的密電,內雲:「經與斯大林元帥會商後,我們將於今年晚春在歐洲有一大戰,可望能於今年夏未結束對德戰事;但因是之故,遂使吾人不能供應足量登陸艇於孟加拉灣,實行兩栖登陸,以支持Tarze之戰略[筆者注:即以傘兵空降英多,以陸軍自列多攻取密支那,另以4個團在親敦江登陸]。在如上情形之下,閣下是否仍照原定Tarze計劃[筆者注:這項戰略實系蒙巴頓提出收復緬甸的「錦標保持人」計劃中的反攻緬北戰役,(也稱之為「泰山計劃」);羅斯福所承諾的南北水陸同時夾擊,則被稱之為「海盜行動」或曰「海盜計劃」(Buccaneer)」]進行作戰,或將Tarze計劃延至明年11月庶大規模之兩栖作戰可以實現,至於越峰運輸之陸空軍供應,則在集中努力之中。」

  其實史迪威早在開羅會議之前,他的參謀長柏特諾將軍依照史迪威和美國陸軍部作戰司的指示,獨自命令已在南亞臘、塔加鋪、唐家卡一線掩護築路的新38師第112團,於1943年10月2日分向新平洋、拉家蘇、於邦進攻,由於官兵奮勇,至10月29日先後攻克新平洋、甯便、於邦和大洛方面的拉家蘇等要點。不久即遭到日軍第18師團派出第55、第56兩個步兵聯隊在其強大炮兵支援下,對我于邦、寧便、拉家蘇三處守軍發動的猛烈進攻,遂將我軍112團守拉家蘇的第3營和進抵於邦的第1營團團圍住,使我軍頓時陷入孤立無援的險境,也由此拉開了反攻緬北戰役的序幕。

  前文業已述及,史迪威於1942年7月18日在重慶向蔣介石呈報的《收復緬甸計劃》,蔣介石於8月1日予以批准,另附三項要求連同該計劃送交美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交設在華盛頓的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核定該計劃為1943年上半年對日作戰的重要行動之一,並冠以「安納吉姆」之代號。嗣經羅斯福、丘吉爾及其重要軍政幕僚在摩洛哥濱臨大西洋的海港城市卡薩布蘭卡舉行的美英首腦會議上正式予以確認,並派英國迪爾元帥、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阿諾德上將及美空軍後勤補給司令薩默維爾中將聯袂赴渝向蔣介石報告此次會議關於收復緬甸和增強中國空軍與「駝峰」空運量之決定,當獲蔣介石同意。

  於是中美英最高軍政幕僚:阿諾德、史迪威、薩默維爾、迪爾、韋維爾、莫尼斯、宋子文、何應欽、杜聿明等於2月9日在加爾各答舉行會議,就收復緬甸的作戰行動達成協議:「英軍3個師由親敦江攻取曼德勒,以1個師為預備兵團,另以5個師於攻佔曼德勒後擔任南下奪取仰光的作戰;中國駐印軍由胡康河谷攻取孟拱、密支那,滇西遠征軍渡怒江西進,攻取八莫、臘戍,這兩支軍隊攻戰上述各地要地後,立即揮師挺進曼德勒與英軍會師,其中遠征軍攻戰臘戍後應兵分兩路,分別向曼德勒、東枝進攻。出戰時期為1943年10月。屆時英海軍應攻佔安達曼群島,切斷緬甸日軍的海上交通,並于仰光實行兩栖登陸。」同時還對加強中國空軍、擴建阿薩姆之機場,修建列多作戰基地、列多公路,改造布拉馬普特拉河碼頭、輪渡設施,提高鐵道路運輸和「駝峰」空運能量等問題也取得一致意見並作出了具體的決定。此階段自太平洋戰爭以來,中美英三方軍事合作最緊密協調的時期。

  然而,誠如丘吉爾坦言:英國在遠東對日作戰的目標是維持現狀、保護英帝國的既得權益。又如韋維爾所說:英國極不願意看到中國強大起來,更不會讓中國在緬甸得勢。因此,儘管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就收復緬甸作戰問題取得了上述積極的喜人結果,無奈英國對中國、對緬戰卻依然是懷著那種十分險惡的用心,所以他們先後在5月的第二次華盛頓會議[筆者注:即代號「三叉戟」會議]、魁北克會議和開羅會議上,提出種種藉口、使用多樣伎倆,極力阻撓收復緬甸的「安納吉姆」計劃之實施,千方百計地要取消收復緬甸的作戰行動,此計未能得逞,便竭力把收復緬甸作戰變為只是收復緬北的戰役,並圖由中國軍隊獨自承擔此項作戰任務,而且極力地要將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的作戰活動限制在臘戍、八莫、孟拱以北的狹小緬北走廊之內,不讓中國軍隊進入曼德勒及其以南地區。英國首相丘吉爾進而在德黑蘭會議上,得到斯大林確定於打敗德國3個月後,開始對日作戰的明確承諾後,即要求羅斯福取消他在開羅會議上對蔣介石作出的「在收復緬甸作戰中實行南北水陸夾攻、用海軍奪取安達曼群島」保證。從而導致美國不但對中國背棄承諾,而且迫使美國軍方威逼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實施以奪取孟拱、密支那、八莫、臘戍為目標,旨在收復緬北走廊的「錦標保持人」計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